了解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你需要熟知这几点

从木匠到艺术大师

1863年,在湖南省湘潭县杏子坞星斗塘这里,一个叫齐纯芝的孩子出生了,家里人叫他阿芝。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读书,从小随祖父学习写字画画。15岁时,因为身体不好做不了农活,父亲就送他到同乡的齐满木匠学手艺,预备将来养家糊口。期间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爱不释手,数遍临习,为他以后木活雕花,乃至成为国画大师,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7岁时,阿芝遇到了对他早年成长有关键作用的人——胡沁园,从此随他学习画,还给他取了一个白石山人的别号。“后来人们常把山人两字删略,只叫白石。“

齐白石靠卖画养家,一边读书一边学画,在学画过程中揣摩历代名家的笔法特点,同时学习刻印,让印章与书画作品结合。

这期间他认识到自己的眼界狭小,于是决定出去看看。他用了八年的时间,五出五归,饱览了陕西、北京、江西、广西、广东、江苏等地的名山大川,用画纪录了祖国的山水,古胜,花草树木。

1919年,他46岁,在北京卖画为生,当时大部分作品都是仿八大山人的风格,但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后来遇到陈师曾,获得启发引导,自创红花墨叶一派。

1922年,陈师曾力荐齐白石水墨画,爆红日本,自此声名大振。

三变之虾

齐白石画虾时间长达八十六年之久,他画虾自称“三变”三变之前是钻研画法,吸收总结早前了临摹前人作品的经验,变法之前沉迷八大的画法。后来实际观察写生,研究画法,在桌上水盂里养虾,这时候的虾接近真实形象,利用中国墨色“分深浅”,显现出虾的透明感和立体感,分辨墨虾浓淡对比效果,追求神形兼备,将画虾风格进一步推进到成熟的阶段。三变之后还继续深入到创作内涵里,在八十六岁和九十岁时画虾技术已经炉火纯青。

他将写实的造型和写意的书法趣味结合起来,虾足逐渐从十笔、八笔减到六笔左右,虾眼原来的两点变成了两横,头部中心表现虾脑的一笔齐白石本人最为满意:“这一笔不但加重了虾的重量,并且表现出虾体躯干的透明。“

衰年变法-红花墨叶

那时候齐白石年近五十,在他《自传》里这样写道这个决定:“师曾劝我自出新意,变通画法。我听了他话,自创红花墨叶一派。我画梅花,本是取法宋朝杨补之……师曾说工笔画梅费力不好看。我又听了他的话,改换画法。”在北京推广绘画一直不顺利的齐白石,遇到了陈师曾,在他的启发和建议下,齐白石决心“从此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使或可自问快心时也。”

经过数年摸索钻研,凭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借鉴了明大家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齐白石改变了坚持了几十年的小写意和工笔,大胆创新墨与色的使用技巧,完成了简练纵逸,独树一帜的红花墨叶大写意绘画风格,一改中国文人画的荒寒之气,充满民间的审美趣味。

“似与不似”的美学观点

齐白石认为:作画的曼妙之处就在于相似与不似之间,太相似就俗气,不相似的话就会欺骗世人。他不主张作品太具象化,同时也不能够随性而为,草草几笔。多一笔似乎太多,少一笔似乎又太少,减到最精妙处,才是齐白石心中的文人墨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与明代王紴“不似之似”论和清代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绘画不应拘泥于画像的外形,更应该探究事物的本质精神。

他反对去画自己没有见到过的事物,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所画的都是身边常见的花鸟鱼虫,“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把民间的生活趣味都提炼到画里,让人感受到孩童般的天真恣意,好像又换一幅新的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