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惨无人道的“暴君”,还是心怀苍生的明主

秦始皇——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关于他有太多的事可以说,以他为“始”,后世皆称“皇帝”。可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他的事迹“扑朔迷离”,聊聊他的人生,他的事迹,他的思想,他的理想,他的作为,他的价值。

秦始皇名为“嬴政”,出生于赵国,其母“赵姬”。他的父亲为“异人”在赵国当“质子”,也就是吕不韦“奇货可居”的那个人。吕不韦赌对了,拿出重金贿赂“华阳夫人”,异人认其为养母,母凭子贵,子凭母“势”。异人的爹“安国君”于众人中当上了太子,异人又于众人中当上了太子,等“异人”去世后,十三岁的“嬴政”顺利登上王位,这个“气运”占了很大成分。

古时候说一个人若要成功取得“格局”得占“天时、地利、人和、神助”,天时给“嬴政”占住了,但此时的嬴政其他几个还没有“占到”。少年时和母亲在赵国东躲西藏,养成“狠厉”的性格,这也为后来“嬴政”的措施埋下伏笔。身在赵国的“嬴政”何来“地利”之说,当他老爹获取“王位”之后,“嬴政”的“地利”也就出现了。至于“人和”这件事儿,当时“吕不韦”执政,羽翼未丰的“嬴政”只能在其“淫威”之下生活,长期以往的压抑必将使“嬴政”走出不平凡的道路,事实告诉我们“嬴政”他可以。

“嬴政”人生的开局非常梦幻,经历了各种事情,并且很早得到了“权势”。此时的秦国经过几十代人的努力,兵强马壮,国土面积日益丰厚。在如此环境中成长,始皇帝周边必然拥有很多“知足双全”的人才,与他们日夜“交流”,“嬴政”知道自己的天命为何,知晓自己这一生的意义为何,他成熟了。思想成熟的他明白“吕不韦”的祸害,明白与自己母后有染“嫪毐”的“危险”,于是他暗自谋棋,试图一举扫除这些“毒瘤”。结果是成功的,嬴政用“雷霆手段”把内部问题清理掉,整理好内部关系后,他开始把矛头指向外部势力,指向那些“窥视”秦国领土的国家。

始皇帝得势之后把所有精力全部对准外界,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中原大一统,从此中国的命运从诸国并存的时代到大一统的“君主时代”。秦始皇为显其丰功伟绩,认为“王”不足以衬托他的功绩从而用“皇帝”命名。后代封建统治者沿用秦始皇的习惯纷纷称作“皇帝”。

当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使全国制度协调,规定“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与度量衡,让一统后的中原得以经济上的发展。这为中国屹立东方不倒创造了非常重要的条件,为后世的太平建立了非常牢靠的基础。但“泰极否至”,始皇帝多年辛劳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可刚建成的帝国需要保护,心急的始皇于是求仙炼丹,希望可以与“大秦帝国”同“长生”,可如此愿景终究不现实。

​始皇帝在位期间因何故“焚书坑儒”,“孟姜女哭长城”源头是不是“始皇”的苛刻,这些事情的真相历来被人“津津乐道”。关于此类问题如今也有人做出客观评价,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

始皇帝一生“辛苦”,为后人带头树立榜样,至于那些“暴虐”的描述是汉朝时期笼络民心的“手段”亦或真有其事,个人心中自有“定数”,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始皇”丰功伟绩,千古一帝之称当之不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