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的胜利

这几年,作为一个现象级的乡村旅游项目,写袁家村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总觉得犯不着再重复去赘述。但自己研究乡村振兴这大课题,又实在绕不过去,还是想实地探访一番,找到它成功的主脉。

自2007年始,袁家村以特色旅游开发带动当地发展,年收入已达数亿元。2015年的十一黄金周,日接待游客超过了18万人,一举超过“兵马俑”成为陕西旅游冠军。全国也因此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领导考察、专家推荐,新闻报道,造成全国吹捧,处处仿造,小村子的成功被快速复制出几十个,但结局,似乎没有一个“复制品”再超过它。

其实,历史上的它,和陕西其它的村落并无二致,一样的面貌、一样的落后,实在说不上什么优势。


去之前,特意看了不少解读袁家村成功模式的文章,有分析认为袁家村的成功是因为专注于餐饮,主要是集中了关中小吃,并通过食品监控、手艺PK、全名动员等方式来促成了全村转型旅游业的成功。是主题突出、定位清晰的成功;也有分析认为,袁家村重视食品质量及价格,尤其重视构筑信任体系。全村的店铺,铺铺挂招牌,说明每一款菜品的原料、来源,并以拿家人发重誓的方式来彰显安全生产的决心。这在当今很多旅游景区宰客欺客、信任缺失的情况下,确实宛如一股清流,重塑了游客消费的信任;当然也有分析认为是得益于村领导干部的带动作用和奉献精神,以老郭和小郭书记带头的村集体管理人员,为老百姓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当然都是成因,也是共同作用的化学反应,但是,范例为什么成了孤例?现在的真实情况又如何?难道真的不可复制?

带着疑惑,我走进了这名噪一时之地。

这里地处陕西咸阳礼泉镇,处于关中平原腹地,邻近不远是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陵山,离西安也就个把小时车程,全程高速,快捷便利,再搭着西安咸阳旅游大发展的机遇,发展乡村旅游有了市场和交通的基础。

村落不大,村外有部分城墙环绕。内部街道密布,但街区都不长,一色的青砖灰瓦,配上挖井引泉形成的溪沟,呈现出完好的关中村落面貌。古香古色,是我头脑中最适宜这里的描述了。每一栋建筑,基本都已开门营业。美食小吃、特色民宿、手工作坊,鳞次栉比。虽然也根据美食、住宿、纪念商品等功能做了划区域经营,但又不完全固守,形成了自然融合的感觉,也顾及了每个区域保持游客数量的均好。



虽然已过立秋,西北大地八月的骄阳,还是晒得人发昏,不过并没妨碍游客的热情。游客很多,这会日近正午,都熙熙攘攘集中到小吃街、回民街、祠堂文化美食街等几处美食街道了。美味小吃着实很多,有口感嫩脆的油爆肚、软活绵软的“让饸”、油泼辣粝的煸面、冰凉酸甜的老酸奶以及炸螃蟹、炸蝎子、烤肉串、炖猪蹄、手工饼、江米条、大烩菜等等,让人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粗步估计,应有过百种美食,实在没法全部写尽了。



以西北特色为主的各色小吃美食、五抢六夺的热闹氛围,极大挑起了游客的食欲。中国人在美食的创新和追求,带动了巨大的消费市场。我不算特别爱吃的人,工作的时候约客户吃饭,都常常直接约到公司谈事点外卖。而旅行考察的时候又常常为了节约时间就简单吃点面条包子了事。这实在入不了我诸多对美食深有研究的朋友眼里。他们往往可以为了吃一家好馆子驱车几十里。美食这个全民爱好,的确也成就了很多以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游项目,国内早期农家乐的发展也是因为此。袁家村离西安不远,很方便西安市民和游客在周末休闲时来此享受饕餮盛宴,这也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这里也不仅是美食。袁家村将六七十年代接近消失的标志性传统项目、民俗活动挖掘出来,配以大量收集的民间传统旧物器具,真切反映了质朴传统的西北民间生活。剪纸馆,铁匠铺、茶艺馆和染坊、醋坊、油坊等等,让游人远离了现代城市的惯常,仿佛穿越回到了久远淳朴的年代,也真正做到了关中文化体验地和美食集聚地的特色。




当然这里也不乏全国很多旅游景区都泛滥的商店。玉器店、游戏店、鱼疗店,射箭馆,惊悚体验、虚拟现实、仿真蜡像,也都挤进来了。但这些,在这并不阳春白雪的生活之地,似乎也不那么碍眼。当然更不乏因经营效果不理想而离开的商户,旅游经济的特殊性,自然非常考验商家的综合能力。

就这样吃着逛着,也与许多管理者和经营者交流着,直到夕阳西下。我从东门而出,绕袁家村的城墙根步行一周,深思了一阵,现在我可以确定得说,袁家村的成功,实在是一种商业机制的成功。

这里的街道,以审美品味来看也就仅止于干净整洁、风貌统一,谈不上多了不起的建筑艺术成就,毕竟是一个平常古村的改造;这里的美食,远谈不上创新和独特,不比香港台湾的那些国际化的食街,就与成都重庆的美食相比,从品相品类上也差得太远;这里的管理,谈不上精细。遇到巡街的治安人员,问他平常在干嘛,回答是主要抓小偷。看来,离“安室利处”还有距离。但这些,都瑕不掩瑜,掩盖不了袁家村商业模式和理念上的巨大成功。


中国有太多的乡村院落,有太多的美食聚落,但有独特商业模式的,委实说,真不多。这也是我与很多旅游投资企业在交流时常谈到的,项目开发,不要一开始就做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定先是做内容设计、模式设计。

袁家村的模式,确实独特

袁家村并不收取门票,这也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方便周边市民可以经常过来吃吃美食休闲一番。停车反成了极大的收入。每天的最高停车费是九元,若以去年近500万游客计,光停车一项收入已过千万。

村里的商铺,大部分都是当地村民在经营。商铺的经营方式,又比较灵活。小吃街为主的很多商铺不收租金,所有经营收入全部上缴到村里的旅游公司,每半年给经营户也就是股东们按业绩分红一次,店里的营业人员则统一在村旅游公司领工资。多劳多得,业绩越好的店铺自然分得越多。我询问的这间店铺,今年上半年分了近二十万元。我逗趣老板:“如果你悄悄拿一部分收入不上缴呢?”老板哑然失笑并指着屋顶的摄像头说到,“这里可全是监控呢。”其实监控当然有用,但我相信商户信任袁家村这套体系才是关键。相信袁家村的模式能让他致富,于是就不只关心经营自家的店铺,而是期望通过自己做到最好,在分红股份里得到最多。也带动每个店竞相做到最好,成就袁家村再成就自己。模式的设计,对人性的思考,显然已经超出传统的局限。


商铺的投资,往往不仅是某个村民。袁家村成立各种合作社,让大家出资入股。你五千我两万,形成了豆腐作坊合作社、陈醋酿造合作社等等很多小型的合作社,店门口以醒目的招牌公示村民出资的额度。合作的形式,降低了个人投资的压力和门槛,又能集中大家的智慧。股东也并不只是餐馆老板可参与,村里的管理人员,即便是在做保安、保洁工作的,都可投资入股并按股金比例当股东分红,全民参与、全民分享。不少家庭的年终分红,居然达几十万收入,实在是个巨大的成绩。我还听到一个故事:村里要众筹投资一个新项目,计划募资一百万,结果第二天收到一千万的募资款。后来老书记决定先接纳那些只能缴纳几千元的股东,反而拒绝了交纳数十万的人。因为他觉得拿得出百万资金的人已经富裕了,应该先帮扶那些经济欠佳的村民。这样的决定,显得宽达澄明。

有一位老人说过:“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力量在袁家村被放大到极致了。全村动员、全民参与、全员出资,结成一个巨大的势能,成就一份成功的事业。每一件事情,都群策群力,每一份投资,都和村民有了直接关系,每一份抉择,都放到全村管理层面来表决,每一个村民,都关心这里的发展。没有独断专行,没有闭门造车。在村长接待室,一位面容黢黑的老人家,应该只是普通的管理人员,都能对我大谈一番他们的旅游发展理念,让我深感袁家村的共享发展理念已凝入村民心灵,也深感教无常师之理啊。

济困邻里,成了这里的普世价值。袁家村提供了免费的临时摊位供周边贫穷农户售卖自家的新鲜农产品,只要求售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同时由该农户负责这一片区域的卫生,这也保证了很多区域的洁净。下午的阵雨过后,马上见到很多经营户开始打扫门前摊前的落叶了。

再谈论袁家村能不能被复制,已经没有意义。没有极具难度的科学技术,没有巨大的市场壁垒,就没有不能复制的模式,但模式之下,更多是带头人不懈的奋斗。我也是文旅产业投资人,亲身经历项目的孵化,深知创业维艰。无止的交流折腾、不断的请示汇报,不顺利时对选择的迷惑,受委屈时对社会的质疑,资金困难时,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辛酸,我也都经历过。这一切,足以催跨创业者的心志。还好,这里的带头人,从老郭书记到小郭书记,以匠心和意志,坚持下来了。

回民街门楼前有间小店,墙面标语是:“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这或许,是对袁家村自发革新十余年的最好写照。

如今,袁家村获得了极大的品牌效应,有了很强的溢价能力。各类投资,蜂拥而至,每份外来投资的收益,袁家村都以品牌持股分红而共享。全村富裕,已成事实。

对比于我国正在数量锐减的村落,它们大多已破落得不成样子。有统计显示,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还有363万个,可到了2010年,就减少90万个,等于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那些消失的村落,是否也本可通过旅游开发来振兴发展,无人知晓了。但我知道的是,袁家村的振兴,在这样的背景下,给了我们信心与力量。

最好的乡村旅游,是机制的胜利,是文化的培育和合作的关系,是对全域的调动和对发展的把控,而不是作品本身。

我住在民宿,民宿主人提醒我,晚上有村里的读诗会。看来,收获了经济财富的村民,也在谋求更多的精神财富了。


陆游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这一番意境吧。

袁家村的先辈们,应该在九泉含笑了。

金松

cqwanguan@vip.sina.com

2018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