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疫线”的“迎春花”

4月4日是清明节,清晨,龙梅及家人早早地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伫立在父亲遗像前,深深地鞠上一躬,未语泪成行:“爸呀,请原谅女儿不孝,为了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我至今都没去宁夏接您回家入土为安。等疫情全面战胜后,我就去接您。”说罢,她擦干泪水,一步三回头地又踏上防控疫情的行程。因为清明节期间,为了阻击疫情,她要到辖区值守,防止人员扎堆和集众扫墓,又改变了清明节接父亲骨灰回故乡安葬的计划。

龙梅是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樱花社区的班子成员、社区计生办主任兼妇联主任,共产党员。抗击疫情期间,她充分发扬“舍我其谁”的信念,坚韧不拔、愈战愈勇的意志,“守土尽责”的作风,“不论生死、不计报酬”的奉献,甘当无所畏惧的“逆行者”,全力以赴投入到防控战中。梅花香自苦寒来,像一朵绚丽多姿的“迎春花”,为社区抗疫带来春的温暖和胜利的希望。

扎根在监管疫线

春节前夕,龙梅本来已请好长假,订好车票,准备携家带口远赴千里之外的宁夏陪伴多年未见、身患重病的父亲过春节。父亲身体每况愈下,一直想回故乡,她也想早点接他回家尽为女之孝。岂料世间事总是祸福难料,疫情防控越来越严峻,她想到春节不能团圆是小事,疫情防控就是天大的事,一时不能为父亲尽孝是为更多的老人尽孝,于是,她自发地把启程休假的日子一改再改。疫情防控战全面打响后,她更是自动取消休假,主动找领导请缨参战,像战士一样“召必回、战必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

大年三十上午,龙梅在社区参加防控工作时,意外接到噩耗,父亲因病突发与世长辞。子欲孝而亲不待,她悲痛交加,双泪掩面,恨不能身长翅膀、脚生云,飞到父亲身边去送最后一程,然后把父亲的骨灰带回故乡入土为安,了却他的遗愿。然而,防控形势已越来越严峻,她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宁夏,她便致电给宁夏的亲属,委托他们为父亲料理后事,等战胜疫情后她再去接父亲的骨灰回家。龙梅化悲痛为力量,义无反顾地扎投身防控工作中。

1月26日,她被安排到樱花社区九栋楼片区从事防控包保工作,这是城区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因是廉租房、公租房区,外来人口多,老弱病残及留守人员多,素质参差不齐。其中还夹杂着一个菜市场和建材市场,特别复杂、难管,是个烫手的“山竽”。而她迎难而上,担任5人小组组长。包保片区有1492户,现住人口3239人。她们每天要对责任区进行防控管理,对人员实行信息采取、人员体温监测,特别是对武汉等高发地的往来人员进行监管、检测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外防输入,内防扩散。

抗击疫情,攻心为上,为使防控知识深入人心,人人皆知,龙梅首先打好宣传战,带领小组人员在醒目处、楼道间等地张贴防控宣传标语、科普知识等宣传图画。并逐户上门,进行防控政策和知识的宣传,特别是针对片区内一些还未意识到疫情严重性而依旧拒戴口罩、爱扎堆唠嗑的老年人,她都会上前苦口婆心地劝阻,告知疫情的严重性及最新动态,普及防疫措施等,督促并引导居民切勿放松警惕,形成良好的防疫习惯,说尽千言万语,为此,她的嗓子经常是沙哑的。

疫情防控,最难的是居民区,隐患最多的也是居民区,县防控指挥部要求各居民区要随时上门对居民进行摸排,清楚地掌握每个居民的情况,发现有发热等疑似问题的,要早发现、早报告。龙梅带领小组每天对责任区的居民进行摸排调查。具体包括家里人口,有无发热情况、有无外地返乡人员、测量体温等,并一一登记在册。

1月26日,按照嘉鱼县防控指挥部要求,对包保片区所有居民进行全面排查,龙梅早早地赶到包保片区,穿上严实的防护服,挨家挨户上门实行地毯式排查。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当她好不容易敲开第一户居民家的房门时,一名30多岁的男子挡在门边,一看到“全副武装”的防控人员,便不满地大声吼道:“大过年的,敲门干什么?”“你好!我是社区防控工作人员,来你家登记人员信息情况和检测体温,为了你及家人的健康,请配合工作!”龙梅和颜悦色地说明来意。

“我家没有人患病,你们走吧。”边说边“咣”的一下关上房门。再怎么敲,却仍是不开。好心当成驴肝肺,同伴气得直流眼泪,有的说:“这一户既然这么难搞,就干脆避开不管吧!”有的出主意:“干脆叫警察来强制入户!”而龙梅却并不气馁:“一户漏登就是多一户隐患,一人不登就多一人危险;叫警察来协查是迫不得以的做法,而要想居民心服口服地配合工作,更需要我们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龙梅急中生智,打听到对方的手机号码后,打通了对方手机,一声问候,二三句疫情形势分析,四五通为了健康请配合工作的掏心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春风化雨,消除了对方隔阂。房门开了,双方的距离近了,他愉快地接受了信息摸排和检测任务。这样的住户,在工作中经常遇到,而龙梅总是耐心地做着思想工作,以心换心,化干戈为玉帛,使包保责任区户户都能打开房门,人人都接受防控监管,积极支持、配合防控工作。

类似大规模的居民防控摸排工作,不但要练脑力,更需要练脚力。包保责任区共有50多栋楼,而楼层之间因楼梯间又陡又窄,有的楼层高达八九层,特别难爬,她每天都不知要爬多少次,每天来往奔波10来个小时,行程累计约40来公里。有少数住户不配合工作,不知要往返其家中多少次。

有20多户都是老人居家,不会用微信报送每天的体温情况,也不会量体温,她便亲自上门一一帮老人量体温。因为需要身着防护服不能脱下,她身上总是汗透了再捂干,捂干了再汗透。而且因为身穿防护服不便如厕,工作中不能喝水、吃饭,经常饥渴得头昏眼花,而她从不叫苦叫累。确保包保片区做到可管可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回到办公室还要汇总各项数据、核对信息、审查上报各项材料等。

发现有发烧、咳嗽的嫌疑人员,还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检测,观察。而这样大规模的人员摸排工作,防控工作开展两个多月以来,包保责任区先后开展了4次,龙梅每次都咬紧牙关坚持下来。

2月中旬的一天,在上门摸排时,因劳累过度,突然一阵晕眩差点倒在地上,被同伴迅速扶住,并送她去医院治疗,医生警告:是太劳累引起突发心衰,如不注意休息容易突发心脏病。而她不等病情完全好转便悄悄拔下针管,偷偷逃出医院,又一头扎进工作中。大家称她是把自己当男人用,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拚命三郎”。

绽放在保障疫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行全民居家隔离后,居民的生活物资保障成为难点和焦点,为使对方安心宅在家里,龙梅绞尽脑汁地想方设法,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龙梅组织包保区建立后勤保障服务微信群,将居民一一拉进微信群中,为减少上门的次数,有不少工作直接在群中开展,如居民每天报体温、人员来往情况,居民有什么需求等。既方便,又快捷。特别是在群中组织少数精干力量成立志愿服务队,要求居民先天将需要购买的生活物资列上清单在群中告知,由几名志愿者第二天统一购买后到集中点统分别发放或配送到对方手中,圆满地解决了片区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需求。

包保片区有10多户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行走不便,也不会使用微信,居家久了,便情绪不稳定,想出来走走,找人聊聊,龙梅一有空便找上门去嘘寒问暖,送去亲人般的关心和安慰。他们没有生活物资了,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代购后送上门来。

3月初的一个深夜,有位老爹爹突发心脏病需要药物,老伴多方联系未果,便把电话打给龙梅,龙梅一骨碌从床上蹦起来,立即打电话四处联系,最后,在一名医生朋友家找到了这种药,然后送上门去,解决了爹爹的燃眉之急。

元宵节那天,有一对老夫妇想吃元宵,她二话不说就到超市购买几袋元宵和新鲜蔬菜,送到他们手中。老人们异口同声地感激不尽:“共产党好!龙主任亲,那真是比亲闺女还要亲,我们感觉特别暖心!”

绚丽在守卡疫线

疫情当前,龙梅还是恪尽职守的“守门员”。在出色做好居民监管工作的同时,还担负责任区防控卡点的值守任务,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全力以赴把隐患阻挡在关卡以外。

包保责任区面积广泛,道路纵横交错,其中夹杂着两个菜市场和建材市场,防守复杂而艰难,每天做完居民的监管、检测工作,她便来到卡点值守,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封锁路口的屏障是否完好,由于屏障经常被人偷偷撬开后外出,如不及时堵塞便会有更多人外出,为此,每天不知要堵塞多少次。

在卡点值守时,龙梅严格执行“外来人员一律禁入、小区居民持证进出”的铁律,逢进必登、逢人必测,并做好出入人员的信息登记。为此,她不知得罪了多少人,也不知受了多少委曲。

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有个20多岁的小伙子要外出走,龙梅要他出示通行证,对方没有,她便劝对方疫病期间,不要外出,对方置若罔闻,强行冲卡,龙梅不顾身单力薄,一把拉住他的手不肯放行,对方破口大骂:“你真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宽,老子出门还要经你一个女子批准吗?”并猛的一甩手,把她甩出几米开外,她被摔倒在地,衣服被撕开几道破口,而龙梅从地上迅速爬起来,紧紧抓住对方不放手。

还有一次,有一名要好的闺密要进小区找人,因为没有通行证,她将其拒之卡外,对方说:“我跟你这好的姐妹,就网开一面嘛!”她仍是微笑着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对方气得宣称要与她断交,并一再数落:“芝麻大的事,你却当作天大的责任!”。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为了守好卡点,她不知受了多少委曲,挨了多少骂,但为了防控工作,为了确保一方平安,她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为了做好防控工作,两个多月以来,龙梅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日夜兼程。经常是一餐一桶方便面充饥,一下子消瘦了好10来斤,“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同事们戏称她是女儿身,铁打汉,她却总是说:“哪是身体不累,只是觉得我累一点,居民就轻松一些,我的行动快一步,居民的安全就多一点!”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她不懈努力下,责任区这块难啃的硬骨头竟没有发现一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居民区人心稳定,没出现任何异常。

“覆阑纤弱绿条 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 春来非自足, 百 花千 卉 共 芬芳。”龙梅人如此诗,人如其名,她像梅花般绚丽多彩地绽放在防控疫线,把苦涩留给自己,而散发出来的都是清香,似一朵迎春花,为战胜疫情迎来春天的希望和必胜的信心。

【本文刊于《中华儿女》杂志202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