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不能止于《活着》,要去寻找

8 年前的我,还有一年就要毕业,走上社会是自己一直说期望的,但是自己仍会迷茫,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我总是在思考,我自己的路在什么地方?和其他同学一样,依靠自己的专业找一个还算勉强的工作吗?然后为这个工作奋斗终身?一直到真正走上社会,我也还是一种迷茫的状态,也一直在问我自己,我自己的内心究竟需要什么?

直到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邂逅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想也许这本书里能带给我一丝灵感,让我距离自己一直苦苦追寻的问题跟近一些。


1,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

《活着》讲述一个名叫徐福贵的人,以及他的一生。徐富贵的人生,依次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的巨大变革。在这些社会的变革中,徐福贵和他的家庭都在不断经受着各种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唯有一头老牛和他相依为命。

短短2天,我就读完了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无比同情徐富贵。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渡过他艰苦的一生。徐富贵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也没有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就是活着而已。他的这种“活着”,是大部分人“活着”的真实写照。而且他经历的苦难也是很多普通人正在经历的。纵观他的整个人生,我看出人的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2,活着的意义是需要寻找的

我非常同意一句话“人,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出生之后,人的每个经历都会在这张白纸上增添一抹色彩,直到死去。

假设人能活80岁,一共960个月,每个月画成一个小方格在一张A4纸上,可以画出30*32个小方格。人生就是由这一张纸上的小方格组成的。这张A4纸最终能画成什么样?往前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通过《活着》,我了解了活着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好好的活着就是最基本的意义。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它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人是一种不容易满足的 动物,当好好活着对你来说已经不能成为问题的时候,你自然的就会想得到更多。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去寻找,寻找自己存在的下一个层次的意义。

3,别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奥斯卡 · 王尔德

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在很年轻的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前行。

而且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模仿别人,总是想活成别人的样子。

小时候,看到警察叔叔抓坏人,觉得很帅,就想长大以后能当警察;上学,在书上看到科学家发明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就像长大以后当科学家。


别人的样子,不论如何光鲜和成功,那都是他们的,和我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和宇宙比起来,人的一辈子很短很短,每个活着生命都是独立的,都有自己的个性,不要浪费时间去活成为别人的样子。

不过,当自己没有目标和方向的时候,找一个自己觉得成功的人,去模仿他,然后逐渐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也是一条比较好的道路,只是要记得活出自己。

4,如何成为真实的自我

《木匠手记》的作者麦克劳林,放弃了自己收入可观而又稳定的报社编辑的工作,辞职去做了一名木匠助理。他的这种转变,就是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或许,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木匠不适合她,还可以再改变方向。幸运的是,她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存在的地方。


可以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始。万里路,可以通过旅游实现。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人们亟需逃离自己当前所在熟悉的都到了厌烦的环境,去寻找新鲜的空气,好让自己发霉的内心得到一丝阳光的慰藉。旅游中,遇到不同的人,交流了新的思想,随时都有可能顿感醍醐灌顶——生活原来可以是这样;遇到不同的事,发现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广泛地看书,书中包罗万象,可以纵览历史河山;看名人的传记,从名人的生活里面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接触的事物越多,离这个社会的现实就越近,离终极答案就越来越近。否则就像很多宅男宅女一样,整天呆在屋子里不接触社会,活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又不喜欢阅读,就不会理解这个社会,何谈人生的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需要去不断的摸索和寻找。我很羡慕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高中的时候,他就确定了他的目标,到现在15年,他一直在坚持。他是幸运的,是强大的。

每个生命都可以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一直沿着一个方向努力,就像我的同学;有的在不断的试错,这个尝试的过程体验了不同的人生,也许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