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旅游攻略云南省昆明市美丽的湖泊【滇池】欢迎你

滇池(别称:滇南泽、滇海),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长江上游干流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筇竹寺、大观楼及晋宁盘龙寺、郑和公园等风景区。

梁王河:源于梁王山麓,位于马金铺东北部,东西流向,全长22.9千米,境内长20.1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5.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1.5米,最大流量20立方米/秒。流经庄子、小营、大营、化城、马金铺5个社区,汇入胜利河后注入滇池。

南冲河:在呈贡南部,发源于黑汉、美女山麓,流经白云、林塘、中卫3个村,经晋宁县安江村注入滇池,全长14.4千米,境内长11.2千米,境内径流面积50.63平方千米,平均河宽4米,堤高2米,最大流量8.5立方米/秒。

黑龙潭:位于大新册东北1千米龙潭山麓,含泥沙,水质不清,为洛龙河的主要水源之一,全年出水量约为0.3~3.2立方米/秒。

白龙潭:位于白龙潭社区东北1千米,潭内岩层中含有石英砂,经泉水冲刷沉积泉底,潭水清澈,掩映生辉,水呈白色,全年出水量约为0.3~0.9立方米/秒,是白龙潭水库的主要水源。潭中产“奇鱼”,大者眼目如蟹(解剖发现,鱼体充满气泡,是病态反映)。

小晏泉:位于小海晏东0.2千米关坡山麓,出水量约0.009立方米/秒,水清澈见底。

月角泉:位于邓家庄东南1千米,泉水清凉可口,现有部队机井1孔,除供生活用外,年可灌溉农田200余亩。

小龙潭:位于马金铺西北1千米的马金铺塘西南侧,出水量为0.009立方米/秒。

龙井:位于环城西路西侧,泉水清澈,水甘可口,饮毕齿颊留香,有“龙井泉香”美誉。1970年于此地建县自来水厂,供龙城镇等地生活用水。

草海:位于七甸东1.5千米,形似葫芦,分上、下两部,面积约0.5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水草丰茂,天然成塘。[6]

老宝象河入海口段

老宝象河,起源于宝象河水库,流经大板桥、经开区、小板桥,从羊甫分流出新宝象河后,老宝象河经官渡古镇后注入滇池。作为昆明的古六河之一,老宝象河对昆明官渡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老宝象河河道全长41.4公里,流域面积292平方公里人。

玉带河书林街一段

玉带河,唐南诏时凿,(又说凿于元代鸭赤城赛典赤冶滇期间)。为拓东城西南护城河。因水碧清如玉,形似翠带绕城,故名。玉带河是盘龙江支流,河源在双龙桥,由双龙桥流经新桥村、马蹄桥、土桥、柿花桥、鸡鸣桥、西坝河、永昌河入滇池,长2公里。原是土筑堤岸,明、清时改为石彻河堤。由于城建需要,1980年后将鸡鸣桥至西坝一段盖为暗河连接路面,拓修为宽敞平坦的金碧路西段。玉带河原分为五条支系,均注入草海。玉带河的这五条支系,经较短的流程入草海,对减轻盘龙江水患、防洪排涝、水利灌溉等都起到有利作用。

船房河入草海口处

船房河,是老昆明八大河之一,全长11.4公里,在船房河(福海段)从凯旋利汽车城闸口至入湖口,总长5.4公里。船房河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部,是入滇主要河道之一。该河以成昆铁路为界,上段称为兰花沟,起于圆通山东口,为合流制为主的下水道,合流污水部分进入第一污水处理厂;下段称为船房河,为合流制排水河道,旱季经船房河泵站抽排至西园隧洞,雨季进入草海,上游兰花沟河段已经全部被掩埋成了地下暗河。

金汁河松花坝下河道

金汁河,初建于南诏时期,名为“金棱河”。公元1040年,大理国国王段素兴征调役夫,疏浚金汁河与盘龙江,修筑的堤岸名曰“春登堤”和“云津堤”,“捍御蓄泄,灌溉大有殊功”。“春登堤”即金汁河堤也。当时在金棱堤上种迎春柳,“黄花入河,如金汁然,故呼为金汁河”。1276年至1280年,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瞻思丁筑松华坝分一水入金汁河,“期间又整治兴修金汁河,造小闸十座,涵洞三百六十个,轮序放水,自上润下,灌济全滇”。明代洪武十四年至弘治九年(1381-1496年)间又数十次整修金汁河,改土坝、土堤为石堤、石坝,继而筑石堤、石坝80余里(华里)。

老运粮河郊区庄房村一段

运粮河,顾名思义,是用于运输粮食的河道。昆明的运粮河有两条,一条由翠湖经棱角塘、红联、积善、明波流入滇池,全长12公里。 明末清初,滇池沿岸供应昆明的粮食就是经这条河运入昆明的。在元朝初期,滇池与翠湖相连,滇池水位约1892米,但由于疏挖海口河后水位下降,明朝驻守云南的右副将军沐英不得不疏挖沼泽地,形成经过棱角塘的运粮河,后来随着滇池水位继续下降,这条运粮河逐渐不能通航,到清朝康熙年间,吴三桂于1673年又开挖了第三条运粮河,当时叫西门河,即现在的大观河,并在小西门外、现今的仓储里修建篆塘建盖粮仓,叫做小西仓。老运粮河是明代洪武十八年疏挖海沟、沼泽地形成的人工运河,是当时滇池运粮到大西仓的通道,河道东起大西门外茴香堆,也就是现在的昆一中附近,与翠湖水系相汇,北与老龙河(今凤翥街)相连,东南与顺城河相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老运粮河沿岸特别是七亩沟附近建筑物占压、覆盖严重,沿岸生活、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现在,老运粮河位于五华区、高新区及西山区,起于城市郊区,穿过闹市区,止于草海,是昆明城区12条防洪排涝河道之一。目前老运粮河上段和下段基本完成整治,唯有翠湖附近的讲武堂到市体育馆段,俗称七亩沟的河段,由于全是暗河,地面上被建筑物覆盖,截污难度较大。[7]

下游水系

倒喇叭口的海口河

海口河是滇池唯一的出湖河流,因河道中有形若螳螂的沙滩分布而名螳螂川。螳螂川从富民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1]

昆明螳螂川

螳螂川,由滇池出口的海口河流到安宁境内起经石龙坝电厂、至通仙桥。通仙桥、温泉、青龙寺,至富民县永定桥止称螳螂川,全长97.6千米,流域高程1884-1700米,流域面积5178 平方千米,沿途汇入的主要支流有鸣矣河、双河、马料河、沙河、县街河、禄脿河、甸尾箐河、律则河等。较大支流鸣矣河全长77千米,流域面积908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87亿立方米,是安宁市的主要灌溉河流。[4]

翠湖

翠湖,原为滇池的一部份,旧名“菜海子”。它是元代疏浚海口之后,滇池水位大为降低,才逐渐与滇池分离开的,但还“藕断丝连”,仍有河道经洪化桥一线与滇池草海相通。明初向西拓城翠湖才被围入城中。镇守云南的沐英曾在这里屯军,上千匹军马常在湖旁的河中洗浴,所以此河得名“洗马河”。因湖中有地下水源源不断涌出,又称“九龙池”。明代中叶有人在湖中种荷,荷花盛开时,这里成了游览地。清康熙年间,总督范承勋与巡抚王继文在翠湖建来爽亭,又在岛上建“碧漪亭”(即今湖心亭),自此翠湖成为昆明一景。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初年分别在湖中筑了两条贯穿东西南北,成“十”字交叉的堤,之后翠湖逐渐成了著名游览区。民国初期翠湖被辟为公园,后来一度被占为军营、机关。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政府多次整修,翠湖已成为城内的主要公园之一。

西山

西山,滇池旁的西山(由太平山、罗汉山等组成)早在唐代的《蛮书》中就出现了,书中说“在昆池西岸,与拓东城隔水相对”,“山势特秀,池水清澹”。西山的部分山峰唐代叫碧鸡山,元明以来称太华山,因这些山在城西,昆明人习惯统称为西山。西山与古滇池是古代地质运动所生的一对“双胞胎”,地壳变化出现断层,断层线以西受到抬升,以东相对下沉形成了东边是湖,西边是山的美景,西山龙门就建在断层崖上。最早在碧鸡山上建盖别墅的是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他极具旅游开发的眼力,别墅建成后,高智升常“驾舫涉海……登高望远,携朋载酒,陟华亭峰顶,玩赏龙泉,临波放歌”。之后有高氏子孙高贤、高政来到别墅,将此山命名为“华亭山”。元至治三年(1323年)玄峰禅师得高氏之助,在华亭山建成圆觉寺,后来香火渐旺。明朝初年,朝廷派人整修扩建殿堂,明天顺六年(1462年),英宗御赐该寺新名为“华亭寺”(《敕赐华亭寺碑记》)。明末至清代华亭寺两毁两建,清代又改名为“大圆觉寺”。民国初年虚云法师得云南督军唐继尧之助,扩建此寺,奠定了今之华亭寺格局,并改寺名为“靖国栖云寺禅”。寺名几经更改,民间则始终称之为华亭寺。明代谪滇的状元杨升庵曾久居太华山麓之碧峣精舍,并为寺中写下“一水抱城西……”的楹联,至今仍悬挂于寺内。明末徐霞客在游记中写了《太华山记》,清代御史著名书画家钱南园也留下了对子。西山还有始建于元代的太华寺和雕凿于清乾隆年间的龙门。明清之后畅游滇池登临西山,已不仅是官员和墨客的风雅,逐渐成了寻常百姓的时尚。今天观山望海有了更佳选择,可从龙门上小石林乘缆车直下海埂,从缆车上俯视滇池,千重波涛,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海埂

海埂,东起盘龙江入湖口,西与西山相对,长约3.5公里,横亘于滇池。它是由盘龙江、东白沙河等河流携带来的大量泥沙与西南风形成的湖流共同作用堆积而形成的:河流与湖流仿佛作对抗“游戏”,一个带着泥沙往西南跑,一个由风推着往东北行,从而堆成这道堤。沉积而形成,至清朝中叶,因水位继续降低,“海埂”,才逐渐露出水面。堤中有一条缺口成为航道。海埂成了划分深海区与浅海区的天然界线,埂以北,称为“草海”,水面不足全湖面积的3%,最大水深约5米;以南为滇池主体,称为“外海”。西端渡口原建有一庙,称新庙。民国期间,公生大药房曾泽生曾在海埂建中西合璧海滨别墅。之后海埂渐成风景区。1970年“围海造田”后,海埂的东北面已成大片田地,海埂已名存实亡,不再是海中之“埂”。1980年后部分田地退田还湖,另一部分地被建为云南民族村和大型高原体育训练基地。

大观楼

大观楼公园,距昆明6公里,面临滇池,与苍翠起伏的太华山峰隔水相望,故又称“近华浦”,是滇中闻名的旅游胜地。大观楼公园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距今已有300余年。明代,世袭镇守云南的沐氏在滇池练习水师,特在此地建造苑圃,因与滇池对岸太华山相近,故名“近华浦”。稍后,湖北僧人乾印来此结茅读经,修建了一座观音寺,距今也已有300余年。入园傍荷池直走,迎面有亭,门悬“曾经沧海滩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说的是古代登大观楼须经舟渡,泊舟亭前。亭上琉璃黄瓦,中嵌大理石,书刻“近华浦”三字。穿过亭门,绿树簇拥中闪出一座方形三层楼,这便是著名的大观楼。康熙29年(1690年),巡抚王继文督建该楼,并在其旁建了涌月亭、澄碧堂、催耕馆、观稼堂等建筑。因登楼而视野大开,景致壮观,故名“大观楼”。

观音山

观音山,在滇池西岸中部,有一座孤峰伸入湖中,形似巨龟,龟口大张,似欲尽吞滇池之水,此山名观音山。此地“风波汹涌,行舟困难”,常有船只出事。明成化十年(1474年)黔国公命建观音殿以镇海,故得名。滇池是一个造福于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的湖泊,可是在这里有些撒野,人们无奈其何,只得借助神灵的力量加以镇摄。聪明的古人还想到也许海的问题与“龟头”(山)有关,于是又在寺前“龟头”上建了一座镇山之塔,既镇海又镇山。从此每年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之日,朝圣香客络绎不绝,以求菩萨显灵庇护众生,至今数百年经久不衰(除“文革”时期外)。明嘉靖年间,悟真、明全二僧又募建后殿。之后曾作多次修葺扩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又重修。

白鱼口

白鱼口,在观音山东南4公里的滇池边,为一山谷,因每逢汛期小白鱼群集,到此产卵而得名。徐霞客在游记中提及,此地有温泉,乘舟人过往都要登岸沐浴。谷中有石砌楼房“磊园”,似欧洲古堡,为民国初年昆明市长庾恩锡所建的中西合壁别墅。1953年白鱼口辟为云南省工人疗养院。[1]

龙门胜景

龙门胜景,过三清阁,登上一道石门,门边刻有“别有洞天”4个大字。穿过“别有洞天”便是雕凿于西山罗汉崖悬岩绝壁上的石雕工程——龙门。西山森林公园堪称滇中第一胜境,而西山胜境,首推龙门。从“别有洞天”的石隧道踏石阶转折而上,首先是两壁刻有“云海”、“石林”4个大字的第一石室。扶壁俯首曲折而上,穿出隧道,即到雕有观音坐像的“慈云洞”第二石室;由慈云洞再攀上绝壁石阶,便到了“达天阁”龙门胜景。整个工程包括石坊、达天阁、石室、楹联、神像、天棚、室壁、神案、香炉、独台、供品等,全部在岩石上雕凿而成,使人叹为观止。据史书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修炼苦行,为免除旧时攀铁索桥之危,行功积德,决定开凿石道,另辟洞天,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起,用14年光阴菇苦含辛,一锤一凿打开了从三清阁至慈云洞通道,完成了沿途的石雕。后来道士杨汝兰、杨际泰继续加工,前后历时72年,完成了慈云洞、云华洞、龙门达天阁全部石刻工程。龙门最高处海拔2300米,高出滇池水面414米,从龙门整体石刻创作来看,工匠们的技艺十分高超,无论是石室的结构布局,雕刻的精湛,构思的奇妙,无不体现出险奇、雄峻。

聂耳墓

聂耳墓,在太华寺三清阁之间,有一块背山向海,地势宽敞,苍松翠柏环绕,景色清幽的坡地,这里便是聂耳之墓。聂耳是中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作曲者。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于1949年9月27日,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经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他那充满革命激情的歌曲,随时都鼓舞着中国人民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聂耳墓圆形,状如云南月琴,墓前7个花坛代表音乐的7个音阶,24级台阶象征他24年的青春年华。墓碑上镌有郭沫若同志所撰墓志铭。1980年墓地屏风墙间昆明市和日本藤泽市(聂耳溺水之地)人民亲手种植了云南杜鹃花和藤泽市市树——藤树。聂耳墓现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距昆明市中心70千米,滇池南端的昆阳镇便是郑和的故里,为纪念郑和,当地人民在昆阳镇的月山上建立了郑和公园。郑和公园有东门和南门。南门门坊上,镶嵌着“郑和公园”4个大字,门的两侧是“郑和下西洋”的浮雕,图案是浩浩荡荡的船队,向西乘风破浪,不避艰险,漂洋过海。东馆内陈列着郑和像,郑和航海图,福建《天妃应灵之碑》和远洋楼船模型,郑和七下西洋的图片展览及文字资料。“郑和纪念馆”原为“玉皇阁”,修建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由贡生李登俊创建,后在清代又几经修葺,近几年又仿原样重修。两层飞檐的玉皇阁居高临下,两边为厢房,院内凿莲池,架有石桥,花坛,环境优雅静谧。登玉皇阁俯视,昆阳镇尽收眼底,房舍鳞次栉比,炊烟萦绕;万顷良田,交错纵横。

盘龙寺

盘龙寺,位于滇池东岸的盘龙山上,山势雄伟,树木茂密,庙宇古雅。香火之盛,僧众之繁,朝山之众,非一般的寺庙能和它相比。该寺由莲峰和尚于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建造。传说寺址原是山间的龙湫,莲峰和尚来此建寺时,念咒让蛟龙搬家,使潦水干涸后才施工兴建的。当时这里居住的白族人民信奉佛教,莲峰是大理白族贵族段氏后代,群众都十分拥戴他,寺庙建成后请他作该寺住持。后来莲峰和尚以“肉身坐化”在寺里,人们便尊他为该寺的“开门祖师”,名叫“盘龙祖师”。寺内殿宇甚多,大小约有20多院,散于东西南北,四面杂置,大都不相联属,参差互见。主要建筑是盘龙祖师殿,安放着“盘龙祖师”坐化的遗体。在这些殿宇当中,有一处叫“茶花殿”,仅是一座小院,内有山茶花两棵,相传为莲峰和尚手栽,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寺里有块《大盘龙庵大觉禅师宝云塔铭》的元碑,碑文叙述的是白族和尚段崇照(即莲峰和尚)从事宗教活动的事迹。碑的背面刻有《盘龙庵诸人舍施常住记》,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元代昆明地区的经济文化。这块元碑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和学术价值,是研究云南地方经济的重要实物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