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拜谒紫柏山张良庙,我在拐竹林看到的这一幕,太丢人了

我一直很敬佩张良的处世智慧。

他的智慧,就是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和功成不居。

这次,我来到陕南汉中市留坝县旅游,张良庙自然是要去的第一个目标。

雪花,轻舞飞扬,无欲无求。

冰凌,不请自来。

冰天雪地,我在路上

我来到位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脚下时,发现这里的游人还真不少。

现在,张良庙的门票是50元,11月底还属于旺季。

我在购买门票时,多问了一句,得知持有汉中地区的身份证是可以半价的,这对我是个意外的惊喜。要知道,在汉中地区旅游,仅凭本地身份证获得优惠的景区并不多。

张良庙前的街道上,店铺很多,顾客很少

我买了门票后,这才注意到牌楼正在维修。

透过稀疏的围网,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牌楼上镌刻的“汉张留侯祠”这五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大门两侧,有一幅砖刻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圮桥三进升云霞。这幅对联,简单明了,立刻就把我带进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里。

检票口,凭门票和身份证才能进入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他以出色的智谋,辅佐刘邦建立西汉王朝,是秦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他与萧何、韩信三人,被称为“汉初三杰”。西汉立国时,张良“辞汉”,就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

我一边思索,一边走过“进履桥”,然后在检票口刷了身份证后进入院内。

院子中央,就是灵官殿

灵官殿上,白雪覆盖

院子中央,就是灵官殿。

院子左右,建有钟鼓楼和配殿。

我从灵官殿的右边,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石碑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后的大殿院。

大殿院内,清幽古朴,匾额云集。

二山门,由此进入大殿院内

大殿前面的过庭

大殿院内,清幽古朴

我在大殿院内,心生敬畏,小心翼翼地瞻仰着古人先贤的高风亮节。

过了一会,我从大殿右侧走进北花园。

北花园,依山势而建,里面石亭花坛、清池流水和古树名木一应俱全。

花园游廊,遍布碑石;碑石之上,各种书法,流派纷呈。

奇树很奇,独木成林

游廊两旁,遍布碑石

我一边欣赏着碑石,一边朝北花园的西南走去。

这里,就是著名的拜石亭。

亭子上,匾额一半为空,一半为字,意为“人去亭空,心存遗憾”之意,因此就只写了一半。

拜石亭上,匾额一半为空,一半为字

离开拜石亭,我登上云梯。

地势,开始升高。

通往授书亭的云梯

我小心翼翼,拾阶而上。

石阶上,冰雪未化。

石阶旁,名人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石阶旁,名人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

我步步升高,登上雄踞于山石之上的授书楼。

授书楼,这是张良庙的最高点,也是标志性建筑,取自张良年青时因得到黄石公赠书而成就大业的典故建造的。

授书楼建于1850年,八角展翅,凌空欲飞,气势非凡。

授书楼,凌空欲飞,气势非凡

授书图上,黄石公给张良授书

我顺梯而上,凭栏远眺。

峰峦起伏。

林海茫茫。

我仿佛进入云雾飘渺之境,顿生飘飘欲仙之感。

授书楼上,登高远眺

山高林密,白雪茫茫

遥想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

他,就是在这里,白天和老百姓在一起,躬耕田亩;夜晚就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远离俗世的一切是是非非和明争暗斗。

从授书楼上往下走,台阶上全是冰雪

从授书楼下来时,我注意到小路旁有一个辟谷洞。

洞中,张良的塑像仙风道骨,智慧卓然。

出于敬畏,我没有给他的塑像拍照。

第三洞天,里面有张良塑像

从辟谷洞往下走,就是一片翠绿的“拐竹林”。

这片竹林里,竹子与众不同,它们在出土后都要弯曲一下再往上生长。这,或许就是最有气节的竹子在高风亮节的张良面前,也要弯腰自谦一下的缘故吧!

不过,让人失望的是,在拐竹林里的很多竹子上,都已经被人乱刻乱画,以至于我想拍一根干净的拐竹都有难度。做这种事的人,你们太丢人了!

美丽的拐竹林

看看这些拐竹,都被刻成什么样了

看看这些拐竹,都被刻成什么样了

看看这些拐竹,都被刻成什么样了

看看这些拐竹,都被刻成什么样了

我失望透顶地从拐竹林出来,走进南花园。

南花园里,建筑高大,回廊相通;花园中间,有一池塘;池中,有一座辟谷亭。这里最吸引我的,就是一棵奇怪的“挂甲垂柏”,树龄400多年,树叶像垂柳一样自然下垂,并且主干树皮很像铠甲的甲片,非常罕见。

挂甲垂柏,非常罕见

南花园里的辟谷亭

欣赏完南花园后,我经过方丈院,这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张良庙。

张良庙,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它,集名胜古迹和自然美景于一体,自然而然地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现在,张良庙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