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压”是什么?它能“驱动”未来人类的科技进程吗?

当光照到一个物体上时,它也会对它施加力,就像风吹帆一样。光对被照射物体单位面积施加的压力称为光压力,也称为辐射压力。根据量子理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它不仅是电磁波,而且是一个粒子,即光子。

光子没有静态质量,只有动量。当光子击中一个光滑的平面时,它可以改变运动方向,就像乒乓球从墙上反弹回来一样,并给击中的物体一个相应的力,形成一个光的压力。

捕捉光压

在解释彗尾的形成时,开普勒就已提出了光压概念:

当彗星靠近太阳时,由于太阳辐射的光压力,彗星中的尘埃和气体分子产生尾巴,尾巴总是指向太阳的相反方向。根据经典电磁理论,麦克斯韦首先指出了光压的存在,根据电磁理论解释了光压现象,并计算了光压值。

1899年,俄罗斯物理学家列别杰夫通过实验测量了光压力,证实了麦克斯韦的预言。光压力的存在表明电磁波具有动量,是电磁场重要性的有力证明。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进一步解释了光压力存在的合理性。

列别捷夫实验中所用仪器的主要部分是一用细线悬挂起来的极轻悬体R,其上固定有小翼a及b,其中一个涂黑,另一个是光亮的。将悬体R置于真空容器G内。借助透镜及平面镜系统将由弧光灯B发出的光线射向小翼中的一个。由于作用在小翼上的光压力,使悬体R转动。转动的大小,可借助望远镜及固定在轴线上的小镜观察到。移动双镜能使光射在涂黑的小翼上。比较两种情况下悬体转动的大小,列别捷夫测得,涂黑表面所受的光压力比反射表面所受的光压力小一半,与理论完全符合。

借助薄片P1使光流的一部分射到温差电池T上可以度量入射光能量的大小,因而可以对理论做出定量的验证。

人们除了在理论上对光压进行研究之外,也在不断探索研究用光压推动的装置。

光压驱动太阳帆船

从儒勒·凡尔纳到阿瑟·C·克拉克,科幻作家们不止一次幻想过运用太阳光的作用力来推动“太阳帆”,驱动飞船在星际间航行,尤其是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他在小说《太阳帆船》提出的“太阳帆”概念,深入人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光的热量,但却感受不到光的微弱能量。事实上,在炎热的夏天,人们感觉不到任何阳光的压力,因为阳光对1平方公里区域的总压力只有9牛顿。单光子产生的推力非常小。在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上,光在一平方米的帆上产生的推力只有0.9达因,小于蚂蚁的重量。但是在太空中运行的航天器是失重的,没有空气阻力,所以即使是轻微的推力(阳光的压力)也能使它向前加速。

科学家们设计的太阳帆飞船靠的就是它的光帆——非常轻而薄的聚酯薄膜。它们坚硬异常,表面上涂满了反射物质,使得光帆的反光性极佳。当太阳光照射到帆板上后,帆板将反射出光子,而光子也会对太阳帆飞船的光帆产生反作用力,推动飞船前行。因此,光帆的直径越大,获得的推力也越大,太阳帆飞船的速度也将越快。改变帆板与太阳的倾角,可以对飞船速度进行调整。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从阳光中获得加速度,太阳帆必须建得既大又轻,而且表面要十分光滑平整。由于来自太阳的光线提供了无穷尽的能源,携有大型太阳帆的航天器最终可以以每小时24万千米的速度前进。这个速度要比当今以火箭推进的最快航天器快4~6倍。

俄罗斯、日本先后做过几次类似尝试;美国也在研究太阳帆飞船,并为选择太阳帆的制造材料做了大量测试。美国宇航局预计宇宙帆船在近十年内成行,太阳帆飞船NanoSail-D将历经15年以上的航程,飞行37亿千米直到太阳系边缘,或是携带仪器探测遥远的冥王星。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有可能借助太阳帆激游太空。

光压驱动风车

光压风车装置是一个由玻璃球体内装有黑、白亮色叶片组成的风车,黑色面即光吸收面,白色面即光反射面。当强光照射到这些玻璃裸壳内的黑、白叶片上,由于光粒子对叶片产生的光压差作用,将把光能转换成机械能,推动叶片旋转。打开产品顶部光源,强光照射在光压风车群体上,风车叶片随即转动。由于风能与太阳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推广光压风车因而有着特殊的意义。

光压驱动纳米机械

在地球上,太阳光的作用力实在是微乎其微,没有人能用阳光来移动一个物体。但是,《自然》杂志上,一篇由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学者发表的文章首次证实,在纳米世界里,光可以驱动“机器”——由半导体做成的纳米机械。

在宏观尺度上,光地力实在太微弱,没有人能感觉到;但是,在纳米尺度上,光具有相当可观的力。在上述论文中,研究人员成功驱动了像集成电路上的三极管一样大小的纳米级光子集成电路。其实,此前光压力已经被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应用于一种叫“光镊”的技术中,用来操控原子和微小的颗粒。最新研究却是把光集成在一块小小的芯片上,使它的强度增加了数百万倍,从而用来操控纳米半导体器件。

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使用最先进的半导体制造技术,在硅芯片上铺设出一条条光的线路,称之为“光导”。当激光器发出的光被接入这样的芯片,光就可以像电流在导线里一样,沿着铺好的“光导”线路“流”动。

他们把一小段只有10微米长的光导悬空起来,如同一座纳米桥梁,由于光压,光会对引导它的导线产生作用力,让它可以像吉他的弦般产生振动。当光的强度被调制到和光导的振动一致的频率时,共振就会产生,继而就会在透射的光中产生同样频率的一个共振峰,共振就会使光的振动幅度增大2000多倍。

这样,光作用力的效果就被放大了,所以很容易被测量到。因为光的速度比电流要快得多,所以这种光产生的力有望能以几十吉赫兹(GHz)的速度驱动纳米机械。

这项研究成果首次证明了光的能量可以有效地聚集在极区,有望引领新一代半导体芯片技术——以光代电。未来,利用这项新技术,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实现基于光学和量子原理的高速高效的计算和通信,即集成电路上的光通信。与电信号相比,利用光来传输信息将快得多,功耗也低得多。如果计算机的整个集成系统能够通过光通信,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可以比现在快10倍以上。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光在集成芯片中的应用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