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革命为啥爆发的那么早?当时的英国人为何那般果决?

首先要说的是,现在好像看网上文章,著名历史事件都被写遍了,难道只有写野史或者古代某个不知名人的小故事?其实还是那些推动世界发展的关键事件最具意义,而且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另外分析一个历史事件的意义,这种做法好不好?答案是也好也不好,好在你会分析能够历史考高分,不好在一件事的意义每个人理解都不同,本不该有统一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个世界史上的著名事件——英国光荣革命,但我们要聊的不是它的过程和意义,因为那种东西你在网上一搜就有了。我们要聊的是光荣革命的原发性和果决性,就是为什么光荣革命会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还发生的那么早?以及作为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为什么革命成果那么彻底,以至于英国自此以后再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动荡?是什么让英国人在欧洲其它国家都没有动国王的情况下,坚定信念非得把国王逼到法下的?



英国的光荣革命发生在1688年,比起“世界革命的源泉”法国大革命要早一百年。既然时间这么早,说明在那个时代欧洲各国总体上对于封建王政还能忍得了,为什么唯独英国就早早的“受够了”?其实这里面的关键因素是英国王政的特殊性导致的,要知道早在英国王室的老祖宗征服者威廉开始,就有召集议会的传统,当然那时候的议会只是作为国王的“参谋团”性质,任何权力的行使都绝对掌握在国王手里。



但有这么一个团体跟没有这种团体它结果就是不一样,因为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本来征服者威廉作为一个“客居者”从诺曼底来到英国进行统治,他为了稳固政权就必须得征求并融合当地大士绅、大贵族阶层的意见。等到后来的历任国王中,恰巧出现几个消极怠政、只求个人享乐的,那么就会把一部分权利让渡给这个团体。当然这种让渡在当事人眼里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仅仅具体表现为“某某伯爵,近来朕身体欠佳,劳烦卿等安排一下今年的国库预算。”就这么简单和平常。但是这种事随着时间的流淌慢慢积累多了就发生质变了。



英国议会从“参谋团”慢慢变为英王“助手团”,后来又逐渐变身为“日常事务决策团”。因此你会发现,英国早早的爆发革命就是因为在它的王室身边有这样一个其他欧洲国家没有的议会,而法国早早的爆发大革命,发端也是因为在它的王室身边有一个其他欧洲国家没有的三级会议。这就是英国人那么早就对国王大喊“受够了”的传统基础,除此之外查理二世的“隐形倒退”则是光荣革命的直接诱因,也是促成革命彻底性的关键人物。

因为四十年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砍了查理一世的头之后,是因为人们受够了克伦威尔才把查理二世又请回来做国王的。因此英国人当时心里是一种趋于“中性”的温和态度,那就是本来革命想去掉国王,结果发现有比国王更狠的,那我们请你回来继续做国王,基本目标是你比克伦威尔宽松就行,终极目标是你如果老老实实遵守《大宪章》更好。英国人的心理就是能实现终极目标最好,实现不了只实现基本目标也行,是这样一个态度。



查理二世太聪明了,可以说他给自己的子民“把脉”把的极准,因此表现得很温和、很亲民。不仅没发动对内、对外的任何大规模战争,而且极其重视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创建了英国皇家学会,还创建了格林威治天文台。搞得他在英国人心目中真是一个温和、文明的好国王。但他私下里在干什么?在步步为营以极慢的速度收回他父亲丢失的王权,速度慢到几乎让英国人和议会察觉不到。



你比如说查理二世赏赐给英国海军以“皇家海军”的称号,偏偏就不给英国陆军,就是因为陆军曾经砍了他父亲的头。这件事虽然只是一个雅号的表面性文章,但确确实实让英国人自己都产生了一种感觉,那就是“皇家海军是好样的,是忠于国王的,陆军有劣迹,他们杀过国王且召唤出了克伦威尔”。你看,小小的一个名号变动,就让军队忠于国王成为全英国认可的事实,就悄悄的收回了一部分权力和威望。

但问题是你集权的速度再慢,随着时间的累积也会被议会发现并警觉的,当这种行动持续到他弟弟詹姆士二世的时候就彻底暴露了,暴露点就是詹姆士二世要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为国教的地位,也就是兄弟俩收回所有权力的最后一步。结果不仅没成功,还引发了光荣革命,詹姆士二世跑到路易十四家里避难并客死他乡。



也就说查理一世及以前的君主给英国人心中积累的诟病,然后复辟的查理二世又通过“沉得住气”的手段,让英国人彻底失望。在这种对国王彻底失望的心态下,在对克伦威尔式的强人统治的恐惧下,在这两者的双重心态重压下,英国人选择了一条路,那就是必须让信仰新教,并在约束国王权力的宪法上签字的人来做国王。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不要克伦威尔,我们要国王,但必须要是个低着头的国王”。

玛丽和威廉夫妇在议会掏出的苛刻文件上双双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才双双成为英国的女王和国王,虽然英国出现了二王共主的现象,但这俩人一个有实权的都没有。那份文件叫《权利法案》,这种局面叫君主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