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活成防弹衣的建筑师,累吗?

我们总是在这个世界上,

寻找跟我们“连接”的另一个人。

连接的方式有很多种,

有的连接是一种陪伴,

有的连接是一种互相取暖,

有的连接则是一种淡淡的默契。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拆房:刘思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据说,每个学建筑的女生都能把自己如水的骨头炼成钢筋混凝土。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换得了灯泡修得了电脑,拧得了瓶盖搬得动模型,打得过结构斗得过暖通,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跨马定乾坤,可盐可甜可萝莉,吃苦吃辣不吃亏,扮得了软萌小正太,端得起御姐女王范儿。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还要男朋友干嘛?

自我磋磨下凡历劫吗?

至于男建筑师——

对不起,是女朋友不需要你们。

综上,建筑师母胎solo的根本原因是把自己活成了件防弹衣

——刀枪不入还软硬不吃。


你累得要死要活,别人还搭不上手。

你总得缺点儿什么,别人也才好下手。

人生就像拼图,你缺我补,

才有机会最终完整。

事事追求完整,

凑在一起就只能开心消消乐。


就像我们做旧建筑改造项目时,总得留点儿什么才好互动,全拆了那你也就可以消失了。


而通常的互动关系也就那么两种:

要么互不迁就,狭路相逢长得怪的胜。

要么互相迁就,主要是新来的拜码头。

还有没有第三种关系?

有。

那就是——

灵魂伴侣,空间契合。

我们老祖宗也管这个叫鲁班锁。

什么叫灵魂伴侣?

首先你得有灵魂;其次你的灵魂不完整,需要soulmate来填补。

就像失去海盐的芝士,不加珍珠的奶茶,以及一栋缺了个口的房子。


当然在创造契合的拼图关系时,缺口越多,契合就会越紧密。只要你保证缺口空间仍然可以使用就可以了。


在缺口部分置入新的加建体量,新旧建筑互相弥补,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空间契合的完整灵魂。

可以水平加建交错契合↓


也可以竖向加建交错契合↓


关系已经定性了,下面就看各位建筑师怎么撩了。


丹麦的新科学中心竞赛项目选中的基地就是Tuborg啤酒厂一个废弃的装瓶厂。


1991年开始,这个厂房里就举办了许多思想先进富有挑战性的展览。千年的媳妇熬成婆,政府大大们终于下决心将这个老厂房改造成一个正儿八经的前卫科学展馆了。

不改则已,一改就有点刹不住车:功能要求不是一般的多。包括7个1380平米的主题展厅,1个1400平米的固定展厅,3个550平米的临时展厅,1个300平米的多功能展厅,以及1个100平米的趣味展厅——不改造都不知道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展览。其余还有1个400平米的报告厅,900平米的办公室,600平米的教室,以及餐厅、票务、库房等各种辅助功能3500平米。

原来的老厂房旧肯定是放不下的,加建是必须的。

这个废弃的装瓶厂要说有什么文物保护价值吧,也确实没有。而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underground的展览场地又真的存在了20多年,保留了很多人的记忆。

所以,主办方对这个旧建筑的态度就很暧昧了:没说不能拆,可也没说哪里能拆,能拆多少。


领会一下精神就是——

自己看着办吧。


但对于寻找soulmate的某建筑师来说,拆了才有缺口,不用犹豫。

首先拆掉旧厂房中间的大跨度的屋顶,剩下四周U字形的条状建筑。



由于厂房西侧建筑与其他传统建筑围合成小广场,被全部保留。

也就是说其它部位都可以用来打造缺口了。

按缺口与保留部分大概1:1的比例进行拆除。

拆除的部分刚好可做城市进入科学馆的入口。


然后在拆除处加建新的体量咬合模块,在咬合模块上再加建主体。



新旧建筑两部分通过咬合的模块关系围合出了一个鱼骨状中庭,可以作为新科学中心的公共空间渗透到各个功能区。



至此,基本空间结构已经出来了,灵魂也契合的挺严丝合缝。

但问题是太严丝合缝了——

我等凡人从哪儿进?

总不能找个缝钻进去吧?


你说对了,还真的就是找个缝钻进去。

但为了让这个缝合理合情合法,某建筑师专门写了个剧本——

城市倒置。

你知道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

将插入的咬合模块悬挂在新建主体上,就空出入口空间了。而由于悬挂起来不会占用地面空间,因此悬挂部分可以适当的向内扩大,在中庭正上方也可加入新的悬挂体块。


将报告厅、工作坊、仓库等辅助空间藏在一层,在入口处的设置大台阶直接将人流引向二层。


然后把悬挂的咬合模块镜像成旧厂房的形式,倒置城市就形成了。


此时新旧建筑之间的缝隙空间既扩展了公共空间也像胶合剂一样将两部分牢牢粘在一起。

现在,问题来了:

城市倒置是很浪漫啦,但请问一个倒立的坡屋顶要怎么用?

其实对于当代公共建筑来说,什么奇形怪状的大风大浪没见过,利用一个倒置的坡屋顶,小case啦~

比如利用起坡作展览空间↓

利用起坡作报告厅↓

利用起坡作阅览自习室↓

以及科学馆中异想天开的海洋生物展厅,还可以做一个倒挂在空中的透明展池。

只要你敢想,没有干不了的。

那么,问题又双来了:

结构怎么处理?

新建筑主体结构是一个桁架结构,桁架承重柱脱离开旧建筑,倒置的所有展厅空间都被悬挂在这个桁架上。

然后在屋顶设置花园,并向主入口方向开口营造小广场。

将任务书要求的那一堆展厅以及其他功能布置到建筑中。

置入交通核,加入围绕大中庭的公共楼梯。

最后再赋予整个建筑透明材质的围合结构。

打完回家。

这就是ADEPT

设计的

丹麦新科学中心竞赛方案。

再来看一下完整过程。



然而,就算大雨真的让城市颠倒,

这个方案也没中标。


这世上没有找不到对象的汪,

只有凭实力单身的狗。


ADEPT越挫越勇再接再厉,在位于柏林的原海军军官俱乐部开始了第二次寻找soulmate之旅。

这个建筑在2000年做过一次修缮,立面稍作了调整但仍然保持了古典主义三段式的构成形式。

如今这座建筑被重新规划为柏林城市博物馆建立文化集群的中心部分,为文化活动和当地社区创造空间,成为城市实验室,并希望尊重保护建筑物。


说白了就是一个介于社区活动中心和文化博物馆之间的新物种。

具体到功能上,就是除了展览空间以外,还有同等比重的阅览、活动、作坊、餐饮等社区功能。

但要在这样一座建筑里利用空间契合关系来加建,仿佛不能像上一个案例一样大拆特拆。

所以,ADEPT果断拆掉了内部空间。

那谁和谁互相契合组cp呢?

当然是自己和自己组啦~

简单说就是在建筑内部加建一个新空间与剩下的旧空间互相契合。

在确定契合比例时,依然通用保证新功能空间每层可用,且和旧门厅空间有足够多的契合点的原则。

ADEPT选择了阶梯空间层层契合,新功能部分依然悬挂在上方。

两部分空间斜向推进,相互咬合。

材料也使用了不会和旧建筑产生强烈冲突的木材。

很好很NICE。

新博物馆功能在这个倒置模式下仍然很实用。

交通就放在旧建筑的边角空间里就可以了。

这就是ADEPT

设计的

柏林史蒂芬博物馆。

这次成功脱单一举中标,预计2022年开始建设,2025年完成。

人生喜欢开玩笑,

完整的不一定圆满,

圆满的不一定完美,

完美的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最幸运的不就是

我想要的,正好你有吗?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本文图片:

图[1][2][3][4][5]来自

https://www.adept.dk/project/experimentarium

图[6]来自

https://www.beta-architecture.com/new-science-center-adept/#gallery-11

图[7][8][9][10][11][12][13][14][15][16]来自

https://www.adept.dk/project/stadtmuseum

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均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微信公众号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