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母亲辅导儿子作业将其打伤致死:别让孩子为你的焦虑买单

今年1月3日的晚上,在陕西省武功县,正在孕期的母亲胡某辅导自己的亲生儿子郭某做家庭作业。因为嫌儿子做作业时不太认真,母亲情绪失控就对儿子进行了打罚。

后来到了凌晨发现儿子开始呕吐,才紧急送到医院进行医治。但抢救无效,儿子郭某不幸死亡。

后经法医鉴定得到的结论是,儿子郭某生前曾遭受过多次钝性物体外力击打头部,至其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了呕吐,后因误吸,引发呼吸道阻塞而窒息死亡。

武功县法院已经对该案件进行了审理。被告人胡某,是死者的亲生母亲,事发时正处在孕期,最后判决胡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

这是一场家庭教育的悲剧,由于母亲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是放任自己焦虑情绪宣泄,最终做出了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事。

所以,无论生活让你多么崩溃,请不要发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为你的焦虑买单。

01、不是孩子不行,是父母太焦虑处处可见的"中国式家长焦虑"

"我孩子都两岁左右了说话还不利索,只能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说,根本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这个怎么办呀?我快急死了,我要不要带他去看看医生呢?"这是一位两岁男孩母亲最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事实上,像这位母亲一样焦虑的家长并不是少数。为什么家长们会如此焦虑呢?

家长作为成年人,他们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孩子更大,有一部分是和社会大环境分不开的。现在生活节奏变快,以及严峻的生活工作压力,使很多的家长在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有着种种的不安。

家长们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怕孩子像自己一样没有特长,少了社会的竞争力,所以想尽办法要让自己的孩子文武全能,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所以,实际情况就是,不论在哪里,家长们聊的话题永远是孩子。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自己的孩子要到哪里上补习班,哪里的补习班质量最好?

最近是要给孩子报英语好、还是报数学好?相互讨论中,相互比较、较劲的成分也有很多。

很多孩子,到了只有三年级,父母就会安排要提前上四、五年级的功课,以保证在孩子在班里排名永远名列前茅;而功课好了,自然就能学业前途一片光明。,甚至孩子的

而孩子的功课质量、考试分数,和在班里的排名,成了家里的晴履表。

网上有一段小视频最近很火,一群孩子围成一堆,举着牌子高声说道:"我爱学习,学习使妈妈高兴,妈妈高兴全家高兴。"

一位女同事坦诚,这段小视频说出了她的心声。孩子如果作业做得好,考试成绩好,她就满心欢喜,家庭和睦;如果哪次孩子作业出错了,分数考少了,她就立刻抓狂、喷火。

因为这位女同事认为自己和丈夫学历、文化水平都不高,她只有从小进行严格教育,她的孩子才可能有出息,在未来发展中才有更多的选择性。她的孩子在未来有出息了,她的晚年生活才有保障,不然一事无成的孩子会使她面上无光。

其实这种高压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焦虑的情绪,是家长对自己自身的不自信,我们往往抱怨孩子不行,并不是孩子真得不行,而是我们自己太过于焦虑了,是对自己当下状态不满意的一种呈现。。

人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做为家长就是一个回避学习、害怕学习的人,那么孩子长大了就一定会成为这个样子,这是必然的。

02、孩子是父母负面情绪的直接受害者

就在今年4月17号晚上,一名年仅17岁的男孩在卢浦大桥跳桥身亡。这名男孩之前在学校与同学有过冲突,回家的路上,又与驾车的母亲发生了争吵。

从一段视频可以看到,他的母亲在桥上停车,先是走到左后座隔着窗户与他对话,随后返回车内但并未开车离开,紧接着男孩从车子里冲了出来纵身跳下了桥。令人十分心痛的是,这个跳桥的孩子当时是毫不犹豫、决绝、不带半分留念。

这又是一场家庭教育的悲剧。

最近热播的《小欢喜》里英子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她喜欢的是天文,但是她的妈妈希望她考别的大学。在剧中,2019年1月1日英子已经失眠5天了,不过很可惜的是英子母亲身为老师,却没发现女儿内心的煎熬。

《小欢喜》里还有一个叫丁一的男孩,他想上地质大学,但是他的父母压着他学了他不喜欢的金融。他因为高考的压力也得了抑郁症、长期失眠,最后找不到了他自己的梦想,跳楼自杀了。

丁一的死对英子影响很大,她失眠的情况越来越重,感觉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也无法快乐起来,老想哭、想解脱,这其实都是抑郁症的表现。最后英子一个人去了深圳看星星,她以为到了深圳看到了星星就会开心,但是英子还是不开心。

后来她的父母找到了,英子妈妈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做。英子站在桥栏杆上对她的妈妈说:"对,你是为我好,这都是你讲的,跟你讲过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吗?你从来都是凭着你自己的想法,解决我自己的人生...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英子是一个不知感恩的孩子吗?不是的,她爱她的父母,所以才想偷偷的逃走。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们以为这是爱的表现,"我爱你我才会管你,才会去要求你",但是这种强行通过外力去要求孩子行为发生的变化、一个结果的量化,这个结果不会持久的,而且会非常被动、辛苦。

最扎心的是,自以为爱孩子,反而会深深伤害了孩子现在很多的家长把焦点放错了位置,他们心中牵肠挂肚的都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的表现,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才是我们真正应该重视起来的。。

03、父母应该先找回自我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是父母的镜子。

《穷养富养,不如教养》一书中说到个例子:"200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他很有学问,而且注重自身修养,对子女教育也重视。至今,他的家族已传8代,其中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大使、13位大学校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80多位文学家、20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个后代被关、被捕、被判刑的。"

"同样是在200年前,纽约州有个名叫马克斯莱克的人,他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子女不管不教。他的家庭至今也繁衍了8代,在这8代子孙中,有7人因杀人被判刑,有65个盗窃犯、234个乞丐,因狂饮死亡或残废者多达400多人。"

以上是要说明遗传基因的作用吗?不是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咕咕坠地开始,父母的影响已经就发生作用了。孩子的行为会受父母的影响,家长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仔细观察就不能发现,往往那些对孩子抱有很高期望的父母,都认为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也不爱读书,看书就发困,反过来却埋怨孩子不好好上学念书,做功课不认真,一聊到学习就会喷火。他们没有想过家里根本没有读书的气氛,也没有为孩子做出喜欢看书的榜样。

这不是说要求我们每个家里到处都是书,全家人都爱看书。只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知识、对书本、对学习一种渴望,这种真实的感受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曾经有一位美国的学者,对1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的孩子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孩子首要要求的不是外在的物质条件,对他们而言,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家庭和睦才是他们最重要关心的。

所以家长情绪的解决之道是先向内寻,这是一个找到内心、找到自我的过程。和孩子交流时带着觉察力,因为很多家长从来没有去关注过孩子内心的感受,他们只是被自己主观的假设限制住了。

而家长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孩子自己主动的选择学习和被动压制的学习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好的育儿就是育己,千万不要让孩子为你的焦虑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