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患者,用退烧药能够迅速退下来吗?

发烧,在医学上,一般叫做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一个症状,根据现有的文献和报道,有70-90%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都有出现发热症状,包括确诊前以及发病后。这也是为什么新冠肺炎的筛查第一步就要测量体温,以明确有没有发烧。



一、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所引起来的发烧是属于典型的感染性发热。

所谓感染性发热,就是由于感染的病原体所引起来的发热症状。由于病原菌释放内毒素、外毒素或者本身作为一种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体内产热大于散热,调节性的引起体温升高。

新型冠状病毒可引起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引起发热症状。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或者体温已经引起人体极度不适,就可以使用退热药缓解症状。


二、临床上哪些退热药?

退热药物主要有两种:1、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2、糖皮质激素。

对于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是退热最常用的药物。该药的作用机制就是通过强大的抗炎作用,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消除致热的因素,从而起到退热作用。

而对于糖皮质激素,在退热上,并不常用。但是是十分有效的退热药,也是作用最强的退热药。除了可以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也可以稳定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所以也是目前最强的退热药物。但由于退热作用较强,而且,抗炎作用强大,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利于感染的控制,所以限制了退热作用的应用,因为盲目的使用也容易掩盖病情。因此,在临床上是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来使用。

这一类药物主要强的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等等。



三、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病人如何使用退热药物?

回到问题的本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引起来的发热症状,如果体温较低(比如小于38.摄氏度),并没有人体的不适或者人体不适症状较轻,一般不需要使用退烧药。

在临床上一般以体温不超过38.5摄氏度为准。因为,轻度的体温升高可以促进人体的代谢,提高免疫力,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但体温超过38.5摄氏度,除了引起人体极度不适外,而且可以导致人体体液丢失过快,同时引起体内生化反应不能正常进行,体内的代谢出现严重障碍,对人体十分不利,因此,要及时阻断,及时退热。



但是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并不一样,对于退热的反应也不一样。使用退热药物是否能够迅速的将热退下来(即药物的有效性),取决于疾病的轻重,以及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因此,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因此,退热的根本是去除引起发热的原因。只有体内病毒被清除了,那么发热也就自然消退了。而退热药物只能短暂的对症使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