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朝翊坤宫新主人,和珅亲家母惇妃,温厚为惇,她何时温厚过?

在热播剧《甄嬛传》中,在华妃年世兰死后,皇上给了她一个谥号,名曰敦肃,

在甄嬛那里的端妃发表了一句神吐槽“温厚为敦,她何时温厚过啊,这谥号听着就讽刺”,其实不只是在影视剧中,在清朝宫廷中有一位嫔妃的封号就颇为讽刺,那就是乾隆帝的惇妃汪氏。

在《康熙字典》中“敦”和“惇”是相通的,都是温厚、敦厚之意,在清朝之前,并没有后妃以“敦”或者“惇”为谥号或封号,到了清康雍乾年间,相继出现了三位以“敦”或者“惇”为谥号、封号的女子,按时间顺序是敦肃皇贵妃(雍正帝年贵妃),惇怡皇贵妃(康熙帝和妃瓜尔佳氏)、乾隆帝惇妃汪氏。

温惠贵太妃,侍奉皇祖多年,淑慎素著。朕幼年蒙皇祖养育宫中,贵太妃时加抚视,今欲晋封皇贵太妃,以申敬礼之意。—《清高宗实录》

康熙帝和妃瓜尔佳氏(惇怡皇贵妃)

惇怡皇贵妃虽然辈分更高,但是人家长寿,一直活到了乾隆朝,因为抚养过乾隆帝,她还被尊为皇贵太妃,逝世后和悫惠皇贵妃一同被葬入乾隆帝专门为两位庶祖母修建的景陵皇贵妃园寝。从康熙帝给瓜尔佳氏的封号“和”,雍正帝给庶母的尊号“温惠”,乾隆帝给庶祖母的谥号“惇怡”,再结合史料记载,都可以看出瓜尔佳氏是一个和善、温厚之人,这个“惇”字自然是十分合适的。

敦肃皇贵妃年氏可绝不像《甄嬛传》中演的那样狠辣,也不像《雍正王朝》中那样受尽冷落,她是雍正帝一生最钟爱的女人,没有之一,她生前为雍正帝诞育了三子一女,在雍正帝登基时,由侧福晋一跃晋封为贵妃,而另一位资历更深的侧福晋李氏只被封为齐妃,在年氏病重期间,雍正帝封年氏为皇贵妃,逝世后更是多次逾制,为年氏办了一场盛大的皇贵妃丧礼,并把她葬入了泰陵,她是清朝第一位由丈夫亲定葬入帝陵的皇贵妃。

“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忠厚曰敦,善行不怠曰敦。”《谥法纂·卷二》

演员蒋欣饰演的华妃(原型年贵妃)

年氏的谥号雍正帝也是煞费苦心,肃字倒是为后妃谥号所常用,但是这个敦字,在雍正帝之前的历史中,只有万历帝和天启帝两位皇帝的谥号中用到,是属于帝谥,清朝用于参考册谥的《鸿称通用》当时仍在完善,并无记载,在明朝礼部册谥的《谥法纂》中,对敦的解释也都是对帝王功业、个人品德的颂扬,而雍正帝偏偏选取此字作为爱妃的谥号,足见他对敦肃皇贵妃的殊宠,也足以证明,在雍正帝眼中,年氏是一位温柔敦厚、宽和善良之人。

说罢惇妃的两位长辈,就要说说惇妃本人了。惇妃汪氏,满洲正白旗包衣,时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四格之女,惇妃出身不高,汪氏之父四格呈上谢恩折曾称他是包衣牛录之劣类。汪氏出生于乾隆十一年,比乾隆帝小36岁,她在乾隆二十八年十月十八日入宫,受封为永常在。在小说《后宫•如懿传》中,乾隆三十一年,如懿离世后汪氏才以宫女身份因愉妃、容妃计谋而得宠于乾隆帝当然也只能是小说情节了。

在乾隆二十八年到乾隆三十六年的八年间,汪氏先后两次降位又两次复位,因为史料的缺失,我们未能知晓汪氏被降位的真相到底是为何,不过我们可以结合其一生进行一个合理的推测分析,现先按下不表。

汪氏的封号为惇,前文已叙,惇乃是温柔敦厚之意,而帝王为妃嫔选择封号一般是按照她的品行等特点而选定,如当时的令皇贵妃魏氏,她的封号出自《诗经》“如圭如璋,令闻令望”,从汉语角度分析就是说她如玉一般美好,满语意为“聪明的,睿智的”;再比如颖妃巴林氏,她的封号满语和汉语都是聪慧的意思;婉嫔陈氏,她的封号是温婉的、柔顺的意思。结合她们的人生经历来看,这些封号确实是比较贴合的......

在乾隆帝的妃嫔中,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不知是巧合还是乾隆帝特别迷恋“心”字,在她的妃嫔中,以竖心旁字为封号的就有愉贵妃、忻贵妃、惇妃、怡嫔、慎嫔、恂嫔,这可能是乾隆帝自己对妃嫔的一种期待,要她们符合自己的心意,或者正是因为她们符合乾隆的心意才得到这样一个封号。那么惇妃到底有没有符合乾隆帝的心意和期待呢?

紫禁城翊坤宫

在晋封为惇嫔后,汪氏住进了翊坤宫的主殿,这里的上一任主人是乾隆帝继后那拉氏,而翊坤宫又素以尊贵著称,由此看来,乾隆帝似乎对惇嫔还是很看重的,而惇嫔也没有让乾隆帝失望。在乾隆三十九年,惇嫔怀孕了,已经64岁的乾隆帝十分高兴,毕竟紫禁城自乾隆三十一年令皇贵妃诞育皇十七子永璘后,已经八九年没有没有儿啼声了。

尔惇嫔汪氏,夙协芳规、早膺德选,娴兰宫之礼教。聿著壸仪,庆萱幄之纯禧。能承慈眷,自褒封之既具,徵敬事之无愆,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惇妃。尔其益懋柔嘉,荷鸿庥而克副,弥彰淑慎,被象服以增辉。钦哉。—《清高宗实录》

这一年夏天,乾隆帝带着后妃前往热河进行木兰秋狝,八月,惇嫔因为怀孕先行回宫,九月即晋封为惇妃,而惇妃也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她一生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她在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诞育了乾隆帝最后一个儿女,也是乾隆帝一生最宠爱的女儿和孝公主。

《如懿传》中被删减的和孝公主一角

和孝公主,惇妃所生,为纯皇帝最幼女。上甚钟爱,以其貌类己,尝曰:“汝若为皇子,朕必立汝储也。”—《啸亭杂录》

在公主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她受到了父亲和兄长们的宠爱,她的聪慧让乾隆帝十分喜爱,而惇妃的地位自然也因为女儿的受宠而水涨船高。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后宫二号人物庆贵妃陆氏薨逝,乾隆四十年正月底执掌六宫的令皇贵妃魏氏,乾隆帝也再没有册立新的皇贵妃和贵妃,舒妃成为执掌六宫之人,而崇庆皇太后和舒妃又都在乾隆四十二年逝世。

此时乾隆帝后宫中位分最高的就是妃,她们几位虽然有资历、排序之别,但地位并无差异,地位较高的愉妃、颖妃、容妃也都是素性温和之人,没了太后和那些高位妃子,这后宫除了皇上就没有她们需要敬畏的人了,反正大家都是平级,那些低级妃嫔还要给他们请安,此时的惇妃又有一个极得盛宠的女儿,自然是乐得自在。

《心写治平图》中的惇妃汪氏

然而,就在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沉寂多年的后宫突然爆发了一件重大事件,惇妃可谓是做了一件清朝历代后妃没有做过的事,按照乾隆帝的原话“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惇妃的举动被史书记了下来,好嘛,堂堂皇帝妃子将使女毒打致死,还是“惇”妃,这位妃可真“惇”。

事情既然已经出了,乾隆帝就不得不拿出一个姿态来了。

首先,惇妃降为惇嫔;其次,翊坤宫两位首领太监革去顶带,并罚钱粮二年;除此之外,专司内庭的太监不能劝阻惇嫔各罚钱粮一年。但其事究因惇嫔波累,其等应罚钱粮于各名下扣罚一半。另一半由惇嫔代为缴完。最后,惇嫔罚银一百两给殴毙之女子父母以供殓埋。

汪氏这一次是降位又破财,诏书中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公主年幼,“即将伊位号摈黜。亦岂得为过当乎?”在一年多以后,汪氏得以复位为惇妃,按理说汪氏经过如此一劫应当有所收敛,可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电视剧《乾隆王朝》中和孝公主大婚

汪氏复位后不久,乾隆帝为年仅五岁的女儿和孝公主指婚,对方是刚刚赐名丰绅殷德的五岁男童,他比和孝公主小半个月,父亲是深受乾隆帝宠幸的大学士和珅,如此一来惇妃在朝中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外援—亲家公和珅。有了如此强大的背景,惇妃自然是更加得意。

前此妃嫔内间有气性不好,痛殴婢女致令情急轻生者。虽为主位之人,不宜过于很虐,而死者究系窘迫自戕。然一经奏闻,无不量其情节惩治,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清高宗实录》

在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翊坤宫内因为这位得意的惇妃并不太平。乾隆四十九年五月,翊坤宫有宫女子自缢,但被救活。因为发生在斋戒期间,所以总管太监不敢具奏乾隆帝。同年十月,翊坤宫又有一名官女子负伤。

那么这位自杀未遂的女子经历了什么呢?似乎已经无从得知,但在当年乾隆帝处置惇妃责毙宫女案时曾说宫中曾有主位痛殴婢女致其轻生的先例,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参照呢?而十月,翊坤宫一官女子负伤,这位官女子又经历了什么呢?

其实,乾隆帝虽然宠爱女儿,但对惇妃也绝非纵容,他的四十、五十整寿的规格均遭到乾隆帝减杀,嘉庆元年,惇妃耽误了向乾隆帝请安,又被减少了每年的例银赏赐,或许就是乾隆帝对惇妃的某种提醒和警示,就是说,惇妃,你别以为我宠爱公主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你做的事我心里清楚的很,当年给你这个封号就是想让你时刻警醒,没想到你真是没看出我的心意啊。

小说《后宫如懿传》中惇妃形象

惇妃在妃嫔生涯中三次降位又三次复位,这在清朝后宫中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了,结合她的人生,我们是否可以推测,在惇妃做贵人时她可能就因为脾气不好犯过错或者惹怒过乾隆帝,所以两次降位,而乾隆帝授予她的封号“惇”,可能就是希望她能像庶祖母惇怡皇贵妃那样温厚和善,二是时时提醒她,别忘了你是“惇嫔”“惇妃”,做妃嫔要“惇”,可是这位汪氏真是令乾隆帝不省心,可谁让人家生了一个好女儿呢?没准后宫那些妃嫔在闲话时就说过“温厚为惇,她何时温厚过啊”。

蔚鸾文章溯源说:笔者查询翊坤宫曾经居住过的后妃时,发现在继后那拉氏离世后,竟然是惇妃居住在翊坤宫,故而对小说《如懿传》中对汪氏的描写生了几分可信,又兴起了对惇妃的兴趣,查询资料后才知道小说里的情节确实是虚构,惇妃早几年就入宫了,耽误了一个多月才将此文写出,愿与文友共磋之。

《帝王背后的女人》系列:

储君生母被丈夫废黜,儿孙即位怎么安置?荀氏的悲喜人生和身世谜

愉妃地位不低,乾隆帝又看中永琪,为什么她没有画像流传下来?

道光朝的延禧攻略,没有令妃的轰轰烈烈,却成就了平凡的荣耀

号称常务副皇后,一旦册立连皇后都要畏惧,清朝的皇贵妃这么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