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离交合,气血不离营卫,脏腑不离经络"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与本”。


所以阴阳相应之道,是天地、万物、生命、精神,乃至疾病现象的最根本的规律。



那么,根据规律而言,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世界除了物质、除了物质运动以及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之外,再也没有永恒的东西”,所以,人,就是个物质!气血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理论是什么?黄帝内经,伤寒论,解剖的、生理的等等中西医,都有不同的理解。如黄帝内经,将人体置入自然之中来放大,将人体脏腑肢络,比喻为海河山川树木;伤寒将人体置入太阳月亮之中,将脏腑中的腑为空,空的东西像是在宇宙空间,可以装下很多东西,所以把腑为阳,肝脏就像是月亮升入地下,地下是“实”的,“实’的东西在下面,不见太阳,只有月亮,所以为脏为阴。



这是两千年以来,黄帝岐伯和张仲景,都已经对: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早有了形象的说明了。只不过现在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执着的科研人士,处于对自己有力的价值提升,把两千年以来的圣贤们的古语言,转化为形象的比喻罢了——如气血,将气血比喻为河流,将脏腑比喻为山川,肢络比喻为森林等等,其实这些都是现代人的沽名钓誉而已!


关于气血:

一,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无不伤及气血。所以,“治病之要诀,在明气血”。所谓调和气血,是根据气和血的不足及其各自功能的异常,以及气血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采取“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的原则调和气血,使气顺血和,气血协调。它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适于气血失调之候。(《医林改错》)


二, 气血关系失调,常常表现为气血同病,故治疗则应调整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正常状态。气病血必病,血病气必伤,气血两者,和则俱和,病则同病,但“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医学真传•气血》)。所以“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此虽指治疗虚证而言,实为治。血之准则,一言以蔽之,治血必治气,气机调畅,血病始能痊愈。


三,早在《内经》,就对气血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认为气血不和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举痛论》强调说: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对气血的作用进行了高度概括,并着重指出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疾病。关于气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内经》中就有详细的描述,并始载“气虚”、“气脱”、“气逆”、“血虚”等证名


四,“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及《伤寒论》是我国最早的,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研究杂病及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虽未单独列出气血疾病的专章,但将气血理论融汇贯通于各有关病症中,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瘀血病篇》及《伤寒论》关于蓄血的内容,即是对血病中出血及瘀血病机和治法的论述。。。。。


综上所述,气血理论,是来源于我们的老祖宗,不是现代人的发明独创!


在我跟师哥学习以及以后看到成哥的研究,他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没有通过虚构的比喻、华丽的语言,而是充分的理解《内经》的本身,从脏腑、经络、精神、营卫等的务实态度,来阐明“阴阳不理交合,气血不离营卫,脏腑不离经络”的动态系统,运用到实际医学临床中来,如人迎寸口脉,看似通过简单的调脉,调理脏腑,实则还有大小循环的升降原理。如若用大江河流山川来形容,难不成又不是沽名钓誉了呢?所以,成哥就是用近乎最平实的科学态度,来说明而杜绝浮躁华丽的神秘色彩!


那么《黄帝内经》又是如何来分析人体结构的呢?上焦犹如人体内部的天空,是人体最重要的空间之一。上焦宜清亮,不易浑浊。上焦清亮,能量便可流通畅顺;中焦为联系上焦与下焦的枢纽,为下焦能量上升的通道,中焦脏腑细胞群相互横向撞击,产生消化的动力,加速了血液的回流,认为人体的营气来源于中焦。下焦是制造人体能量的工厂,是推动能量运动变化的动力所在。下焦能量如火山爆发,以撞击和推动中焦的能量。命门乃是人体能量的根基,下焦能量贯布全身,认为卫气来源于下焦。而任督二脉是最大的人体能量运动变化总枢纽。

认识到人体的循环是小循环推动大循环运动。大循环的运动力大小,与小循环的回流有一定的关系。将“营”、“卫”、“气”、“血”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细胞”、“物质”、“能量”的概念联系起来,“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如:人生活在大气之中,随时受外邪之侵,无论是风暑湿燥寒火所伤,必然造成气凝血阻,气凝则氧不足,令人呵欠,身困,想睡,严重的凝为水或痰,水饮痰气,呛支气管为咳。血阻则细胞气不能外送,而造成身痛,甚至腰痛、骨节痛、一身尽痛。如:人之一身,气血周行,日行于阳凡廿五周,夜行于阴,也是廿五周,故一昼夜行五十周于一身,然水与血必呈气的现象,才能穿经走脉,气乃火所化,水与血无火则不能化气,此火乃心火与命门相火,命门相火为肾中之火,化水为气,肝风吹动,气乃行于一身,心火化血为荣气,血乃高营养品,随时被氧化而生热,故火能延续而温四肢百骸,故气有余便是火。如: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说:清者为营,血管之中称为动脉血。初经肺吸新氧气滤过,经心房排动而出,故澄彻鲜红也。浊者为卫,既回血管中之血,亦称之静脉血。当未回入肺脏之前,浊质多存于血中,其脉管青黯而不鲜明也。营在脉中,即发血管均在人体血脉里层,卫在脉外,这是营卫循环的关系。血的来源是中焦吸收饮食的精微,通过气的作用成为营气分泌津液入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这就是说气的来源:一是天空之氧气,呼吸入肺,二是水谷之气,从饮食而入于嗌养分而成。由此证明营卫气血来源和经络的关系。


营卫循经外应天地、内应身心上下表里、周而复始。强调这营卫循着经络的轨迹运行。


又为营卫循经升降沉浮的运行,贯穿为人体的整体系统。



营气之理,以受纳饮食谷物为最可贵。水谷入胃,它生化的精微,就传于肺脏,流溢于五脏,布散于六腑,任其精华部分流行于经隧火中,常常营运而不休止,终而复始,这可说是和天地间的规律是一样的。所以营气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出发,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上行流注于足阳明胃经,下行到足背,流注于足大趾间,与足太阴脾经相合;上行抵达脾经,从脾的支脉,上注于心中;由此沿着手少阴心经,出腋窝,下沿臂内侧后缘,流注到手小指之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合;由此上行越过腋外,出于眼眶下的内侧,流注到眼内角,然后再上至巅顶,下行于颈项,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又沿脊柱向下经尻部,下行流注于足小趾之端;再沿着足心,流注到足少阴肾经,循经上行而注入肾脏,从肾注于心包络,外散于胸中;再沿心包络脉,出腋窝,下行前臂,入两筋的中间,入掌中,直出手中指之端,再转回来流注到无名指的尖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由此上行注于膻中,散布于上中下三焦,再从三焦流注到胆腑,出胁部,注于足少阳胆经,下行到足背,又从足背流注到足大趾间,与足厥阴肝经相合;循肝经上行至肝脏,再从肝脏上注于肺中,向上沿喉咙后面,入鼻的内窍,从鼻外孔分清足厥阴与督脉的不同。其分支别行的,上行额部,沿头顶中央,下行项中,沿脊柱,入骶骨部,这是督脉的循行通路;由此再通过任脉,络绕阴器,上过毛际,入于脐中,向上沿腹内,入缺盆,复向下流注到肺中,又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循环周流。这就是营气运行的经路,手足两经逆顺而行的常规。


以命门为中心,以经络为网络,以心调气。外应天地,从任脉到督脉;内应身心,表里上下,和天人,营卫循经运行达到周身于一体的生命过程。


在治疗原则上,打破病名,参考症状,即:不受现有病名的限制,参考症状,重视营卫循经运行与脉诊,重视虚、实、不平的三种状态,查找异常状态的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形成了“论病不外盛衰,论诊不外虚实,论治不外补泻的‘成哥人迎寸口脉’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外应天地任督二脉的能量运行,内应主证身心表里上下,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筋、脉、肉、皮、骨所形成的器官、脏腑构造的上中下三部连同表里间三层,天地日月心肺整体气机”的平实、实用的‘成哥内经针法’。实乃是医学之瑰宝!


@头条小助手 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有问题可留言,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