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亭,畫清涼

丹青留芳,與子同享



《園冶》中將亭定義為

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古亭是中國古典建築藝術中的魁寶

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才子佳人

亭總是令他們流連往返

有一處亭,便有一處風流

有一座亭,便有一番情韻



群山鬱蒼,群木薈蔚

空亭翼然,吐納雲氣

亭也是園林中最常見的景觀

可以說“無園不亭”、“無亭不園”

無論是建在園林中的亭

還是建於山水之間的亭

其位置的選擇,都由“景”來決定

“因景而成,得景隨形”



中國古亭總是追求一種物我交融的境界

從而引發人們對人生的感受和領悟

達到身有所感,心有所悟

中國古亭使人從小空間進入大空間

突破有限,進入無限

使人產生一種感慨萬千的人生感悟

中國古亭的美

不僅僅是其造型的美

更是一種文化意境的美

















圖片來自網絡


亭子的畫法



仁美大學堂白崇然教授《點景法》課稿


建築,先以亭為例,亭子在山水畫中是最常見的。亭子在山水作品中可以獨立存在,不與任何景物搭配,亦可自然成景,故此以其簡先來講。一、亭子點景提神,使畫面有神韻,顯精神;二、空靈透氣,舒朗通透;三、平衡、穩定畫面;四、拉伸視覺,擴大視野;五、營造意境,賞景抒懷。亭子可供遊人遊賞過程中駐足休息,納涼避雨,極目遠眺;為自然風景增美。大都建立在山頂、平臺、岸邊等視野開闊之處,能使人觀遠,開放視野,極舒美之景。


仁美大學堂白崇然教授《點景法》課稿


亭子形式很多,有茅亭、木亭、石亭,又有三角亭、四方亭、八角亭、圓亭,有攢角、歇山、重簷,大多獨立一體,也有與廊榭組合,或倚牆之半亭,生活中多見。可在遊覽、寫生中多觀察,考慮如何納入作品之中,轉換成筆墨來完成。亭之簡,有茅草亭。在山水畫中,平臺、小山之頂,置一茅草房,使人望之思遊、思憩,故古人常畫之。畫亭先畫頂,以中側鋒筆畫出草頂,勾輪廓線、結頂,再畫四柱,柱宜短。此亭畫法亦有置於坡前、岸邊,為路人提供休息之處,以樹木蔭遮,不可全露。亭子宜低,其式乃古,若增一二人在內,則有趣。畫亭之視角,在畫面中很重要,亭在山水畫中之地位,視其高低得其仰視、俯視、平視,三視角不可錯亂。多有畫者視角不對而相悖,其作品必劣矣。


仁美大學堂白崇然教授《點景法》課稿


畫亭之法,其形各異,擇其地勢安置。亭子形制也要符合地理環境,若荒野之際建一豪亭,則不睦矣。亭之法備,宜取其簡,勿取其繁,以舒朗通透為要,無論山亭、野亭、茅亭、亭榭,各呈其態勢,須得其法,有趣方佳矣。

仁美大學堂白崇然教授《點景法》課稿


亭子的筆墨技法簡單,一般為中鋒勾線,按其形由上往下畫,即先畫頂,順序而下,這樣好掌握形狀變化,控制大小寬窄,下落在臺基之上,必有角是虛,有山石或樹木掩遮。注意空靈、開闊,著色可隨其畫面調整,宜清雅,不可過於凝重。圖中所示亭法皆簡要,可供讀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