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所谓的“风刀霜剑严相逼”,不过是自怨自艾的钻牛角尖罢了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着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这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 林黛玉所做“葬花吟”中的节选。

这首诗,风格效仿初唐,是林黛玉感慨身世命运的代表。全诗哀婉凄凉、又愤懑不平。
单看这首诗,会让所有人不由自主地心疼黛玉。连甲戌本的批语都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贾宝玉听了林黛玉吟诵这首诗,心如刀绞,哭倒在了山坡上。

黛玉果真如自己诗中所写,在贾府遭遇了不公正待遇、受到了身心的摧残吗?答案是否定的。贾府人情复杂,不是个清净之地,正是事实。但也不能因此就认为林黛玉在贾府受到了欺压或者冷落。

一:黛玉来贾府是外祖母的力邀,不是投奔。

林家乃钟鼎之家,书香门第。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祖上曾三代袭列侯,其父蒙恩加袭一代,是绝对的朝廷红人。林如海,从科举出身,是前朝探花。多年担任实职巡盐御史。

这样的人家怎么可能是林黛玉口中所说的孤苦无依。“投奔贾府”呢?

林黛玉来到贾府,是外祖母的要求,因为女儿贾敏死了,老太太心疼外孙女儿黛玉年幼,怕别人照顾不好,这才让黛玉过来的。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也不是不心疼女儿,不愿意照顾女儿,而是工作忙,没有那么多精力照顾黛玉。林黛玉先天不足,从小就体弱多病,又遭遇丧母之痛,换个环境对她是有好处的。

林如海让她去外婆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外祖母家里姐妹多,一处伴着,能开心一些。再则母亲贾敏刚刚去世,黛玉整日伤心。离开熟悉的环境,能让黛玉更快地从丧母之痛中脱离出来。

林如海虽然让女儿去了贾家,但以林家的财产,不要说一个黛玉,就是十个八个女儿,林家也是养得起的。

林家的地位也不低,起码和贾家相差无几,甚至还略胜一筹。这一点,林如海知道,贾家人也知道,有了这些硬件,林黛玉在贾家又怎么会受到不公正待遇呢?

黛玉觉得在贾家是寄人篱下,这和性格有关,不是财力、地位的问题。

第二:有贾母坐镇,黛玉在贾府也不可能受到委屈。

贾母第一次见到黛玉,就抱着哭道:“我这些孩子,最疼的唯有你母亲。”贾母这样说,就是要告诉众人——黛玉的母亲贾敏是我的最爱,黛玉更是我的心头肉,你们都给我小心伺候着。

不看僧面看佛面,有贾母这个总护法,如来佛,谁又会跟一个没有利害冲突的小女孩较劲,得罪了贾母岂不是自讨没趣?

一旦被贾母知道,那可不是闹着玩呢。贾家哪个人也不傻,不会去摸这个烫手的山芋。

三:林黛玉在贾府的表现说明她没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黛玉在贾府,是小心谨慎的吗?不是,相反,她很任性。跟宝玉是说翻脸就翻脸,跟姐妹是想怼谁就怼谁,一点情面都不讲。而姐妹们也没有和她计较的,都宠着她,惯着她。

这是一个寄人篱下,受尽欺压的女孩应有的状态吗?不是。黛玉在贾府的状态,其实是四个字:恃宠而骄。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后,贾母命惜春画画,诗社众姐妹商量给惜春多长时间假期,黛玉领头撕闹,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引得众姐妹哈哈大笑。她却转头嗔怪李纨,不带着大家学针线。

林黛玉如此的调皮,不是一个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人能够做出的。

周瑞家的受薛姨妈所托,给大观园的姐妹们送宫花。姐妹们包括平儿都是随手拿的,并没有人挑拣。但林黛玉看到盒子里只剩下自己的两支宫花时,立刻发作:“我就知道,不是别人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

当时就弄得周瑞家的尴尬不已,立在当场。不敢言语。多亏宝玉在旁边打了圆场,才稍稍化解。

如果真的是寄人篱下、受人欺凌的女孩,敢这样尖酸刻薄吗?

四:林黛玉的愤懑,不是真的遭遇不公,而是她太过于自怨自艾。

林黛玉身体不好,个性敏感,思虑过多。不管什么事,都愿意往自己身上联想。

宝玉摔玉,她认为是自己的错;晴雯嫌烦没给开门,她疑心宝玉变心,哭了整整一夜;邢夫人对王熙凤说了一句:“你好,你没来。”黛玉立刻疑心邢夫人是影射自己,因为自己也没来。

惊惶、忧虑、过于敏感,把小事放大,把坏事放大,总认为自己是寄人篱下的可怜人,对别人无论有心还是无意的忽视,都当成有心之过,都当成是迫害自己的举动。

这种极端的思维方式,导致黛玉的眼中没有美好,心中布满阴云。而消极的思维方式又导致她心情不舒,身体也越发不好。身体不好,病势沉重,又让她的精神更加紧张,心态更加敏感易伤。

小结:所以,林黛玉在贾府并没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是她自怨自艾的性格、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恶性循环,导致她有了“一年三百里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凄婉心境。

作者:欢迎来到云舒云卷的文字世界,愿以笔为媒,沟通你我,温暖彼此。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