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市即墨区推进落实渣土扬尘常态化治理

法治周刊山东讯(郝立水 马立瑜 史晓萌)为全面恢复并持续改善复工复产后的城市人居环境,山东青岛市即墨区通过加强源头监管和路面执法,规范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及建筑废弃物运输管理,常态化保持渣土扬尘高压整治态势,有效降低城市扬尘污染。


狠抓源头 加大工地监管力度


不断提高工地开工建设标准,从源头控制渣土扬尘问题。硬件全,实施防尘设施标准化管理。要求各在建项目加大雾炮、PM2.5监测器、冲水平台等抑尘设施投入,通过进一步完善建筑工地喷淋系统,防止“飞尘”出工地。严格要求工地落实“施工区域围挡、场区道路硬化、渣土物料覆盖、洒水清扫保洁、物料密闭运输、出入车辆清洗”六个 100%。责任清,要求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与有资质的渣土运输公司签订运输合同,建立健全建筑废弃物运输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对已批准建筑废弃物运输企业及车辆信息进行共享并明确标识。


对达不到以上条件的,即查即改不通融,形成“震慑”。区综合执法局与区住建局组建建筑工地巡查执法小组,凝聚前端管理与末位执法合力,化简程序、提高效率,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情节严重及屡次不改的工地进行立案处罚,同时通过对全区建筑工地进行文明施工及扬尘控制检查评分,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文明施工措施。今年以来,全区共检查工地600余处次,查处施工项目未办理建筑废弃物处置核准手续、违规处置建筑废弃物、未使用防尘设施密目网等材料覆盖裸露土地、料场等违法工地3处。


科技监管 规范渣土运输过程


严格落实“净车”要求,装车必须使用雾炮,经标准化冲洗台冲洗,确保净车上路;渣土运输车辆必须安装符合产品标准的全密闭运输装置和GPS定位系统,严禁渣土撒漏污染路面现象发生,不得随意处置渣土等建筑垃圾。同时运用智慧化监管方式,工地出入口监控视频全覆盖全天候运行,并将监控探头接入智慧系统平台,安排专人研判分析车辆出入情况;利用路面卡口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对渣土车未采取密闭措施、撒漏、无牌等违规行为及时进行抓拍。涉嫌违规工地及车辆信息及时报城管办,由城管办将违法信息分解给相关执法部门进行处罚,确保扬尘污染和车辆带泥上路得到有效控制。


联合执法 加强督查严管重罚


该市即墨区城管办牵头组织综合行政执法局、交警大队、交通运输局、区住建局成立3支共计62人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分为一支建筑工地巡查执法小组与两支路面联合执法小组,对发现的违规行为,在依据职责查处的基础上,及时将信息共享至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共管共罚,实行“一案多罚、顶格处罚”。路面联合执法实行24小时无缝隙值班,今年以来共查处未经核准从事建筑废弃物运输、未办理处置手续处置建筑废弃物、超载超限、违反禁令标志、撒漏等违规行为车辆326辆,共立案处罚240起,罚款232100元,卸载5526吨。有效遏制了各类扬尘污染现象,为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宜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