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满园关不住:山西小村庄的大变化

又是一年春归时。走进山西省河曲县楼子营镇柏鹿泉村,田成方,路相连,万物萌动,草木吐绿,时不时有潺潺的泉水声被春风送到耳畔,不远处采摘园、垂钓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整齐干净的标志牌向游人招着手,迎接他们的到来。灰墙青瓦的建筑风貌、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别具风格的休闲广场、地方特色的文化墙绘,共同为这个小村庄绘就了一幅生机盎然春满园的生动画面。

柏鹿泉村位于河曲县城以东、楼子营以南,距县城7.5公里,由柳家村、贾家村、周家村和围畔四个自然村组成,因村中寺暖沟—土崖下有川流不息的白鹿泉水而得名。然而,2017年之前的柏鹿泉村因水而生,却没有因水而兴,是一个一直靠传统单一的种植方式勉强在温饱线上徘徊的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9995亩,其中耕地面积2080亩,林地面积1500亩,共有农业人口325户810人,其中贫困人口117户275人。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柏鹿泉村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和中央、省、市、县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党建、促脱贫、兴产业、求发展,积极探索符合本村实际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宽增收渠道;通过强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殷实集体经济;高标准规划,高品位打造,全面拓展产业经济发展升级,打造美丽乡村,全力决战脱贫攻坚,聚力推进脱贫巩固,不断做足脱贫攻坚成色。全村117户贫困户在2014年、2015年、2017年分批脱贫退出,2017年整村脱贫摘帽。

党建引领,强基固本凝聚脱贫合力

支部坚强有力,脱贫攻坚得力;支部软弱涣散,脱贫攻坚乏力。柏鹿泉村党支部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核心任务,主动作为,发挥引领作用。一是提升村级班子引领脱贫攻坚能力。注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9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3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人,致富能人有5人。班子观念新、敢担当、带动能力强,老旧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矛盾村成了先进村。2015、2016、2017连续三年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二是创新村党组织工作机制。以贾家村、周家村、柳家村、围畔4个自然村为单位,组建了4个扶贫工作党小组,扶贫工作党小组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做到小问题不出党小组,大问题拿到党支部集体研讨解决,形成以村党支部领导为核心,扶贫党小组负责的工作模式,真正发挥了党小组在扶贫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组织战斗力逐步提升,脱贫攻坚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三是建立党员联户机制。通过党员结对帮扶、党员中心户、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方式,引导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村21名农村党员与117个贫困户形成“1+1”“1+N”帮扶模式,帮助贫困户做工作,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通过扶贫爱心超市和劳动取得光伏分配收益等有效鼓励方式,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

因势利导,培土加肥抓牢产业脱贫之根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也是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柏鹿泉村紧紧围绕“五个一批”脱贫攻坚举措,根据传统产业优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大力推动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生态旅游等产业融合,多渠道发展的道路,积极探索推行“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大户+贫困户”等模式,形成了短期可致富、中长期可持续的精准脱贫产业布局。一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柏鹿泉村盛产西瓜、香瓜和红葱,尤以红葱味辛辣耐贮藏在当地和周边地区享有美誉。依托地域和传统优势,柏鹿泉村加大扶贫产业资金投入,通过大户带动发展红葱种植和绿鹿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西瓜、香瓜采摘园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每年种植西瓜250亩,香瓜150亩,红葱330亩,年产值达230万元,受益贫困户80户206人。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2017年9月,柏鹿泉村党支部领办了河曲县驿腾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肉驴养殖产业。按照龙头带动委托经营模式,投入产业发展资金8万多元,柏鹿泉村13户26名贫困户,年固定收益3.068万元。三是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2017年柏鹿泉村利用扶贫资金15万元,为6户深度贫困户建设了每户5KW的户用光伏电站,每年每户增收5000元。2018年建设了300KW村级光伏电站一座,关联贫困户50户,年发电收入达30万元,2019年新建500KW村级光伏电站,现已开始发电,预计年发电收入50万元,资金全部用于117户275名贫困户稳定脱贫的产业发展,也为他们巩固脱贫创造条件。四是全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富民品牌。柏鹿泉村森林覆盖面广,生态环境优良,被誉为“天然氧吧”,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村党支部经过多次讨论和详细考察,决定将柏鹿泉村建设成为集观光、养生、休闲、游乐,农耕体验,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以“331”(即“三园”是指采摘园、垂钓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三宝是指香瓜、西瓜、红葱;1个是指“十里画廊不夜谷”)自有优势,结合各种民俗风情、体育、娱乐等活动,打造节庆文化旅游品牌。2019年7月,柏鹿泉村举办了第一届“品富硒西瓜、看二人台表演,享甜美生活,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的“主题西瓜文化节”,推动柏鹿泉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把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201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旅游扶贫示范村”。同年,该村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盛塘鲜渔业有限公司资金110万元,发展荷花鱼塘养殖产业,预计年收入10万元。

与此同时,柏鹿泉村认真落实安居工程、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等帮扶政策。通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的产业发展扶持,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单一收入的瓶颈,拓宽了的增收渠道。

壮大集体经济,枝繁果硕坚实发展后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着农村发展的后劲,服务村民的能力。柏鹿泉村积极探索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和实现形式,让村集体经济枝繁果硕,进一步坚实了脱贫发展的物质支撑。在“资产盘活型”方面,以引进河曲县驿腾养殖合作社租用集体建设用地25亩收入2万元,龙头带动贫困户分红23户62人,每人每年收益1180元;河曲县鲁能电厂二期排灰场建设租占村集体林地220亩,收入5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股分红每股1000元,每人最低3000元。在“产业带动型方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绿鹿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利用新增300亩水浇地,建设10个大棚示范试验田,免费为贫困户育苗,进行农业开发种植蓝莓、无花果、阳光玫瑰葡萄、苹果、油桃、圣女果等果品,发展林下种植蔬菜、药材,以春观花、夏采果、秋赏景,带动农户积极发展功能农业,预计村集体年收入可达到10万元,用于深度贫困家庭公益资助;2020年种植富硒西瓜250亩、香瓜150亩、红葱500亩,谷子350亩、黑花生150亩,由绿鹿泉种植专业合作社有偿微利提供技术、管理和销售等服务,每亩增收1200元。在“资源旅游型”方面,村集体积极争取旅游扶贫示范村政策资金支持,计划在2020年成功打造“一里荷花塘、十里不夜谷”旅游区,以康养为重点发展天然氧吧、精品民宿、农业采摘、观光垂钓、体育健身等旅游新业态,预计年收入50万元;同时,村集体利用百亩杏树林发展生态养殖5000只土鸡,通过众筹的发展理念吸引游客参与,年创利50余万元。

划旧谋新,景秀满园绘就发展蓝图

村集体家底厚了,老百姓钱袋子鼓了,追求美好生活的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了。柏鹿泉村乘着脱贫摘帽的东风,顺势而为,积极谋划,大力发掘本村的个性和特色,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品位打造,持续实施村容村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三项工程”,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改造活动场地。完成了20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改造提升和60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改建,设置有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卫生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综治中心、村务监督委员会、红白理事会等阵地,并配套农村远程教育网,办公设施、电教设备;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完成村庄院落84处6000余平米,建设公共厕所30平方米、公共浴室47平方米;蓄水池100立方米;新建及拓宽改造5条村内主干道19公里,其中铺设沥青路面6公里;强弱电改造1.2公里;铺设雨污地下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1座;购置垃圾桶42个、垃圾清运车1辆;三是挖掘文化内涵。建成沿街花篮墙2300余米、文化墙65处6000余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1个2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80盏;绿化村庄3500平方米。

春色满园关不住。柏鹿泉村的文化宣传队正在广场上演绎着一个村庄的变迁,村口的美德文化墙上正展示着全村老百姓的精气神,柏鹿泉村生机勃勃、魅力焕发,正在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欣赏这景秀满园绘就的发展蓝图。

监制:姚卜成

编辑:张琼文

审核:韩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