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烈外交官,“斩首”楼兰王,还让楼兰被唐诗骂了一千年

“楼兰国”是一个西汉时期的神秘古国。关于它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的《史记》当中。

这个西域小国,虽然扼“丝绸之路”之咽喉要道,但是因为国力不济,一直在汉朝与匈奴的夹缝当中求存。强大的天汉王朝,从未把这种“蕞尔小国”放在眼底。

可是为什么,唐代许多诗歌,都是以楼兰为假想敌的呢?比如,王昌龄的就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名剧。孟郊也写过“拟脍楼兰肉”,这种恨不能生啖其肉的句子,令人不禁疑惑——楼兰和汉朝之间有什么血海深仇

一、汉代的“斩首行动”

其实提到楼兰和汉朝的“血海深仇”,那还真的就有!按照后来汉昭帝的说法:当初,楼兰国王因为畏惧匈奴势力,替匈奴人当间谍,暗算并杀死了三名汉朝使节。

于是就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77),汉朝派出了一个叫傅介子的外交官,对楼兰采取了一次“斩首行动”当时,傅介子只带了两名随从,最后却当众斩下了楼兰王的头颅,送回汉朝请赏。

汉诏帝下旨赞傅介子“以直报怨,不烦师众”,将他封为义阳侯。

从此“楼兰”更名为鄯善,迁都别处。天汉王朝长期驻军屯田于楼兰故地,关隘自楼兰一路向东,绵延至玉门,全部纳入“西域长史”治所。威慑边疆。高昌、龟兹等诸国,吓得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唐代诗人们好写“楼兰”,以“楼兰”为假想敌,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个小国当初对汉朝的态度有多么“忤逆”,只是因为,傅介子这个铁血外交官,智勇双全,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汉代丝路之上的政治格局,成为唐代诗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唐代诗圣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后”,感时抚事,希望世间再出现一个像傅介子一样的英雄,能够替唐朝手刃敌酋,报仇雪耻。于是在他的《忆昔二首》中写下:“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的句子。

意思是说,只要世上能再见傅介子这样的英雄,哪怕我老朽不能当尚书,也值了!

可见傅介子在唐代以前,已经被文人们视为精神偶像。大家都期待能像他一样建功立业,因此才不断写下“破楼兰”、“脍楼兰”的诗篇。

傅介子去世约六十年后,陈汤在给汉元帝的奏书中,才展现了“明犯强汉,虽远必诛。”的强硬政治态度。但是在一个甲子之前,傅介子就已经亲手实践了这种强硬的外交行为!

二、傅介子刺杀楼兰王

《史记》中说,傅介子是北地郡(今甘肃庆阳市西南)的人,行伍出身。在当上外交官之前,就立过军功。

“斩首行动”事发之前,楼兰国曾经与匈奴人串通,暗中监视汉朝的使者。还派兵杀死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隧成等三人。而安息、大宛二国的使者,则偷走了汉使节的印信和贡品。

傅介子于是主动请求出使大宛,、楼兰和龟兹三国,谴责三国暗算汉朝使节的行为。各国面对傅介子的责问,都表示伏罪。于是傅介子带辖下的汉军,斩杀了路过的匈奴使者,回京复命。

不过傅介子杀了匈奴使者,并不解气。他认为:楼兰、龟兹等国反覆无常,如果不给他们一点血的教训,他们下次还会当匈奴人的帮凶。他向一次向大将军霍光请缨,要去行刺龟兹王。霍光说,龟兹路远,让他去楼兰试试手。结果傅介子就去了楼兰。

初去楼兰,国王不肯与他亲近。傅介子找不到机会下手,就假装要回国。等走到国境线上,才说带来了珠宝要赏赐给楼兰王,如果不亲自来取,就没有了。贪财的楼兰王为了得到金银财宝,就同意和傅介子一同饮酒,结果被引入帐幕中,给早就埋伏好的两名刺客,扎了个透心儿凉。

事发之后,傅介子宣布,处死楼兰王是汉家天子的旨意。当时汉朝的国力强盛,西域诸贵族不敢反抗。

不过,像傅介子这种,在别国的领土上,当众行刺它人国君的事情,也是要冒掉脑袋的风险的。只要楼兰国有一二个忠勇之士,拔刀上来替国王复仇,傅介子就要命丧他乡了。

傅介子杀死楼兰王之后,汉朝得到了在楼兰故地和玉门关之间事实上的军事统治权。为维护“丝绸之路”的治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盛唐时期,国家开疆拓土。唐代诗人们因此十分欣赏,并怀念傅介子这样的国之猛士。所以他们以傅介子为榜样,以“楼兰”为假想敌,写下了无数豪气干云的光辉诗篇。


结语:原来,事件的起因是楼兰暗算杀害汉使在先,东汉只是采取了复仇行为。

不读史书不知道,古代的中国,也曾经有“盛气凌人”压着别国打的时候。不但“以直报怨”,杀死了楼兰的国君,还意外地给楼兰制造了上千年的“骂名”。楼兰是有够倒霉的。但是假如他一开始就与汉朝合作,不要两面三刀,暗算汉朝的使节,哪里还会有这样的下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