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媞:复现生活的痕迹

Art陈琦按:

印痕是版画独有的本体语言,它不仅具有媒介物性,同时也蕴含艺术家个性的造型语素与审美倾向。在现代版画创作中,印痕不再仅限于画面视觉形象的表现,其本身便具有天然的活性与鲜明的当代文化特征。

纵观赵媞的版画艺术实践历程可以看出她对印痕由单纯物性深入至其背后精神性的领悟与认识,正如她所言:版画是生活的痕迹也是思想的痕迹,甚至是一个群体乃至民族集体记忆。她的艺术创作,从接触水印木刻以来产生了很大变化。这不仅仅是媒介与材料的转换,同时也是思想认知的转变,也许她在水印木刻创作中能够体验到一种状态,那就是自己内在表达驱动与媒介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契合与从容。


——陈琦



于我而言,艺术选择与追求,是对生活的选择与追求。对生活体验的不同可以引发不同的感受,对生活理解的不同也同样影响着对生活的感受和表现。也许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平淡无奇,甚至枯燥乏味,但艺术创作赋予我一双敏锐的眼睛,

它可以捕捉生活中令人动容的瞬间,也可以洞悉生活痕迹背后的百味人生与时代洪流。

赵媞《阳光新雨后》63×107cm 2013年

大千世界诸多的现象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题材,但只有引起切身感受的内容才有可能成为我的创作题材。即便是简淡朴素的艺术语言,也可以呈现对生活的感知与理解以及表达对所处时代的感受,同样可以恰如其分的表现自身关注的客观对象,并使其具有精神上的指引意义。

我把版画创作理解为一个探寻过往生活痕迹过程,一如其“印痕性”特征,生活的痕迹是就是它的印痕本体。它可以是一种记忆,存在于不断消失与复现的过程;它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成就一个群体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

赵媞《山花烂漫》77×55cm 2017年

在我以往的创作中,曾一度以个人兴趣所致,画一些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东西,零散的、局部的或是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大多是生活观察的即时感受,

关注的视角都是小范围,以近景乃至特写的景别来表现。简单的静物支配着我的创作,尽量让语言简练,总想表达安静的情境和即时的心境,自然地,在艺术形式方面并没有过多的考虑。

赵媞《乡村之夜》70×44cm 2016年

赵媞《写生》60×29.5cm 2017年

油印木刻版画上手方便快捷,在东北地区也有悠久的传统,因此最初的版画创作多以黑白木刻和套色木刻为主。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我经常通过大量的刀痕累积以及明快的色彩力图减弱木刻版画对比关系和厚重的视觉效果,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源于我对木刻版画的主动改造,使其符合我内心感受的表达规律——也许自现代版画诞生以来木刻版画被赋予更多的鲜明立场和强烈力量,我开始意识到艺术媒介的重要意义。出于表达的需求,敏感而温婉的水印版画开始走入我的视野

赵媞《蓝格子衬衫》77×88cm 2010年

初识水印是源于于承佑先生主持的一次公益水印版画培训,短暂的学习使我对水印版画仅仅有一个粗浅的认识,虽然后来看了更多关于水印的书和作品,但终究没有系统学习,只知有油印、水印之别,不知其中深意。这期间也开始自行摸索水印版画技法,数次碰壁,才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如:纸张含水量会影响纸张伸缩度,进而影响对版精确度;颜色干燥后会变浅,在调色时就要预设最后的印刷效果等等。

赵媞《寝室》66×67cm 2017年

这期间的创作都是用棉性水彩纸或版画纸印制,如阿诗88,哈内姆勒等,虽然质地厚实,但视觉效果却离始终无法与“温润”这样的字眼挂钩。我想这与材料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我意识到如果不能从水印版画的根本上入手,就不可能完全理解这种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版画形式。之后我参加了一次有关传统水印版画的培训,实践了传统版画的复制,了解传统水印木刻工艺,也重塑了我对水印版画的认知,

宣纸与水的融合是水印版画的精髓所在,这似乎离我接触水印木刻的初衷更近了一步。

赵媞《柔软的记忆》57×77cm 2018年

我在这之后的创作中将记忆复现,过去和现在的瞬间感受凝结在水迹印痕中,虽然描绘的是静止的物象,却是记忆情感的叙事。《不尽的思念》、《星期六的早晨》、《柔软的记忆》是近几年创作的,试图通过水印版画的形式呈现与我生活相关的静物,呈现个人眼中观察的小世界。衣物,自人类文明产生之时便是最贴近生活的物品,它与人的关系已然超越实用,产生了更深刻的情感寄托和审美需求,在纺织成柔软衣服的同时也将伴随这件衣服的个体情感藏入这经纬之间。

生活的周遭是因有人的情感记忆才有温度,很难用物质做衡量,此时衣服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物品和形象的外表,而是一个故事,一种怀旧的快乐。借助衣服的物象,抓住一段具体的生活感受,达到物我交融的追求。这也许我一生都在不断的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寻找自己,这是一条漫长而悠远的路。水印版画自然能够与柔软的衣服有更深刻的结合,颜料的颗粒渗透进宣纸之中像是织物纤维的轻柔质感,我想

这是水印版画作为艺术表现媒介恰到好处的运用。

赵媞《不尽的思念》57×57cm 2016年

我知道好的作品应该会引起观看者的共鸣,除了技术的合理应用,在艺术表达与艺术媒介之间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是一个更为关键的课题。一件衣服如何让观看者产生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共鸣也许并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有幸再次来到中央美院学习,只是这次我是因水印版画而来,参加“水印版画重大题材人才培养”计划。在这次学习中有关技术、有关创作、有关观念都进行了系统而彻底的更新,尤其是前文提及的两方面,来自导师们的指引和同学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赵媞《星期六的早晨》96×67cm 2015年

一方面是工具材料“主动性”拓展。现代水印版画的“现代化”表现之一是工具材料的现代化,比传统水印版画在工具材料上有更多的选择。

新材料、工具本身并不具备艺术性,关键在于艺术家对它的认识,如何开发和利用在创作实践中。随着更多高科技技术融合进来会出现怎样的状态,都是在接下来思考的重点问题。

赵媞《阵雨掠过田野》90×70cm 2019年

再有,北京期间的学习使我意识到传统水印版画语言需要进行当代语境的转换,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当代水印版画创作应当超越技术——作为表达媒介而存在。现代水印版画语言与传统语言的区别一方面在于形式,从形式的本体出发重新进行艺术解构,得到有助于自身创作的语言结构;

而从另一方面看来,进行水印版画的当代转换又离不开传统材料技术的物性本质,艺术家只有在充分认知材料与技法的基础上,认识到由此产生的特殊审美属性,从而达到超越物质的媒介转化,这需要一个形而上的转化过程。最终的超越也许是消解了笔触、印痕的复合媒介,也可能是从二维的空间跨越到三维的空间时衍生出新的表现语言。

赵媞《大运河——高邮段》100×47cm 2019年

同时,自己的创作理念在这期间得到拓展,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感悟并不能完成创作的升华,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物象关联更为广阔的社会属性。一件衣服也许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将一件衣服变成图像的过程也许有是通过艺术家个人特殊的情感转化而来,但使得艺术家将之变为艺术品之时,它体现出的是艺术家透过这件衣服所洞悉的生活本质,人性好恶与时代属性。换言之,将个体的生活的痕迹融入时代背景之中才使得这个痕迹具有普遍的存在价值,也才使得这段回忆值得以艺术的方式复现。

以水印版画探寻生活痕迹的过程,于我而言像是走进一个离开许久的房间,已然充满了时光的味道,轻轻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挪开桌上的书本,灰尘围绕它形成的痕迹清晰却柔软,阳光透过闪耀金光的尘埃,将我带回过去的时光。过去生活在此发生,留下的一切皆是痕迹,今后的生活仍从此开始,只是远游归来的我多了几分对生活的认知。



关于作者

赵媞,任教于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版画艺委会委员,致力于中国水印版画推广与发展

艺术家赵媞

本文系“Art陈琦”微信公众号特色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