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坠落》,第二章,超级月亮

错过第一章的小伙伴,请点击《月球坠落》,第一章,小鱼私人天文台

早春的风扫过龙王庙周围杨树林的枝丫,在身后留下尖利的啸叫。角落里,小鱼私人天文台的平顶提前在日落前打开,那架10英寸的反射镜沐浴在皎洁的月光里,就像一只深邃的眼睛,凝视着今晚的超级月亮。

小鱼天文台设计图

“时间还没到,大约还有3个小时,今天是最好的测量时机。”直播间里的郭小鱼跟网友们说。“在正式开始测量之前,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小鱼天文台测量月地距离的理论依据。为了保证测量依据的准确性,今天特意请来了我的父亲@郭哥聊科学,他是资深的科普作者。”

“直播间里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老郭接过话筒。“视直径即视大小,也就是肉眼看见的物体的视角。单位为度、分、秒。一个可见的物体,如果它离我们比较近,看起来就大,即视直径大。该物体离我们的距离越远,那么这物体看起来就越小,即视直径越小。”

“对于太阳和月球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小鱼接过话茬。“对于月球来说,它距离地球最近可达363300千米,最远可达405500千米。这种月地距离的变化导致月球视直径的变化:当月球位于近地点附近时,视直径达到最大的33’26”;而当月球运行到远地点附近时,视直径会减小到29’22’’左右。”

“和在远地点相比,近地点月亮的视直径要大上约14%,面积大了约30%,差别还是相当显著的。所以当月亮位于公转轨道的近地点时,它的确是最大的。如果此时恰逢满月,我们就会见到经常见诸报端的“超级月亮。它的确又大又亮,值得期待。”

“对,但是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会影响月球的视直径,那就是大气的折射。”老郭补充道。“接近地平线的月亮,其光线在进入我们的眼睛之前,地平线附近的大气层有一种凹透镜的效应,所以看上去月亮要更大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3个小时以后开始测量的原因。”小鱼插嘴说。“3个小时以后,月球运动到接近中天的位置,大气的透镜效应降到最低,可以让我们得到最接近真实的观测值。”

“另一个必须要介绍的是我们这次的观测设备,它是一台254毫米口径,焦比为5的反射式望远镜,使用佳能 EOS 7D II作为直播相机,在屏幕上每个像素代表0.6755角秒的视直径。这样的精度可以感应到月地距离在150公里左右的变化。”

“咳——”老郭叹了口气。“不得不说,这样的精度已经是我们小鱼私人天文台能达到的最高精度了。不过还好,尽管精确测量地月距离无法实现,但相对于月地距离平均每天发生1000公里以上的变化,这样的敏感程度,对于定性判断也是够用了。”

“小鱼,为什么你昨晚认为月亮距离地球更近了呢?”直播间里面有网友在提问。“对啊,这也是我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其它网友纷纷附和。

“刚才那个网友问得特别好,这是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谁也不想看到月球轨道发生异常改变,那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小鱼回答道。“月球直播我们已经连续做了很多年,月球每天的视直径变化是有规律的,平均每天会有8个像素的变化。当月球靠近近日点的时候,视直径变化会略小,大约9个像素,但昨天晚上,是10个。这多出来的一个多像素,意味着,月球向地球方向多靠近了150公里以上。”

小鱼接着说:“非常幸运的是,今天晚上的超级月亮,是最近几年中,小鱼天文台能观测到的月球最接近地球的一次。我在虚拟天文馆里面做了计算,理论上今晚的月球在中天位置的视直径可以达到33分24秒。”

“天琴计划0阶段地月激光测量专家组那边的测量结果出来了吗?”有网友在直播间里追问道。“这是我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大家都怕月球掉下来,砸到头上……”

“还没有……”老郭答道。“……地月激光测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准备工作时间要比我们小鱼天文台长很多。而且大家都明白,真正的科学测量公布结果一定是非常严谨的,他们会择机进行多次测量,直到可以完全判断结果才会公布。”

“我还通过同学关系联络了欧洲和美国的地月激光测距专家组,听说他们也在积极准备……”

“尽管结果还没出来,但是这么多国家都参与进来了,总感觉有什么大事要发生……”直播间里,小鱼说。“今晚,我会利用月球在中天附近的一个小时里,每隔5分钟测量一次,对测量结果求算术平均值,再将这个平均值与虚拟天文馆的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我们应该能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

小鱼接着说:“如果没有意外情况,虚拟天文馆这个软件的理论计算精度与实际观测之间的误差可以精确到毫角秒……”

“哈哈~杞人忧天,月亮怎么可能掉下来……”

“一起祈祷吧……”

“千万不要有事啊……”

……

直播间里的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就像热油里面溅入了水……

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空中飘来一篇薄云,那个超级大的月球一下子朦胧起来……而跟着一起朦胧的,还有小鱼和老郭的心,希望天气不要影响了一会的测量……更希望今晚的测量结果能证明昨晚小鱼的感觉是错误的……

本章完。敬请期待:《第三章,吹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