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老师,法师

医师 老师 法师

文、本性禅师

医师,老师,法师。

三师是规,三师是矩,三师是光,三师是明,三师一体。

我这一生,尊重诸师,也就是各类专业性人士。且与三师,更是有缘。

记得,从小学到中学,我不是最优秀的学生,但一定是最听话的学生。听话,不是因为学校尽如人意,也不是因为老师无可挑剔。而是,我的祖辈,一代训诲一代,要敬畏文字,敬畏文化,敬畏文人,敬畏老师。这种对文明的敬畏,便是家风。为此,从小,父母绝不允许我去脚踏文字,或坐上文字,或将文字随便丢弃,或以任何方式糟蹋轻视文字。比如,写有文字的作业纸,过期的废报纸,父母就严禁我拿去包零食,或贴墙壁与糊窗户。我在小时候,所受的训诲,对一切有关文字的东西,处理的方式,能保全的好好保全,无法保全的,当恭恭敬敬地将之焚化,然后,将焚化之灰撒在河流中,或田野里,或房前屋后的大树头。今天,我身无什么特别长物,唯各类书多,其原因,除了好请、爱存,就是舍不得赠送,更不敢丢弃。

除小学外,中学时,我多寄宿学校。学校于三沙镇郊,为霞浦第三中学。我们的宿舍,背靠一座小山,山后便是洁净的沙滩,以及大海,还有海上的小岛。一九八一年,高中毕业后,很惭愧,我没有考上大学。后来,学校老师考虑到我文字水平尚可,便介绍我给一位教育系统的领导,安排到霞浦水门乡的一所中心小学去教课。

本以为,从此做学生的时代结束了。不想,因为敬畏的霞浦籍高僧灵祐与到访霞浦的日本籍高僧空海的因缘,一九八五年,于江苏剃度出家了。后来,接续又当了十年学生。也就是,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学习两年,于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四年,于科伦坡巴利语国际佛教大学与科伦坡凯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等学习四年。

人生轨迹,真的很奇妙,凡夫如我,真的无法预知。佛教说,诸法因缘生,真的如此。正如我没想到还会当学生,却又让我当了十年。辞别教课的小学去为僧后,从未想到还会去当老师,不想,今天,因缘却促我毫无准备地去担任一所学院的院长。因为德薄学浅,经验不足,只能免为其难,战战兢兢。但我知道,职责所在,定会竭尽所能,以期不致误人子弟也。

关于老师,古人说的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三人行,必有吾师”。“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师者,人之模范也”。还有人认为,师者,如兰、如梅、如竹、如菊。所以,当“尊师重教”“尊师重道”。

去年,有幸拜访儒教圣城曲阜。曲阜孔子,被称作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教育的道,被认为是圣道,他人被推为圣人,而他一生,尽管如他人所述:“累累如丧家之犬”,如他自己所言:“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培养君子与造就贤人,从来没有放弃教化社会伦理道德与治理国家秩序制度的矢志。孔子能够门下有杰出七十二弟子,其大著《论语》被后人认为读懂半部即可治天下,不能不说,他是天下第一老师也。可不?即便他思想的传人,如孟子,已是隔代,但也还被后人封为亚圣。可见,作为老师,能做到如此,已是至极,真让我崇仰呀。

在读中学与教课小学的假期,我时常回到祖籍的古厝。那里,当时有个社区诊所,仅有一位年纪比我大些的赤脚医生,似乎,他算是当地比较有文化的人。有时候,我也到诊所坐坐,与之闲聊,内容包括一些脱离当时当地现实的文学与理想,甚至环游世界。在当时当地,要找到一位可以闲聊这些的人,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在心里,我一直很感激他。

我海外学习告一段落回国后,常驻福州法海寺。后来,兼任福州开元寺方丈。初入开元,寺中便有佛教中草药门诊,创办人为吾前任住持提润长老,他传承开元宝松和尚遗风,弘扬药师佛信仰,治病救人。宝松和尚生前,曾创办福建佛教医院,礼请民国海军名将萨镇冰为院长,即今福州市中医院之前生。提润长老以“治癌圣手”著称,还兼任古田极乐寺方丈,以及菲律宾马尼拉普陀寺与碧瑶普陀寺之住持。长老去世后,我续办长老创办的门诊,并以之法号“提润”冠名。长老生前,对本人颇多教诲加持,我很感恩。

关于医师,古人常谓“医乃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医者仁心”“大医治心”。“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未医彼病,先医我心”。“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中国隋唐时代,有个著名道士,更是名医,叫孙思邈,我是对他非常景仰,充满敬畏。唐太宗李世民赞叹他“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师”。他的医学名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影响至今。而他,被后世尊称为“药王”。难能可贵的是,孙思邈一生,专注医道,淡薄名利。比如,他对病人,是“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当时,隋文帝封他“国子博士”,唐太宗封他爵位,唐高宗封他“谏议大夫”,他都婉拒不受,或称病不往,或索性隐居山林,或推荐弟子去。高宗要封他,他就推荐弟子刘神威,说他好学有为,便被朝廷安排进了太医院。孙思邈虽为道士兼医者,但他与佛门关系密切,他隐居终南山时,就与著名高僧道宣交好。孙思邈,是医师做到极致的榜样。

我出家的因缘,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主要是因为:了解到中国佛教禅门沩仰宗创始人灵祐祖师是霞浦人,出家于霞浦建善寺;还有,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空海祖师的入唐初地,即在霞浦赤岸。两大宗师在霞浦的祖庭,是我心中的丰碑,其精神,是我心中的圣殿。一从开始,直至如今,我始终对之充满敬畏。也希望,为报四恩,以之为典范,“发上善心,说上善话,做上善事,成上善人”,做个好僧人,传承圣教,度化苍生。

在佛教,剃度出家,传法、弘法,这些佛教僧人,我们通常称之法师。佛教的传承,常用“灯灯相续”“心心相印”等语。法师被称为“人天师表”,“如来使者”,作用就是为众生打开出地狱的铁门,为众生搭建上佛国的金梯,使众生明心见性,见性开悟,开悟解脱,解脱成佛。就如经典说的,“盲者能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说”。

法师做到极致的,如唐玄奘,人称三藏法师,也就是精通了佛教中的经律论。唐太宗这么称赞他:“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中说:印度无忧王,弥留之际,万念俱灰。因为,一生英武,手握江山,而病重之后,半个阿摩罗果还握不住。所以,他感叹:“嗟乎,世间富贵,危甚风烛”。称自己“昔为一赡部洲主,今半阿摩罗王”。为此,他就把手中半个阿摩罗果托大臣拿去供养僧团,后来,僧团接受了他那半个阿摩罗果的供养。为此,他的心,安宁了许多。中国李世民也是,作为大唐帝王,在病入膏肓时,也是心灰意冷。为此,玄奘大师从600卷《大般若经》中精取268个文字的《心经》给他诵读。每读《心经》,病重的唐太宗就老泪纵横,想到自己一生,南征北战,东征西讨,版图都扩到今天的贝加尔湖,可是,一旦生病,一碗汤药都端不起,以后,一切更带不走。通过反省反思,以及诵读《心经》,唐太宗弥留之际,终于放下,他希望如《心经》所言,也能“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见,佛教对人生终极的安顿与灵魂的救度,别具方法,独有魅力也。

说到医师、老师与法师,我就想到儒释道。古人说,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如不确切地说,医师如道,治身;老师如儒,治世;法师如佛,治心。《普贤行愿品》中有句:“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道。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儒释道,有三教融合之说。在这,治身、治世、治心,就是医身、医世、医心,也就是,医师,老师,法师,可谓三师一体。三师都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可见,一定层次上说,三师皆为菩萨。

朱熹有语: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仲尼,即孔子。佛陀涅槃时,上首弟子迦叶悲叹:“慧日沦照,世界暗冥,善导遐弃,众生颠坠”,而诸人天,更是慨叹:从此,“生死大海,谁作舟楫?无明长夜,谁为灯炬?”“人天福尽,世间眼灭,今此诸物,空无有主”。在此,佛陀与孔子,是法师与老师的象征与代表。如果,没有了老师与法师,这世界,该怎么办?同样的,如果这世间,也没有了医师,那么,会是怎样?今年伊始暴发的新冠肺炎病毒近期正在肆虐全球,谁是抗疫的中流砥柱?医者也,这就是答案。

比丘本性,时常悲伤自己没有生在佛世。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好在,世尊的圣教尚在。世尊走过的,都是圣土。浩瀚中华,更是佛陀祝福过的土地。于这新时代,于这人世间,今天,还有医师、老师、法师关怀着苍生的身心灵,让苍生尚可皈依,尚有覆护。为此,我想说,我们是何等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