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走向富強的幾次機會

中國近代史是令人悲傷的,苦難貫穿其中。覺得上蒼把中國拋棄了。不過,梳理一下,會發現這個時期其實中國是有機會的,而且有多次。只不過不幸的是,中國都失去了這些機會。

1840年被認為是中國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了苦難。但西方的到來,給中國的封閉打開一個口子。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面對西方的到來,有的人沉湎於嫋嫋的大'煙中,有的人被堅船利炮嚇破膽,有的人驚羨西方的科學技術。

可惜,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教訓,沒有起一點作用。

道光帝沒明白,他的兒子咸豐也是矇昧到死。他們父子依然是天朝上國的思維,不能理解當時的世界。二位皇帝害怕和外國人見面,更不要說讓外國在北京開使館。為不見外國人,咸豐甚至想以放棄關稅來交換。幸虧這天才的想法被朝臣阻止。

魏源寫的《海國圖志》,如石沉大海。雖然裡面有一些錯誤,比如人的眼珠可以作煉銀子的原料,但仍然是一部領先時代的大作。

從1840到1860這二十年,就這麼浪費了。中國從上到下沒有任何進步。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矇昧無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兒子咸豐一樣無知。

也許有人不認為1840年是一次機會,只有苦難。這時可以比照一下同時代的日本。當時的日本簡直和中國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一樣的封閉,實行海禁。除了和荷蘭人保持有限的貿易往來,不和任何外國交往。西方國家多次試探都被拒絕,甚至以送回被海風吹到他國的日本人的名義都不行。幕府以《無二念打拂令》來回應各國。這個名字真是直白傳神。

鴉片戰爭給中國一個教訓,作為鄰國,日本也看到了。中國,吃了一塹,卻未長一智。但對日本卻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魏源的書在中國沒人看,日本人則是如獲至寶。

在吃了英荷等國不大不小的幾次虧之後,日本人見到了佩裡的黑船。美國之於日本,既是剋星,又是救世主。中國的鴉片戰爭殷鑑不遠,日本人選擇了開放。

對西方到來的不同反應,造成中日兩國不同的發展結果。不同的結果,又造成了兩國不同的認知。1840到1860,中國沒有發展,所以中國對西方,記住的只有痛苦和仇恨。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脫胎換骨。日本把佩裡當作救世主。就像百年後的麥克阿瑟。

二十年的機會失去了。日本卻打通了二脈。此消彼長,國力對比就此開始變化。

不過,還有機會,洋務運動。太平天國之後到甲午這段時間國家相對太平。曾李左張薪盡火傳,篳路藍縷頗有成果。可惜,當李鴻章說出‘中體西用’時,就輸了。相對的,日本的福澤諭吉提出的是‘脫亞入歐’。當開明官員們在給慈禧解釋火車時,明治在勸國民穿西服。當日本

青年熱切渴望去西方學習時,中國的富貴人家仍然認為科舉才是正途。把孩子送去美國留學是窮人沒有辦法才不得已為之。

‘’中體西用‘’等於是只學皮毛,不得要領。一個人如果只鍛鍊身體,不學習知識,練的再好,也只有一個健壯的文盲。李鴻章的成果就是那支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

不幸的是,這次碰到了明治維新後國力膨脹的日本。金玉其外的北洋艦隊敗了,不出李中堂所料。洋務運動的這次機會失去了。

但是,還有機會,戊戌變法。這真是被日本打痛了,難得的最高統治者和士大夫主動進行的改革。可惜,這次變法所遇非人。光緒缺乏政治天賦,甚至是政治常識。康梁只不過是誇誇其談的沒有政治經驗的書生。

在這幾位看來,變法只需寫好詔書頒下去就會實現。誰反對變法,一紙詔書革職即可。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政治大躍進是要吃虧的。這還能接受,錯了可以改。要命的是,康梁錯誤的認為慈禧是變法的最大障礙。變法弄成了政變,謀劃‘圍園殺後’。結果失敗,政變不成,連帶變法成果盡毀。

當時的慈禧已是老年,光緒才三十不到,奪權完全是沒有必要。不觸動她的地位,慈禧恐怕也不願操心變法。就算慈禧阻礙變法,忍忍也就過去,青年還怕熬不過老人?

這次機會又失去了。

下一次機會出現在1901。剛剛經歷了庚子之變,慈禧痛下決心,決定實行新政。也就是清末新政。這是決心很大的一次改革。先是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國憲政。作為學生的五大臣,學的很認真,作為老師的列強政要,解答的很專業,熱心。回國後提交了詳細的考察報告。而不是如有人宣傳的那樣,只是樣子文章。朝廷最終選擇了德日作為模板。因為這兩國皇帝的權力相當大。德皇和天皇都是直接領導軍隊。德國的帝國議會權力非常小,最大的權力就是否決預算。

模式定下來之後,制定路線圖‘九年預備立憲’。這個九年為人詬病最多,被認為是清廷沒有誠意,故意拖延。壓力之下,又改成五年。其實,無論五年,九年,如果真能實行,根本不算長。這時候國人又犯了急躁冒進的毛病。革命黨人更是不相信清廷,堅決認為滿清就是中國最大的障礙,必除之而後快。加快了革命的步伐。

另一方面,袁世凱在天津首先試行自治,取得成功。接著各省跟進,紛紛成立諮議局。立憲有了很大進展。遺憾的是,慈禧在她最不該死的時候,死了。光緒在她之前一天死了。死因可疑。然後,慈禧又做了一件事,讓三歲的小孩繼承帝位。不穩定因素大大增加。張之洞已感到局勢危急,可執政的攝政王不以為然。

當革命黨頻頻起義,立憲派要求早日立憲的形勢下,攝政王不能審時度勢,立即實行立憲。組成皇族內閣結果大失民心。

拖延症的結果就是武昌城的一聲槍響。

不過不用灰心,辛亥後迎來了最大的一次機會。這時,南北議和,清廷退位。幾乎是一次和平革命。大家各得其所,皇室也沒有被粗暴對待。這個時候真是人人充滿了希望。世事如棋局局新。無論是革命黨人還是立憲派都希望新局面下施展自己的抱負。袁世凱和孫中山為國是進行過長談。

但是,好景不長。民初的中國政治家希望建立美國式體制,缺沒有華盛頓等人的政治素養和品德。孫雖然如約卸任臨時總統,但那是在汪精衛等黨人苦勸,以及各省壓力之下的結果。接著孫給袁挖了一個大坑,將總統制改成內閣制。因人設法,聞所未聞。臨時參議院居然通過,更是匪夷所思。美國的憲法經過各州代表歷經數月協商才制定,又經各州投票表決才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快速的被制定,又輕易的被改動,而且是根本性的政體問題。孫自己當總統,是總統制,輪到別人,成了內閣制。怎麼也無法讓人信服。

國會的設置也存在問題。本應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結果卻是國會一家獨大。國會整天扯皮爭鬥,政府一事無成。無論財政緊張於否,國會都利用自己的管錢的權力先發自己的工資。

雖然不合理,畢竟憲政框架還在,可以改。

議員們在屋裡吵架,吵的再兇,也強過士兵們在戰場上廝殺。

第二個遺憾出現,宋教仁被刺。這是一樁懸案,至今沒有答案。現在掌握話語權的一方說是袁世凱指使,不能令人信服。

第三個遺憾,二次革命。議會體制不用,司法渠道不用,偏用下下策,戰爭。團結一致一去不復返。

第四個遺憾,袁稱帝。護國軍一起,全國再無寧日。等袁一死,軍閥徹底放飛自我,誰也不服誰。

這個國家走向富強的最大的一次機會就此失去。

再往後也有兩次機會。一次是1922年的法統重光。孫中山同北洋決裂後在部分南下民初議員支持下在廣州作了非常大總統,不承認北洋政府,因為它破壞了民國約法。孫還以此名義發起護法戰爭。結果這一年民初國會議員天津復會,恢復約法。孫北伐的理由不復存在。接著北洋總統徐世昌辭職,黎元洪覆職,接著提名唐紹儀為總理。忽然之間,時光倒流,一切又回到了民國初年的充滿希望的議會政治時代。

可是,孫不顧眾人苦勸,拒絕辭職。因為他他當年自己說的,等約法重光,北人辭職,他就辭職。現在突然實現,卻不履約,人心大失。結果陳炯明擁護約法,把孫攆到永豐艦上,孫陳就此決裂。

北洋這邊也是好景不長。好不容易才有的大好局面最終毀於直系內的派別之爭。文官政府終不是武人的對手。

最後的機會是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成功,東北易幟。大家坐下來談。開編遣會議。結果,革命同志照樣談崩。照樣為地盤和利益而戰。而且打的更狠。北洋時點到為止,這時直接你死我活。所以這次機會沒有懸念的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