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非遗”丨感受指尖上的“魅力”

景德镇瓷业自宋代兴盛以后,元代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明代更是开一代未有之奇,发展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赢得了瓷都的佳誉。



五颜六色、璀璨多姿的颜色釉陶瓷,凝聚着中国古代陶瓷工匠的聪明才智,或热烈、或奔放、或沉稳、或雅静,体现出土和火的艺术真谛,漫长的历史岁月沧桑积淀于缤纷的色彩之中。


唐代多彩、宋代理性、元代辉煌、明清华丽,象大树的年轮一样述说着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尤其是元、明、清颜色釉陶瓷,不但色彩斑斓,而且成为中国陶瓷的主流品种之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颜色釉的瓷色彩缤纷,其色彩变化能使人从中品味出深沉的文化内涵,后人一向推崇宋瓷,而宋瓷的主流就是单一的颜色釉瓷,五大名窑均以釉色取胜。元、明、清颜色釉瓷,更显示出高雅的审美情趣。

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



颜色釉是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经过球磨、过筛制成颜色釉浆,施在未经灼烧的坯体,或经烧成的瓷胎上。


色釉多施在瓷胎上。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下,颜色釉产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装饰色釉。

拉坯


先以手工揉泥,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卷羊头的揉泥方式。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再次搓揉,反复数次即可。


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要比其他黏土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

利坯


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是陶瓷成型中极为重要的工序,最终确定琢器物的形状。

利坯工不仅需要熟识泥料性能,器物造型的直、曲线变化,烧成时各部位留泥、收缩情况,还要首先学会磨制种类、大小繁多的铁质利坯工具。

配釉


在配料之前需对釉用原料与呈色原料的性能与质量逐一鉴定,符合要求者方可按配方要求准确地称料配合。为了保证色釉的质量,一般对每批釉浆都要先试火照确保颜色的纯正无暇,合格釉浆才能使用。

施釉


不同的色釉和不同的坯胎,应采用不同浓度的釉浆,与不同的施釉方法,以求达到适当的釉层厚度和预期的呈色效果。单色釉、裂纹釉、无光釉的制品,应做到釉层厚薄一致。


对某些流动性大的单色釉,如传统的钧红釉、乌金釉等,制品上部釉层宜稍厚,因其在高温下熔融后,会因重力作用而下淌。如上部釉厚而下部釉薄,则可避免烧成过程中,制品上部色釉流失而变淡,下部则因色釉流积而变深,从而产生釉面呈色不均的现象。



施釉的坯胎有生坯,素烧坯和瓷胎三种,施釉的方法有浸釉、浇釉、荡釉、喷釉以及刷釉等数种。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浸、喷、刷诸法结合使用。

烧成


要烧造出理想的颜色釉制品,必须根据釉料的组成和呈色要求,掌握严格的烧成技艺,包括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



首先:窑位的选择对于颜色釉的烧成极其重要,由于窑内各不同的部位,其温度和气氛都有明显差异,因而对温度和气氛比较敏感的,颜色釉制品的烧成,必须选择适当的窑位装烧。


其次:入窑坯体的含水率不宜过高。



第三:不同性质的颜色釉制品,不能混装于同一匣内,以防铜的颜色挥发,而污染其他制品的釉面。


第四:烧成温度和速度与釉的成分有一定的关系。第五,特大器型的色釉制品,不论高温或低温,烧成升温均不宜过速,尤应注意慢冷出窑,以防发生惊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