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我不是药神:救人与违法在天秤的两端时究竟该倾向哪一端呢

人间很温暖,被践踏的生命重拾了尊重,久居阴霾的人看见了希望,情理激荡的波澜超越了法理,目送的庄严抵不过喷涌而出的眼泪。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章宇领衔担纲的影片《我不是药神》 ,在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拔得头筹,斩获多项大奖,让徐峥正名,终成金马影帝。文牧野导演用自己独特的影像手法塑造了生动的群像,不同形象的际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冲突和对比,温暖千万观众。

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除了能有力地迸发充沛丰富的情感之外,更加深了影片冷峻的思想深度。影片中王传君饰演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他为了活命参与了走私贩卖仿制药。一面担惊受怕,一面可以接受治疗,改善生活,起初自杀的念头早已远去。但在散伙的雨夜,程勇撕心裂肺“滚”的特写,让吕受益那一个不敢置信的微笑,透露出些许尴尬。加上他激动的嘴角抽动的细节,心中的绝望和毁灭夹杂着雨声涓涓流出。这细微的表情变化,拥有着多个层次的心理转变。

另外一幕让人惊艳的,是他在完成手术后,艰难爬下床时蹒跚的背影。灰白的冷色调,寂静的环境,带着平静的面部特写,他望向熟睡的妻儿。他眼神中充斥着复杂的情感,一言不发的沉默中暗示了他自杀的绝望选择,在永远谦逊的卑微中,却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感受到巨大情感张力的同时,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深度。文牧野镜头下人物性格的多层次演绎,人物形象的血肉丰满,也让人印象深刻。

程勇是影片的核心人物,在影片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导演用先抑后扬的刻画手法,将这一人物立于人性的丰碑面前,将其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起先,他自私、唯利是图,怀着“我只要钱”的心理成功地做了假药代理。全景中的他,手持《做人的资本》,快节奏的音乐,增添了讽刺的效果。

后面的一幕,给万千观众以泪洗面的感动:漆黑的夜里,他来到彭浩的小屋,在影片营造的冷色调环境中,他拿起彭浩全家福照片的特写,又拿着彭浩准备回家的火车票,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悲楚的音乐旋律在耳边回荡,特写中,他哭得撕心裂肺。后来,他俨然从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变成了一个救世主。在他判刑押解回狱的途中,他不经意地望向路边,让他心里一震:病患们涕泪交流夹道相送,近景中的他们一一摘下口罩,暖黄色调的加入,烘托了温馨的意境。顶光下的吕受益和彭浩笑容的特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没有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音乐的响起,正是这个普罗大众的“平民英雄”的赞歌。

不同人物形象的投射便于更广泛地表达导演的复杂情感,使情感冲突具体化,现实化。黄毛,这个只有20岁的白血病患者留着一头黄头发,平时少言寡语,他的形象渺小又悲壮。他有情有义,在吕受益死后,全景中的他坐在楼梯拿着橘子,掩饰不住的心痛溢满屏幕;他不善言辞,特写中,一句“谢谢勇哥”都让他说得如此僵硬。漆黑的夜里,一切都显得躁动不安。当他发现警察时,趁着程勇不注意,慌忙开车,试图引开警察的注意。

接下来他与警车进行了一场激战,带来不留喘息声的紧张。逃脱警察后,得意一笑的特写,观众也为之捏一把汗。然而,镜头一转他与迎面行驶的货车相撞,声响直击人心。

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是“痛快了”,明显是在掩饰内心情绪,却字字都透着真挚。一个热血男儿郎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同时,他的落幕也给了程勇破釜沉舟的决心。

影片塑造了形象生动的群体形象,无论是谨小慎微但谈到孩子温柔得令人动容的吕受益,还是来自农村不想拖累家人、被社会忽视却仍然正义耿直的黄毛彭浩,他们各自限于自己的人生困境之中,承担着各自命运的重量。

他们与程勇一同构筑了一幅以病人为中心的社会图景,身份性格各异的他们在影片中产生了非凡的喜剧效果和戏剧张力,撑满了整个故事的框架,让这个故事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