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家家有存粮 现在粮库里的粮食够吃吗

一般来讲,作为消费者,大家在食用米面油的时候,是很少关注其原粮价格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小麦、玉米、稻谷等价格低,一斤块把钱,引不起关注;

二是波动幅度小,一斤几厘几厘的变化,幅度大的话也不过是1分、2分,传导至米面油的时候,这个变化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今年,可能是在家里闷的太久了,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粮食问题,比如,“现在粮食价格上涨了,我们粮库里有足够多的粮食吗”、“粮库里的粮食保管的好吗”。甚至有网友发出疑问,“我们那边种地的越来越少了,粮食怎么可能会够吃”!

即便在官方举行发布会介绍国内粮食供应情况后,还是免不了一部分的质疑声。

那么,我们的粮食问题究竟如何呢?

每日粮油作为一个关注国内粮食产业发展近20年的草根阶层,以自己过往的工作经历和所见所闻,虽不能说对我国的粮食供应情况十分了解,但也能给大家关注的一些问题做一些分享。

疑问一:工业和房建用地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怎么可能会一直增产?

有人讲,在我们人口10-12亿的时候,我们的粮食供应也就是满足温饱,现在人口都14亿多,加上这些年的房建和工业用地,耕地面积整体也是下滑的趋势,怎么粮食产量还会比以前高。

其实 ,这个问题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过地的人来讲不是困难事。

首先,国家的土地使用是有规划的,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谁都可以随便用,在所有的土地规划中,18亿亩耕地是一根红线。在农村的都知道,现在各个村都立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其次,我们在工业、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的同时,一些原本未统计进入的耕地也在增加。比如各村的自留地,以前是不统计进粮食种植面积的,另外就是这些年农村的荒地、丘陵要较上世纪减少不少,很多都被占用用作了耕地。

第三,最关键的是就是粮食单产。以华北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麦一亩地也就是700多斤,现在一亩地普遍都在1000斤左右,增幅近四成,如果按照18亿亩耕地换算,相当于增加了近8亿亩的耕地。

疑问二:以前家家有存粮,现在粮库里的粮够吃吗?

以前,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有限,因此粮食就是硬通货,家家户户都会囤粮,需要钱的时候卖一点,或者直接用粮食兑换自己所需物品。

而现在,随着打工收入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囤粮的习惯逐渐消失——很多农户收粮之后会选择直接卖掉,因此,家家户户消失的囤粮就是现在粮库中增加的库存,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关系。

此外,以前家里囤粮的时候,最怕的就是生虫、霉变和老鼠咬,由此会造成不小的损耗。而现在,中央储备粮库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去看看,都是标准仓房,氮气气调、智能化测温监控,保管条件和家家户户的粮囤不是一个层次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粮站。以前每个镇都有几个粮站,但交过公粮的都知道粮站的条件,和农户自己保管差别不大。这些年随着粮站取消,国家将有限的财政集中用于储备粮管理体系的建设,确保了粮食保管安全、无损耗。

疑问三:年轻人都不种地了,我们的粮食安全有保障吗?

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年轻人种地的确实越来越少,说明他们的收入来源已经不再指望那一亩三分地了。

但我们也看到,随着一部分人离开土地,各地承包土地的也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耕地并没有闲着。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是一种市场选择,有的人靠种地吃饭,有的人靠打工,还有的人靠做生意。只要粮食价格还能满足经营土地所付出的成本,种地就会和其他工作一样,成为一种职业,有人出去,有人进来。

至于有人说部分地区出现撂荒,从每日粮油角度来讲,还是我们当前的粮食供应充足、价格平稳所致,当粮价能够给种植者产生足够的利润时,不需要我们担心没人种地。如果种植粮食不能产生效益,甚至亏损的时候,说明我们的粮食供应足够,撂荒可能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让耕地也趁机休息一下。

从这一点上,每日粮油一直希望最好的局面是:耕者利,食者健。

当然,在讨论粮食问题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局部区域的大片撂荒现象,但局部并不代表整体,至少在每日粮油去过的省市来看,多数的耕地存在着过度消耗、肥力下降的情况。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步骤的实施轮耕政策,目的就是调整恢复耕地的生态平衡——至于极少数一边拿着国家的轮耕补贴,一边以耕地不能闲着为由继续实施耕种的,其实是一种破坏子孙后代的行为。

最后,每日粮油想说的是,在2000年前后,我们的生活刚刚好转的时候,很多地方会举行忆苦思甜,目的是让我们不能忘了过去的苦难,但当时很多单位是当做节日来办的,即便做的窝窝头也都是改良过的,因为那时候大家刚刚生活好转,没人愿意重回那过去的时光。

但这些年,随着我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新生代的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过去,在怀念中慢慢的将过去“粉饰”成梦想中的童话王国。

或许,这就是思维的复杂性吧,有些东西只有失去的时候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