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莹颖案打消无数家庭出国念头,孩子要不要出国,这几点你得知道

最近章莹颖案的进展牵动着所有人的心,这桩持续两年的失踪案件终于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联邦法庭开庭审理,据《芝加哥论坛报》报道:被告律师发言说:“布伦特·克里斯滕森为章莹颖的死负责,他杀害了章莹颖”。

2017年6月,26岁的章莹颖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交流学习,谁能想到,噩梦就这样开始了。随着这桩案件的审理,细节一步步被曝出,用“骇人听闻”四个字形容这起案件也不为过,透过这次案件,无数家庭也把原定的出国计划延期或者搁置。

我舅妈就属于激进派,自从听说了章莹颖的案件,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天天催着表妹回国。表妹一直是个有主见的孩子,她跟舅妈说:“绝不会因为这个事件就放弃在英国读研,我喜欢的专业只有这所学校是最棒的,研究生时间本来就很短,我会做好一切措施来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读完就回国。”说的舅妈也没招儿了,只得同意。

最近这十年留学大热,很多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都会选择直接移民或者送孩子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统计》,我国2018年出国留学人数与2017年相比都有增加,其中出国留学人数增加了5.37万人,增长率为8.83%。通过不断增长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出去“镀镀金”。

国外大学的含金量真的有那么高吗?别让“开学店式”的大学坑了我们的孩子

001.国际一流学府的招生比例在下降,二三流大学却不停地扩招,其中是否有猫腻?

在《财经郎眼》节目中,郎咸平教授曾列举过这样一个奇怪的数据:首先列举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和斯坦福大学,这几所世界公认的国际一流名校,五年间对中国留学生读本科的招生比例一直保持下降趋势。

然后列举了美国四所不错的公立学校,威斯康辛麦迪逊校区,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南加州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章莹颖所在的学校),这几所学校在五年间录取中国留学生比例增加了961%;还有一些三流高校对中国留学生的录取率高到了离谱的程度。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位博士生导师林宸给大家揭开了真相,像密歇根州立大学这类学校,

本州学生的学费跟国际学生的学费是完全不同的,本州学生的学费一年只需要一万美元左右,而国际学生的学费是他们的三倍还多。2008-2009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时,美国很大一部分中档大学就开始通过扩招留学生的手段来增加财政收入所以大家开玩笑称:只要看过二三流的大学开始扩招国际学生,就证明它们又缺钱了。

002.社会进入到了“留学生平凡时代”,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始步入下降趋势。

像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这样的国际一流名校,门槛极苛刻,美国本州的学生录取率都极低,能考上一流名校的学生在高中时基本都是全校第一,所有学科成绩必须都是A,SAT至少要1500以上甚至满分。连本州的录取率都这样苛刻,更别提国际学生了,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一流名校没戏,可类似密歇根州立大学这样的州立学府招生比例却在大幅攀升,国内的留学生能以相对宽松的条件涌入国外读书,

学校多了财政收入,学生有学上,表面和谐的背后却揭露了一个事实:留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下滑,整个社会进入了所谓的“留学生贬值时代”或者说“留学生平凡时代”。

大家对国外大学的教育制度理解上有哪些误区呢?

001.国外大学所遵循的教育制度都是“宽进严出”——NO,顶级名校“严进宽出”,普通高校“宽进宽出”。

先来说“宽进”,其实国内学生一直都对国外大学制度有一种迷思,总觉得国外的大学考起来要比国内容易许多,含金量又比国内大学高许多,其实这都是一种错觉。刚才也提到了,想考进哈佛这样的一流名校,对于美国本州的学生来说都像登天一样难,那得没日没夜玩儿命的学才行,不仅不是“宽进”,甚至是100%的“严进”。

而我们所认为的“宽进”其实都是相对的

国外二三流的州立大学确实符合“宽进”的原则,本州的人民付了税,大学有义务保证本州的学生以相对低的学费和相对充足的名额入学,同时还能满足国际学生的申请,这对州立大学来说是一件“里外开花”怎么算都不赔的买卖。可这种“宽进”其实在全世界都一样,国内的三本院校相对与重点的985和211院校来说也算是“宽进”吧?所以,“宽进”都是相对的概念,在国内也一样。

再来说“严出”,其实国外院校不论哈佛耶鲁这样的顶级名校还是二三流的普通高校都在遵循着“宽出”的原则,这是由国外高校的“弹性制度”和“打分制度”决定的。学生可以选择四年毕业,也可以选择缓缓的毕业。学校倒更欢迎缓缓毕业的学生,毕业越慢就意味着会给学校缴纳更多的费用,何乐而不为呢?另外一个“宽出”的原因就是这个有趣的“打分制度”,学生会给老师评分,会给学校评分,学校跟教师如果想要拿到好的分数,就得变着花样的“讨好”学生,尤其对本州学生来说,所谓“严出”是没道理的。

002.去国外读书就算拿不回文凭,起码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回来还怕找不到工作?——NO

国内很多父母在送孩子出国时,都比较理想化,不想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就算在国外拿不到一个文凭,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也算没白出国了,其实家长的这种想法是完全的“因果颠倒”了。

家长普遍都认为在这样一个纯英文国家,英文总能说的很溜吧?其实真没这么简单,对于很多语言欠缺的国际生来说,语言和口音真的是最大的问题,上课跟不上是常有的事,影响孩子们拿文凭的恰恰是英文不过关。所以,国内的孩子想来国外读本科,建议孩子们在国内就要把英文学扎实,不然一定会面临着口音,语言,自尊心,歧视,孤独感的重重打击,对孩子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我的发小鹏鹏就是典型的“失败小海龟”,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爹妈把该干不该干的活儿全替他干了,小伙伴常调侃他“人傻,钱多,命好”。他读书的时候成绩差,父母琢磨着直接让他高考结束,去国外读大学,这样孩子压力也小,未来不奢求他拿到啥文凭,能说一口漂亮的英文回来就好。鹏鹏在高中毕业后就通过双录取的法子被美国一所三流州立大学录取。

以为去了美国,迎接他的马上就是另一种花花世界:滑着直排轮就能进出的学校,穿着比基尼的异国女生,刺激的派对,想想都觉得美好。没想到开放的校园环境没等来,刚读语言学校的时候他就崩溃了,英文太差让他一度非常焦虑,眼看着根本追不上进度,后来索性就不学了,跟他同批去的学生情况都类似:家里很有钱,英文都很差。鹏鹏在国外挥霍了两年,最后被父母押回国了。

如果真的有条件想送孩子出国,几岁去最合适呢?

01.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越早越好,5-8岁最佳,可能实现双母语。

很多家长拿不定主意,到底学前,小学,初中,大学哪个阶段让孩子出国最合适呢?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5-8岁就出国,5-8岁年龄段的孩子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中文听说基础,这时候去国外开始学习英文,强势的纯英文输入加上年龄的巨大优势,孩子会很快适应并融入国外的新环境。

需要警惕的是,这时候孩子会出现另一种情况:

英文渐渐成熟,母语逐渐退化。语言学家王青在《别说你懂英语启蒙》中提到一个小故事:他的儿子Tommy去美国后,不久就在纯英文环境里逐渐适应了,与此同时儿子的母语在慢慢的退化,因为他的汉语已经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接触了,平时在家中偶尔的汉语沟通,孩子根本感受不到社会性的汉语环境

想要让孩子实现双母语的平衡其实很困难,相较于其他年龄段,5-8岁是最容易实现的,这其中父母免不了需要带孩子往返于两国,只有真实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另外一种语言状态,达到最终的中英文切换自如。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选择尽早移民的方式,一家人一起去国外。国内很多陪读的状态都是父母一方带孩子出国读书,另一方在国内赚钱,这种缺失父爱或者母爱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来说是不健全的另外夫妻关系的相处也会充满隐患,这种家庭状态下的孩子建议读完高中,按照孩子的意愿和计划出国。

02.孩子在9-12岁时出国,英文可以实现“零口音”并且无语法错误,东西方文化差异出现。

9-12岁这个年龄段出国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强势的英文渗透后,也可以实现零口音,但是文化差异也在悄悄产生,这同时也是尴尬的一个年龄段,中国的文化还未完全吸收,又去接受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孩子们会觉得迷茫找不到方向。

03.孩子在13-15岁时出国,英文出现口音,说话常常有语法错误,两种文化中出现主导文化。

13-15岁这个年龄段出国的孩子说英文一定带有口音,并且常有语法错误的产生,东西方两种文化碰撞时,孩子明显倾向东方文化。

04.孩子在16-18岁出国,英文出现高频次语法错误,很难融入西方文化。

这一点我很有经验,我很早之前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德国朋友,

他理解中国人喜欢喝茶,可不能理解中国人感冒发烧要喝热水,冬天要喝热水,甚至夏天也要喝热水。他说:“听起来好像有点儿蠢”。他的意思大概是想告诉我:“热水解决不了一切”。可是我当时的感觉就非常不好,觉得受到了羞辱,跟他大吵一架,控诉他歧视。对于那个年纪的我而言,我显然已经在东西方文化中做出了选择,我可以尊重别的国家的文化,可绝不允许别人来质疑我自己国家的文化。

季羡林先生在《留德十年》中曾写到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要想精通本国语和外国语,必须付出极大的劳动;穷一生之精力,也未必真通。可是要想达到一般交际的目的,又似乎非常简单。洋泾浜姑无论矣。有时只会一两个外国词儿,也能行动自如。

留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增长见识的好事儿,如果条件允许,让孩子们的“小触角”早点碰触到外面的世界也是好的,谷岳在《搭车去柏林》这本书的扉页上写过这样一句话:不出去走走,你真的会以为眼前的就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