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镇江的“戏园子”是啥样?鬓边不是海棠红!

我很少看剧的,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还是蛮良心的。 至少我发现黄晓明还是能演好电视剧的。


在梨园百态和战火动乱中,程凤台和商细蕊人并肩前行,坚定了振兴京剧国粹的信念和定倾扶危以身救国的崇高理想。近代的镇江是个水陆码头,通商口岸,戏园也是遍布市区,镇江的梨园,也谱写过不少“鬓边不是海棠红”的往事。


解放剧场

我手边有张1959年的《镇江日报》,报纸上有家镇江的老剧院——“解放剧场”,位置在天主街与柴炭巷之间。天主街,就是后来的人民街。


“解放剧场”是由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复兴大戏院改名,是一家老戏园子。


当年的剧场为两层结构,楼下约有六七百个座位,二楼呈u字形,座位环绕剧场三边,约有七八排,可坐两三百人。


剧场当年主要接待各地的京剧团演出,尚小云、荀彗生、周信芳、奚啸伯等名角都在这里亮过相,偶尔也有地方戏剧团演出。

由于剧场位于当年最繁华的商业区,四周茶馆酒楼林立、商贾云集,出名的“宴春酒楼”、“振声茶社”、“肖家饺面店”就在附近,因此,这里成为当年最主要的剧场。


1962年10月,上海京剧名家周少麟(周信芳之子)、言派老生李家载、名净王玉田参加镇江京剧团,曾在这里演出多场,那真是一票难求。


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电影院的兴旺,票友的减少。解放剧场逐渐萧条,“文革”期间这里成了一家街道工厂,上世纪90年代初拆除建了商品房。


黄金剧场

黄金剧场,又称“黄金大戏院”,位于东二马路,也就是迎江路原工人文化宫后侧。


这家剧场是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将原美孚石油洋行改建的。也有说怡和洋行的库房改建的。


为砖木结构,剧场不宽,显得狭而长,座位也是长条木椅,可坐四五百人。


由于邻近小码头地区,苏北移民聚居,戏院多为演出淮剧,时而也有扬剧演出。


所以我这张1959年的报纸上,黄金剧场大多是泰州、淮安等剧团来演出。


大概也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前停止了演出。


从“同乐园”到“大华”

同乐园,大概建在清同治年间,这座戏园子是镇江最历史悠久的戏院了。曾遭兵燹、数度火灾,直至上世纪30年代才修复,更名为大舞台。


据说,这个剧场较大,共两层,楼下大约有八百个座位,楼上约有十排,可坐一二百人。


剧场设施也较先进,座位不再是市内其他戏园用的一排坐十几个人的长条木椅,而是可折叠的单独座椅,灯光照明、卫生设施齐全,可以说是当时镇江规模最大、最时新的剧场。


这里主要接待各地的京戏班社,许多早年的京剧名角如谭鑫培、汪笑侬、杨月楼等都在这里唱过。


大舞台鼎盛时期是在抗战胜利后的四、五年间,全国各地的戏班子和名角都像走马灯似的到这里演出,上座率也不错。


大约在1948年前后,由于兵荒马乱,物价跑风,来的戏班少了,看戏的人也少了,加上当时电影流行,大舞台就改成电影院。

▲ 这张1959年的《镇江日报》上,大华电影院就是同乐园。

到上世纪50年代又在原址重新翻建并改名“大华电影院”,但规模比原来小得多。“文革”期间改名东方红电影院,“文革”后又恢复原名。


日新大戏院

此外,镇江还有过“日新大戏院”、“新园林”、“大众剧场”、“国民大戏院”等戏园。这几家戏园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百年之久,有的只有数年光景。


“新园林”位于原一人医新马路门诊楼位置,约建于上世纪30年代,后来被日机炸毁,镇江商界人士又筹资在附近的邹家巷内建了共舞台。 1955年兴建电力路,共舞台正在规划的路中央,不久与邹家巷,共舞台巷一起被拆除了。


共舞台被拆后,仅几个月又迅速在大西路中段,狮子街与宝安新街之间的一块空地上(今山巷广场位置)建起了新舞台。1957年春的一个夜晚,新舞台被大火吞噬了,当晚几乎市区所有消防队都出动了,也没能救下。


“大众剧场”在朝阳楼现万方超市宝盖路店位置,是新舞台被烧毁后建立的。接受新舞台火灾的教训,这家新戏园是砖木结构,剧场也比新舞台宽敞了许多,约可坐四五百人。开业演出邀请了当时全国有名的电影喜剧明星韩兰根、关宏达领衔的一家滑稽剧团,当天盛况空前。


可好景不长,由于戏园的位置在当时算是比较偏僻,远离市中心的大西路和密集的居民区,两三年后就没有剧团来演出,剧场空置多年,后成危房被拆。


镇江的戏院,有过一段辉煌的日子,常年演出不断,许多名角名剧团都曾在此粉墨登场。岁月都在这段时光里,一抛水袖一声叹。台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戏中,台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梦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痴和迷,如今我们翻看这段往事,那些流转在传统文化里的命运起伏,流动在生生不息里的文化力量,让人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