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宾格:川锅,火锅界的“撩胃狂魔”

地道风味之旅

《中国餐饮报告2019》显示,占据全国餐饮份额13.5%的火锅中,近六成都是川式火锅,其受欢迎程度之广,从提到“火锅”大部分人脑中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一口红油翻滚、辣椒沉浮的九宫格中,可见一斑。


已成为火锅代名词的川锅,其实在我们漫长火锅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满打满算,也只能追溯到清末民初。它和孤高洁傲的唐代菊花锅、充满文人风雅味的宋代拨霞供、皇帝代言的清朝皇家铜涮锅相比,既无显赫家世,又无名人背书,妥妥不起眼的偏门小户,谁知却靠着火辣热烈的个性后来居上,用不到百年的时间,最终C位出道。

川锅的兴起,是一次味蕾阶级的变化,也是一部草根饮食的逆袭史。



1正宗之争 航运与码头

川锅虽名“川”,却不一定指四川。你仔细看各个火锅店的招牌,便会发现在命名上,重庆与成都分庭抗礼,各占半边江山。

虽说川渝相邻,历史上重庆还曾被划归于四川管辖,但在火锅的追本溯源、争抢“地道”和“正宗”的冠名上,巴蜀两兄弟一度吵得不可开交:四川举证了自贡盐运船夫们河滩烹食的场景,而重庆则拿出了朝天门码头上,纤夫们在岸边架起小锅烫食毛肚的照片。

最后受到认可的结论是,火锅这一食俗起源于长江上游一带,为航运和码头文化的产物。川渝二锅到底谁也没能说服谁是哥哥,于是两兄弟索性出了巴蜀之地,在全国抢滩掠地开店比拼,重庆锅以牛油飘香吆喝,四川锅以清油辛鲜揽客。


2各领风骚的川渝二锅

清油VS牛油

成都火锅在外地市场的抢占上夺得先机,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温和有回甘的清油锅底。


成都锅底:清油+三种以上海椒+花椒+香辛料

蜀人尚滋味好辛香,自贡井盐、郫县豆瓣、汉源花椒、以及形形色色的海椒,被放进用菜籽油炒制的底料中,除此之外小茴香、白蔻、八角、香叶、桂皮、香果等香料也会适量放入,整个锅底的味型偏荔枝味:入口味微咸、回味甘甜适口、有清新香味。


一个清油锅中,油水比一般为4:6,油不夺香,水不淡味。吃起来口感上如同成都这座城市一样,悠闲安逸,既包容又和谐,因此也迅速得到了极高的接受度。


重庆锅底:牛油+三种以上海椒+花椒+姜片

重庆位于川东,高山深谷陡坡天梯以及烈日和浓雾,滋生出了大气阳刚的饮食文化。所有的饮食江湖气息浓厚,还带些匪气:要辣就辣,还必须辣得痛快,必须荡气回肠。

老派重庆人只爱纯牛油火锅,上好的牛板油里,不放香料,只有辣椒、花椒和姜、葱,以咸鲜味为主。

重庆锅底的牛油比例很高,油水比多为7:3,有的甚至是百分之百纯油。牛油的油脂香气能很轻易附在食材上,长时间熬煮过程中,荤菜类的肉类油脂、气味都融入到牛油底料之中,越吃越香越醇厚。不过,对于肠胃没这么能扛的外地人来说,一顿地道的重庆火锅吃下来,肚子没有个两三天缓不过来。


行家的改良锅底


火锅的底料是其灵魂。但无论是清油还是牛油火锅,都有各自的优劣:清油锅底温和清香,海椒香辣,花椒取其鲜麻,但久煮之后味道会变淡,为了保持风味,就需要在蘸料里面加入蚝油重新提鲜。

而牛油火锅的弊端则在于老油食用安全隐患。牛板油价格昂贵,抄底打锅用料不菲,若只使用一次,成本很高,再加上老重庆人追求味道醇厚,于是多次烫煮反复使用的老油成为流行。但老油是否安全一直没有定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的锅底,于是不少商家选择了要么降低油水比,要么收取更高额的锅底费用。


好在食物的发展总有变化和更新,以包容性见长的火锅更不会墨守成规,一些大厨开始在清油和牛油的底料炒制中,加入了酵母抽提物:清油火锅的耐煮性大大增加,风味得以保存的同时,还可以避免辛香料长时间煮沸后带来的苦味;而牛油锅底则可以减少牛油的用量,降低成本的同时,保持住浓郁饱满的口感。


同气连枝 改良融合


重味重油的牛油火锅,是20世纪5、60年代人的最爱,70年代成都清油锅的兴起,也俘获了一批喜欢安逸舒适口感的川人,而如今的年轻人,更爱的还是新派的川渝火锅,排队打卡的大龙燚、电台巷,几乎都是川渝融合口味改良的代表:油不腻嘴,辣不刺喉,麻不伤胃。

巴蜀火锅兄弟二人重新握手言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联手占领了城市美食的半壁江山。


3百菜同煮 蘸料点睛

川锅里最经典的食材,莫过于毛肚、鸭肠、猪黄喉三样,烫过后脆嫩鲜美,成为所有内脏爱好者的心头好。


偏门食材好味道


因为味道醇厚浓郁,平时不容易去腥食材诸如腰花和肥肠,被沸腾的汤汁一撩,也顿时服帖收敛。

在所有的菜品中,如果不排斥,一定要试试柔嫩的脑花。而且检验一口川锅是否优秀,一副脑花便见真知。如果10分钟的烫煮之后,入口能品尝到馥郁的油脂香气和如内脂豆腐般的细腻,那么锅底一定不曾偷工减料。

此外,猪天堂、牛脊髓、贡菜和麻花,如果你能在菜单中找到,不要犹豫,点它!


各司其职的蘸料


炒制、烫煮、蘸料,构成了吃火锅的三部曲,一碗地道调配的蘸料,不仅可以升华食物的味道,还能熨帖你的肠胃。

对于川锅来说,蘸料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原汤、油碟和干碟。

原汤,即撇去浮油的汤汁。

这是火锅原教旨主义者的最爱。待火锅刚煮沸未下菜时,便在沸腾处舀上几勺盛在碗中,肉菜烫好后再在碗中的原汤里打一次滚,裹挟着汤汁一起咀嚼咽下,等待你的,是淋漓的爽辣。


油碟可以缓解火锅的辣度,也能降低肉菜的温度,保护食道,因此也是最大众的调配方法,通常为香油+蚝油+蒜泥+葱+香菜。

小磨香油由白芝麻磨制而成,清澈不浊,柔滑顺口且有显著的香气;而蚝油是从广东传来,将牡蛎熬制到一定粘度,便可过滤浓缩得到的调味品。不过纯蚝油的腥味稍重且偏咸,

如今有一些店家会使用加入了酵母提取物的蚝油,这种天然的调味料可以完美融入酱汁,提供香料基调,且由于其浓郁的香味,还能够缓和蘸料中咸味、酸味,口感协调饱满,对菜品味道的提升功不可没。

干碟偏咸香,主要是海椒面和花生/芝麻面的组合,适合内脏一类的菜品,如肥肠、腰花一类。蘸油碟反而会掩盖掉食物本身的油脂香气,而干碟中的海椒或芝麻面只需略略一蘸,便可增味和降燥,相得益彰。


4川锅番外 串串香与钵钵鸡

火锅作为混合烹调美食的宝器,又极易制作和上手,其衍生出的美食也逐渐增多。


同样颇受欢迎的串串,就是火锅的变体——把荤菜和素菜串到竹签上,根据是否且烫且吃、是否温汤拌料、是否卤制油炸,又细分成了麻辣烫、钵钵鸡、冷锅串串、干拌串串和油卤串串等。

但无论哪一种串串,其灵魂所在,依旧是底料汤汁。为了研发独门秘方,不少店家会减少油脂的比例,增加传统的药材香料来改良口感,擅于举一反三的店家,则从火锅底料和蘸酱里的酵母抽提物里得到灵感:麻辣烫过于燥辣,汤料中便可在少辣椒与食盐的情况下,用酵母抽提物提升底味中的辣和鲜,既能够吃得尽兴,又不用过分担心肠胃不适和油腻上火;而冷锅串串是将肉菜烫熟后,放入一个盛满秘制汤汁的大瓷盆中,保温又入味。

汤汁决定了其风味的的保持,加入酵母抽提物后,肉汤风味浓郁,菜品久浸后味道鲜美。


如果不愿染上一身油味,那么钵钵鸡值得一试。“钵钵”是一种陶瓷瓦罐,钵钵里的汤,是由当地的走地鸡熬成,又加以油辣椒和藤椒混煮,此时适当加入酵母抽提物,汤汁变得更加醇厚饱满,椒香得以充分释放。晾冷后将已经制熟的菜品放入冷浸,食客们各取所需,拿出前在油汤里一转一捞,鲜油淋漓又不失麻辣纯香。

夏日炎炎,冷吃的钵钵鸡麻而不腻,清香浸人,成为川渝地区鬼饮食的首选。

火锅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注定了它的包容性和可塑性,一千家火锅店有一千种味道,大家也不再为牛油清油谁更地道谁更正宗争执,而是开始更多的考量个性彰显,给食客们提供独一无二的专属味觉,这才成就了川锅的欣欣向荣与遍地开花。

当然,无论怎样对汤汁蘸料变化包容,地道川渝人对火锅最后的倔强和固执,是不点鸳鸯锅。



下期预告:

川锅重油重辣,相比之下,追求食鲜本味的粤式火锅简直就是其反义词。同样是美食天堂,广东人却敢以一锅清水做底烫食,如同照妖镜般,食材好坏一目了然。


思宾格,全球酵母抽提物领导品牌。

酵母抽提物,成就您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