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任伯年笔下钟馗: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

杨西|撰文

传统绘画题材中的钟馗文化漫谈系列之一

钟馗,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不过的一位神,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要挂大红春联、贴门神钟馗,以示除旧迎新。在传统习俗中,钟馗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不但能捉鬼除魔,还能镇宅赐福。从典藏古籍中我们得知,钟馗是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得铁面虬髯、相貌奇丑,然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刚正不阿,一身浩然正气。

历代画家画钟馗,均由吴道子奉诏为唐明皇画梦中之境肇端。吴道子有《趋殿钟馗图》、牟元德有《钟馗击鬼图》、石恪有《钟馗小妹图》、孙知微有《雪中钟馗图》、李公麟有《钟馗嫁妹图》、王蒙有《寒林钟馗图》、郭羽有《钟馗杂戏图》、陈洪绶有《钟馗夜游图》、吴友如有《描花钟馗图》、任伯年有《钟馗神威图》、钱惠安有《钟馗捉鬼图》……不一而举。关于唐明皇游丽山染疾,梦中有一大汉帮助捉鬼的传说,我在以前相关文章中对史书的详细记载已有刊录,在此也就不再赘述,仅以任伯年笔下的钟馗为参照,漫谈在钟馗文化影响下其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及审美内涵。

任伯年

任伯年属于海派中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海派画家的领军人物,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山水、人物、花鸟、草虫、走兽无一不精。

在众多的海派画家中,尽管其生平经历各不相同,但作品必须适应艺术品市场的需要,合符市民阶层的审美时尚,在表现手法上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能赢得市场的青睐,这一点却是各家所需遵循的唯一标准。这对于写实功底扎实、表现手法多样的任伯年来讲,可谓是游刃有余、手到擒来。我查阅过任伯年的相关绘画资料,钟馗是他人物画中画得最多的形象,这一题材可以看成他在上海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

下面这幅《钟馗神威图》画于1874年,应该属于他早期作品。为了突出钟馗的神威,张扬其嫉恶如仇的性格,任伯年选择钟馗与妖相遇,拔剑出鞘的瞬间来进行刻画,我认为任伯年这样安排极其高明。一幅作品是否能打动观众,主要看作者的立意,立意不巧,无论你花多大的精力,色彩再华丽、线条再流畅,也难为一件成功之作;相反,立意准确,再加上构图、造型、笔墨、色彩上的调配,便可使其成为一幅精品,这幅《钟馗神威图》便属于后者。

任伯年《钟馗神威图》

从这幅作品的整体上看,也许正因为是任伯年早期作品,正值他年轻力壮,同时也是他需要向世人证明自己艺术实力的时候。所以在创作上他特别在意,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构思,正如我前面所说他选择了钟馗与妖相遇的瞬间。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与敌人相遇的时候敢于亮剑,方显大丈夫的豪情与胆识,在此我不得不佩服任伯年构思立意的缜密与深邃。

立意即定,接下来就是对人物的塑造。任伯年为自己心中的钟馗设计了左手紧握剑鞘、右手拔剑、怒目圆睁、挺胸迈步向前的动态,这一动态对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有力地烘托,向后飘动的袍袖、帽翅,增加人物的动感,妙不可言。在画法上,为了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大胆地舍去了鲜艳的色彩,仅用浓淡墨以钉头鼠尾描勾写出人物的形神体貌。以细挺而有力的线,准确地勾画出人物的五官及紧攥的双手;钟馗的眉毛、胡须任伯年都作了认真地刻画,特别是那双眼睛,光芒四射、炯炯有神,目光中透出正义的威严;钟馗的衣冠均以浓淡墨渲染而成,画时他兼顾人物动态所呈现的明暗变化,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协调统一、相映成趣;钟馗的双手是除了眼睛之外而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任伯年特意地做了处理,左手五指紧扣剑鞘,右手呈反握状紧握剑柄,这样处理可增强人物双手的力度,形成宝剑一出便可力聚千钧的气势,寓动于静,如闻劈鬼厉叫前之瞬间寂静,使人观之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整幅作品构图饱满、造型准确、形象生动、笔墨酣畅、设色淡雅、格调高古,堪称任伯年钟馗作品中的一幅精品。

任伯年《钟馗携妹图》

任伯年一生画了大量描绘钟馗的作品,如《钟馗携妹图》、《钟馗读书图》、《钟馗斩狐图》、《泼墨钟馗图》、《钟馗神威图》、《喜从天降图》、《钟馗嫁妹图》、《钟馗巡夜图》、《钟馗醉归图》、《朱墨钟馗图》、《钟馗小酌图》;或设色或单色、或墨笔或朱笔,或朱墨双色;或偏工、或写意、或兼工带写;或双钩或没骨,乃至大写意及泼墨。造型生动,设色单纯而明快,千姿百态,极具变化而寓意深邃。前期作品多有配景,或捉鬼斩狐或出游夜巡,形神怪异,绘声绘色之间特别注重钟馗形象的高大威猛、刚正不阿;后期作品寓情于形,向世俗民情方面转换,一把剑在其运情挥写之间或横佩或侧挂,或背提或正按,或拔剑在手或锋芒初露,或持剑侧立或咬剑横衔,都有其独到的寓意,如闻画中兔死狗烹、鬼哭狼嚎、正仪彰显,于笔意纵横之间顿觉神采飞扬!

任伯年《骑驴钟馗》

纵观任伯年笔下的钟馗,其为何能做到笔墨酣畅、千姿百态?我认为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得益于对钟馗文化的信仰传承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唐玄宗把画圣吴道子召到宫内,将夜里所梦告诉于他,要他如梦中所见画一幅画。吴道子奉旨,仿佛亲睹一般,没用多大工夫便画成了,玄宗看后瞠目结舌:“难道爱卿也与朕做了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和我梦见的一样呢?”吴道子说:“陛下忧劳消肝,所以疟疾才得以趁机侵犯,现在果有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唐玄宗听了这话很受用,便赏了吴道子一百两黄金,又在画上提笔批道:“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这段记载虽然与《全唐诗》和《梦溪笔谈》中的记载大同小异,但是我认为其更趋于民俗化。一句吴道子“现果有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的话,将钟馗这一形象推至宗教信仰的祥瑞象征。一时间,各式各样的钟馗形象在民间广为传播,如钟馗年画、钟馗剪纸、牙雕钟馗、竹刻钟馗等等,传承千载,流传至今,致使民间过年、端午、开业、开地、乔迁、婚寿、祈福,都要祭钟馗、请钟馗、跳钟馗“以袪邪魅,益静妖氛”。与此同时,吴道子对于钟馗这样一个梦境人物,因无原型可以写真,便以写意之法为之,无意间为后世画家提供了一个纵情挥洒、不拘一格的创作平台。

任伯年《钟馗除妖图》

任伯年的钟馗形象,正是借助这一平台而创作的丰硕成果,例如上面这幅《钟馗除妖图》,便是取材于道教传说故事。此画画于同治壬申五月,虽然人物的动态依然沿用了《钟馗斩妖图》的样式“双手紧缚、咬剑横衔”,但钟馗高大身躯下的“狐仙”却换成了“树妖”。他利用老树自然的树结、树疤、空洞及树枝桠,巧妙地刻画了树妖的眼、鼻、耳、嘴、肘、膝、掌、趾,极其生动地将一个“树妖”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迁想妙得的精湛造诣,是一般画家所不及的,既拓展了钟馗文化审美上的精神内涵,又吻合大众世俗审美需求的口味,十分生动有趣,堪称雅俗共赏!

在画法上,他以笔蘸浓淡墨,用钉头鼠尾描勾勒出人物的动态结构,用劲挺隽细的线勾出钟馗的头部及五官,然后用略为粗犷的线勾出树妖的体形结构,勾时采取勾写结合,全以浓淡墨完成,时而浓墨勾勒,时而淡墨枯笔,时而皴擦,时而晕染,用笔灵动、造型幽默、情趣盎然。设色上,他在人物的脸、手部位染以赭石,钟馗的袍服极近白描,仅玉带着以硃磦,衬出服饰的素雅,借以烘托出人物“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磊落与坦荡,与树妖的猥琐丑陋、邪恶奸佞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符合百姓镇宅安宁的心理诉求。吴昌硕在《钟馗斩狐图》的题诗中赞道:

“须眉如戟叱妖狐,顾九堂前好画图。路鬼挪揄行不得,愿公宝剑血模糊。”

民间钟馗铜像

关于钟馗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画钟馗则起于吴道子的“钟馗样”,后经史家附会、民间演义、画家神笔而丰富多彩、盛传千古、历久不衰,这其中不乏唐玄宗的功绩,我记得恩格思曾经有一句经典:“没有英明的君主,就没有英明的神话”,用在此处应不为过。唐玄宗的御批、吴道子的墨宝、王公大臣的推崇、黎民百姓的效仿,使钟馗这一形象在任伯年的脑海中打上了深深地烙印。历朝历代传说的钟馗故事,坊间口口相传的轶闻野史成为任伯年笔下丰富的素材,无时无刻都在激发他创作上的灵感,催生出件件精品力作!

民间牙雕钟馗


二、得益于民俗文化的传统哺育

任伯年1840年出生于浙江萧山一个平民家庭,祖籍浙江山阴,初名润,后改为颐,字次远,号小楼。其自幼聪慧,10岁跟随其父任鹤声学画人物写真肖像,后又仿费晓楼,22岁便尝试以卖画为生。26岁拜任渭长为师,后随其定居苏州研习字画,在此期间,任伯年多以人物、花鸟为练习对象,兼习宋代院体勾勒、设色的工笔画法。29岁拜别任渭长,只身前往上海,开始了他卖画为生的艺术生涯。

任伯年笔下的钟馗形象,除了受钟馗文化的影响而外,就是他善于从民俗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以丰富、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如他的《钟馗嫁妹图》、《钟馗招福图》、《抬头见喜图》,都属于这一类作品。

民俗钟馗雕塑


民间泥塑钟馗

下面这幅《喜从天降》的立意,就是直接取材于民俗文化中的祥瑞传统。民间视蜘蛛为兆喜之物,称为“喜珠(蛛)”、“喜子”、“亲客”,古代有“蜘蛛集、百事喜”的俗语。陆玑的《诗疏》中曾记载:“喜子亦名长脚,荆州河内人谓之喜母,此虫来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钟馗招福图》与《喜从天降》的立意,同属一个道理,蝙蝠在传统纹饰图案中经常出现,“蝠”与“福”取其谐音象征幸福、富贵、吉祥、长寿。所以任伯年常常描绘一个身着朝服、手执牙笏的钟馗,目视前方,空中飞舞的蝙蝠,或身系长线的蜘蛛,象征“福自天来”、“喜从天降”的美好寓意,充满吉祥的喜庆色彩,深得市民阶层的喜爱。

任伯年《喜从天降》

这幅《五谷丰登》也取材于民俗传统文化“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的古训。《六韬·龙韬·立将》中记载:“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登,社稷安宁。”《残唐五代史演义·唐明宗焚香祝圣》记有:“亲贤惩蠹褒廉吏,寡过修身几太平,五谷丰登民乐业,汉唐贤主不多称。”《清史演义·分八路进平苗穴 祝千秋暗促华龄》也有类似描述:“……规据三礼,考正八音,把朝仪定得格外严密,乐章采得格外整齐。又复连年五谷丰登,八方朝贡,真个是全盛气象,备极荣华。”

任伯年《五谷丰登图》

任伯年《五谷丰登》中的钟馗,手执一束干瘪的稻谷,旁边的小孩撑着一盏被风吹得摇摇晃晃的破灯笼目光呆滞,钟馗的眼中也失去昔日威猛刚毅的光芒,一脸茫然,流露一丝惊诧和怀疑,借以针砭时政及粉饰太平的恶习,表达自己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不满和怨恨。

三、得益于对中国画的探索创新

任伯年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应起源于从小受父亲任鹤声的影响,后得益两位伯伯(任熊、任薰)的言传身教。当其正式以中国画学习为主以后,技法上依托任熊、任薰为基础,上溯陈洪绶一脉;将钉头鼠尾描法发展为游线,有点速写的味道,长短结合,长线飘逸流畅,短线曲折回旋,极具韵律感;设色上,因其曾经学过西洋画法,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学古而不泥古,将西画色彩中的冷暖调子、明暗关系,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使其作品更加真实明快、浑然天成,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任伯年《钟馗簪花图》

这幅《钟馗簪花图》是他1874年画的作品,画于端于节前夕。画面上钟馗坐在桌前,身着朝服、足蹬朝靴、身挂佩剑、头顶插花、双手抱膝,一本书压住桌上的帽子。从书压帽子的小节,我们可以推测钟馗已经在此坐了多时:桌前的钟馗进屋之后,先是将帽子放在桌上,然后将一朵花插在头上,兴高采烈地抄起一本书闲看;书看得有些累了,顺手将书一放,正好压在帽子上;双手往左膝一抱,显出一副悠然自得、喜过端午的神态。

“电影是活动的画面,将情节逐一展开,绘画则是凝固的瞬间,须观者将情节在大脑中回放。”

在此,我再一次为任伯年精湛的绘画技艺叹服,他将画中深邃的意境,巧妙地安排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中,让人联想,给人启迪。对于这幅作品能给人什么样的启迪?我想通过上面这段情节的简单回述,让我们看到坐在我们面前的不是凶神恶煞的捉鬼大神,倒像是一个慈眉善目的父母官,在办完差事后的小憩。众所周知,钟馗的使命就是捉鬼,而画中的钟馗却在此闲坐,这其中又寓意着什么?寓意世间已无鬼可捉,揭示出画家心中祈盼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任伯年《钟馗簪花图》局部

任伯年的精湛画技,来自于长期对传统的学习和探索。我们从这幅《钟馗簪花图》可以看到他娴熟的技艺中,仍然存在着任熊和任薰的影子。钟馗的头部造型基本上取法任熊,服饰上的线条又酷似任薰,桌上的清供、瓶花潜在的装饰性,则有着陈老莲的遗韵。可谓法中有法、融会贯通、兼收并蓄,终铸成自家风貌,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大家。

四、得益于人生经历的艰苦磨炼

任伯年人生经历坎坷,在他年轻的履历中有一段其他画家很少有的经历,那就是他16岁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并且是一位掌旗手,也就是说年轻时的任伯年就对自己生活的时代表现出不满,有着雄心壮志。但世事难料,运动随着队伍内部的勾心斗角及外部的打击而土崩瓦解,任伯年壮志难酬。在这期间,他的父亲和亲人相继离世,在精神上又给他沉重的一击,使他举目无亲、到处流浪,以卖画度日。一个哲人曾经说过:“苦难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经历过苦难的任伯年痛定思痛,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毅力使他终于振作起来,决心以艺术书写自己的人生祈求。这种思想情感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不由自主地传递出来,使其笔下的钟馗少了几分神味,而多了许多人情冷暖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成就了他面向平民、清新雅俗的画风。

任伯年《钟进士斩狐图》

任伯年在艺术的探索创新上非常刻苦,为了造就自己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他将视角转向平民百姓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将一些生动的形象和场景,用速写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他的代表作《钟馗斩狐图》,钟馗咬剑横衔的造型,就来源于他曾经与屠夫做过朋友的经历。钟馗本为唐玄宗梦中之人,谁也没见过,至于钟馗捉鬼斩狐的场景更是无人知晓。为了准确地表现这一场景,任伯年将宰杀牲畜时屠夫口含利刃的形象移到钟馗身上,让人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认为十分形象、神形兼备、气韵生动而赞不绝口。

对于任伯年,我看过他很多作品及相关记载,有些题材和构图他曾反复画、经常画,一幅不满意再画一幅,甚至为了画好一幅作品,他预先收集大量的素材,设计很多构图,然后从中取舍,真正做到“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罢者,毕事也。”

任伯年《泼墨钟馗图》

在艺术上,任伯年不是那种浅尝即止、小有成就便沾沾自喜之人,为了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泼墨大写意也是他经常应用的技法。这幅《泼墨钟馗图》是他的一幅代表作,造型完全摆脱了任熊、任薰的束缚,全画除了在五官、裤管、佩剑等处少量的用线以外,均以浓淡墨泼写、点厾而成。他先用淡赭石画出钟馗脸、手的位置,待色稍干,趁势勾写出脸部五官、胡须及手的造型特征;然后以行草笔法,泼写出人物的帽子、双臂、胸腹、腿部的服饰,泼写时兼顾服饰下的人体结构,使其既生动又准确。为了使墨色浓淡之间能很好的融合,他在水墨之中加入了适当的胶水,使整幅作品看上去笔法精湛、造型准确、形象生动、浓淡相宜、水墨交融、酣畅淋漓,将他的泼墨大写意画法推向又一个高峰!

任伯年《朱笔钟馗图》

任伯年在作画的时候,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倾全身之力于笔端,而非偶然兴会一挥而就。如《钟馗簪花图》、《泼墨钟馗图》、《钟馗斩狐图》、《钟馗捉鬼图》,都属于这类作品,盛传千古,堪称经典。

少小名惊翰墨场,读书无用且佯狂。

我今欲借先生剑,地黑天昏一吐光。

这是高邕之题任伯年《朱笔钟馗图》的一首诗,作者以生动形象的词语,借画上钟馗抒发生活在社会中下层寒士、布衣、文人、画家心中积怨不平、愤世嫉俗的思想,字里行间充满着孤傲、嘲讽、抗争、渴求、自尊的遗世情怀,既是借喻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画家悲凉人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