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泽东高呼“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那一仗,傅作义胜在何处?

1946年7月20,大同战役打响,此战我军阵容相当豪华,指挥部集中了两大元帅贺龙和聂荣臻,而在第一线负责临机决断的,是后来的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张宗逊。

大同是平绥,同蒲铁路的交汇点,连接晋冀的交通要冲,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大同控制在阎锡山手里,横亘于晋绥及晋察冀两大根据地中间,犹如芒刺在背。

因此我军对大同志在必得。

当然,此前蒋介石和阎锡山也已经觉察到,中共军队的下一个目标将是大同。因此阎锡山在大同部署了近2万人的兵力,蒋介石也陆续将大批粮食和军事物资空运大同城内,准备凭借坚城固守。

国民党大同守将楚溪春,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非常之勇悍,他“随身携带安眠药,睡觉时也把手枪压在枕头下面,准备一旦城破就自杀殉国”。

7月31日,进攻大同的外围战斗展开,经过30多天的激烈战斗,占领了外围所有重要据点和东关,逼近大同城下。

眼看大同危在旦夕,楚溪春连连向阎锡山告急,请求增援。

这个时候阎老西也非常无奈,此时

太原到大同铁路已被切断,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只能向蒋介石求援。

实际上,阎锡山和蒋介石都清楚,此时大同唯一的希望,是驻扎在归绥的傅作义部。

不过傅作义可不是什么活雷锋,大同不属于自己的战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佳的策略是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蒋介石这个老江湖自然知道,不给点甜头,傅作义是不可能全力救援大同的。于是他大手一挥,将大同划归傅作义的第十二战区管辖。

傅作义一听喜出望外,大同是煤都,盛产乌金,对于久处贫瘠不毛之地的傅作义来讲就好比一个绝世美人,那诱惑力实在是太大了。所以他马上同意出兵,连矜持都没顾上。

傅作义这个人,打仗还是很有一套的,早在1927年的涿州之战就声名鹊起了。在抗日战争中,傅作义更是凭借坚守太原、袭击包头、会战绥西、收复五原,跻身当世名将之列。

所以他在揽下救援太原这趟美差(救下来后归自己)后,并没有急于出兵。

在对着地图研究良久后,傅作义将手指向了一个地方,对手下说道,这里,将是我们的用兵之地。

这个地方,就是集宁。

集宁确实是一个完美的攻击目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且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攻下集宁之后,向东南可出兵丰镇、隆盛庄,从后方迂回包抄进攻大同之我军;向东可出兵尚义,张北,直接威胁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所以傅作义打集宁绝对是个攻其必救高招。

目标确定后,傅作义随即制定了作战计划。

傅计划兵分三路,北路由陶林兵进集宁,南路出归绥,犯凉城,中路出归绥攻卓资。3路人马中以中路为实,两翼是虚,仅为疑兵。

傅作义的这一手玩的非常漂亮,是围魏救赵的升级版可以将真实的战略意图留到图穷匕见的那一刻。

1946年9月3日,傅作义的头号战将,暂三军军长董其武率主力暂三军之暂十一师,暂十七师,及另一主力35军安春山之新31师共1.3万人,由中路出动;孙兰峰之骑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线出动,两军为一线进攻部队,猛扑卓资。

35军郭景云之101师,李铭鼎新32师、卫景林的机动部队,刘春方骑四师为二线部队,随后增援。

傅军出动时机选择的恰到好处,此时我军主力正处在全力扫清大同城关的吃紧时刻,很难转身对付傅作义。

暂三军经福生庄向卓资进发,新31师由陶林向卓资东北挺进,两军会师后,由暂三军暂17师与新31师对卓资山进行东西夹击。101师及机动部队随后跟进,准备支援。北线敌之骑兵迂回进攻集宁西北之大小土城,威胁侧翼。南线敌之骑四旅攻占卓资山之外围据点毫切。

此时我军仍然判定敌之意图为直接救援大同,不虞有他。大同前线指挥部给驻守卓资山的王尚荣打气,3天,独一旅只需要守3天,援军必到。

王为此对卓资山的防御做了精心的准备,有防守高地的,有预备尾随敌军反冲锋的,最后又将精锐的714团作为机动力量,随时准备支援各个防御点。

1946年9月5日拂晓前,在一个炮团强大的炮火掩护下,傅军新31师,暂11、17师向卓资山阵地猛攻。

中午12时许,西山顶二营阵地失守。

紧接着,北线敌军占领了头道沟东面高地后,迅速向卓资山南迂回包抄。沿铁路南侧进攻之敌也突破一营阵地,从西面向卓资山迂回包抄。

此时王尚荣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自己完全没有预计到敌人的这一手,负责机动的714团主力离得太远,鞭长莫及,为了避免被包围消灭,唯有撤离了。

原定守3天,实际只守了8个小时。

这是王一生中打得最不顺手的一仗,在对手教科书式的运动包围战术之下一败涂地。傅作义部队的战术素养确实是相当高的。

在敌人已经占领卓资山的情况下,我军仍然没有判断清楚敌之主攻方向,看起来,华北的情报工作有待改进。

此时中央军委估计敌军可能有3种动向。一是呆在卓资山不动;二是向凉城推进(仍旧考虑凉城、丰镇为敌之主要增援路线);第三才是进攻集宁。因此决定将我军主力开到凉城附近的麦胡图集中,静观其变。

这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无论对手采取哪一种方案,我军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做出应对,为后来战略目标的调整创造了条件。

1946年9月7日,傅之主力暂3军之暂11、17师,35军新31师经平绥铁路以北的火石坝秘密东进。8日,到达集宁西北地区隐蔽集结。

9月8日晚,我军终于获悉傅部已经东进集宁

在搞清楚敌军围魏救赵的战略意图后,贺、聂二帅决定来个针锋相对,放弃主攻大同的目标,主力开赴集宁,以优势兵力围城打援,两晋军区仅留杨成武纵队和地方部队继续进攻大同、牵制敌军。

还好,集宁的防守相当强硬,敌人屡次强攻未果,看来我军虽然失了先机,但仍有机会逆转战局。

得知共军主力迫近,董其武慌得一逼,尼玛,围魏救赵看来需要魏、赵隔得足够远才行,现在共军分分钟就要围了我啊。

集宁看来是进不去了,赶紧招呼兄弟们退守集宁西南部的高地吧。

11日上午11时,我军开始发起反击,将敌人团团包围,激战至12日晨,攻克了敌人据守的大部分要点,歼灭了敌暂编第11师大部、暂编第17师第3团共5000余人,并将其余的敌人压缩在集宁城西南面之卧龙山脚下及西、南营房的狭小地区。

这个时候轮到傅作义叫苦不迭了,因为暂编第3军的电台被毁,失去了联系,本想帮一把老蒋顺便把太原搞到手,现在看来只怕要把老本赔进去了。

就在此时,我军的进攻却莫名其妙的停了下来,12日整整一个白天的时间里,竟然没有组织进攻,错过了第一个全歼敌军的机会。原因嘛,就是我军伤亡太大,需要调整。

这就有些离谱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仗打到短兵相接的这一步,战术什么的已经不重要了,就看谁能咬得住。你需要调整,敌人更需要调整,只要能扛下来就离胜利不远了

现在我军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利用这个难得的喘息之机,董其武重新整顿部队,并且恢复了与傅作义的联系。

傅告诉董其武,现在是华山一条路,只有拿下集宁,才有一线生机

12日中午,在傅作义调来的飞机配合下,董部终于突破我军阵地,攻占了集宁城西南角。

就在此时,大同前敌指挥官张宗逊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围城打援的战术听起来非常简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正能够拿捏到位的无一不是杰出的战术大师。因为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临机决断,固守一个目标太过僵化,反倒会适得其反

比如此时的张宗逊,拘泥于原定的打援的战术目标,在郭景云101师凶猛来援时,马上决定停止对集宁内外傅军的围歼,抽调大部主力,西出大脑包山,意图首先歼灭援军101师。

如此一来,两个方向都无法形成优势兵力,既未能及时战胜101师,又未能将董部逐出城外。

那边老谋深算的傅作义,则在此时催促一部援军赶到集宁,与董其武会合,顺利拿下了集宁。

13日晨,腾出手来的董其武部向小脑包山攻击,以策应101师东进,夹击我打援部队。

13日中午12时,35军李铭鼎新32师,骑四师尾随101师前来增援,向我军阵地猛攻,至此,傅作义的中路主力全部会集我军的打援战场,敌人的兵力骤增到六个师。

结果没有悬念,我军的打援行动宣告失利。

傅作义随即派出援军向大同增援,大同亦无法再攻,杨成武纵队不得不撤围大同了。

自此,傅作义的围魏救赵,解大同之围的战术目的顺利达成。

在集宁打了胜仗的傅作义得意洋洋,在报纸上搞了一个版面写小作文,又是自我吹嘘,又是向共产党喊话,气得毛泽东大发雷霆,声言“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两年后,华野围歼傅作义的王牌35军,终于报了一箭之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