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太极拳吴全佑太极往事

清咸丰、同治年间,杨禄禅客居北京城“充旗营教师时,得其传者盖三人,万春、凌山、全佑是也。一劲刚、一善发人、一善柔化。或谓三人各得先生之一体,有筋骨皮之分”。因三人出身相对寒微,不便与亲贵王公、贝勒贝子平辈称师兄弟,“旋从先生命,均拜班侯先生之门,称弟子”。此三人之中,惟全佑“最著者也”,后继有人。


全佑,字公甫,号保亭,正白旗人,满族老姓吴福氏,清道光十四年(1834)生于顺天府大兴县,卒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其人外表斯文,外柔内刚,为人慷慨,学拳笃实,事师最孝。先跟杨禄禅习得老架,又跟杨班侯学小架,兼得杨氏父子之长,拳技精纯。据全佑的孙女婿马岳梁所述:

有位时贝勒想给他儿子请一位有名望的武术老师,武汝清得知,遂举荐杨露禅到时府,教其子绍南学习太极拳。另有岳柱臣军门,他是武状元出身,闻杨之名,也到时府学太极拳。他二人是正式拜在杨露禅先生门下的,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来学太极拳,他们没有恒心,都没有正式拜门。凌山、万春、全佑三人因碍于级别,不能同贝子和将军称师兄弟,所以奉杨露禅之命,列入他次子班侯门下。


时绍南太极拳的功夫是上乘,杨露禅十分喜爱,不幸41岁生天花病故。露禅先生伤心之至,又因年老遂回永年家中休养。全佑先生也脱离旗营,设馆于北京水磨胡同惠宅的箭院。他融汇杨露禅之大架和班侯之小架于一体,自创太极拳功架,教授学生,名望大盛,人称全三爷。惠宅是满马佳氏族,满族是一代一个姓。远一代姓惠排行兄弟十一人。惠新吾是行五,官居督察御史,任九门提督,乃管辖北京之地方官。


因此商业、镖行等均在他管辖之范围,如会友镖局之大刀王五,名王子斌,就把他老师宋迈伦先生(人称宋老迈,南宫冀州人)举荐给惠五爷,教三皇炮捶门,也住在惠宅箭院。箭院很大,能跑马射箭,有大厅五间,中间三间,两旁各有一同耳肠。米先迈和全三爷各居一间,他们一处喝酒、谈心、论武,遂成莫逆。

另据全佑隔代传人刘晚苍所述:

春节来临,杨禄禅从北京回老家探亲。全佑依依不舍跟随骡车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杨老说,回去罢,不要送了。全佑则坚持再送一程。骡车到了卢沟桥,杨老对徒步扶车送行的全佑说:“回去好好练,站住中定往开里打。”据说,就是这“站住中定,往开里打”的指示,经全佑融会贯通于拳架和准之,才形成了他独到的风格。

全佑外柔内刚,为人慷慨,护弱扬善,曾于路遇兵痞欺压商贩,遂上前阻止,但兵负孔武有力,又见全佑斯文可欺,一言不和,拳脚交加,却如蜻蜓撼树,倒地不起。全遂告诫他,不可自负蛮横,欺凌百姓。

又据全佑后人吴英华等口传:

全佑家住北京城前门附近,某日下午在书房闲读,门人忽报有客求见。全佑乃出客,见来者已进大门,长衫挹地,仪表斯文,气宇轩昂,双目炯炯。全佑徐徐款接,那人步趋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此一瞬间,来客蓦然飞起“哐”的一声,倒撞开客厅的花格窗棂,跌到四合院的门楼处。站在一旁的门人目蹬口呆,莫名究竟。原来来客在施礼时,突然向全佑下腹袭来,全佑技高一筹,稍经转化,便将那人腾空发了出去。

一日,全佑路过北京东城泡子河附近,见有数十人围攻三人。那三人每人一支长枪鼎足而立,与围攻人相抗衡,然已受伤。全佑夺过一根杆子,横打竖扫,把围攻的群匪击散。三人立即叩谢救命之恩,自言是回族,姓丁。全佑未留名,便离去了。此后一天,有客来访,说是请全三爷看鸽子。养鸽子是全佑的爱好,便随此人到了东城一家,见笼内有住种鸽子多羽,全佑爱不释手。兴尽辞别出门时,门楼上忽然倒下一筐石灰,全佑两眼被迷,有多人戴着风镜用铁尺铁棍打来,全佑只用两臂抱头,听任毒打,遍体受伤,腿臂皆断,倒地不起,打人者一哄而散。等全佑家人闻讯赶来,人已不能动弹,而那家人早已不见踪影。据说,当时条律有规定,伤者不能抬回家中,否则官方即不负责,只好在街旁临时架一席篷,设床将全佑放上,遍请名医治疗,皆束手无策。时有一老翁,说:“我看他是个了不起的强汉,我这里有药丸三粒,一粒用水化开,敷在伤处,一粒给他吃下,另粒同一只鸽子煮熟,给他当饭吃下。”全佑服药后,一周内伤势渐愈,一则老者的跌打药方奇效,一则全佑本人内家功夫深湛,二者相合,故而伤势痊愈迅速,可惜家人也忘问老者姓名住址。


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惠五爷,得知打人者是全佑泡子河救人的前仇,他们是抬皇杠的,首领是尹太监。惠提督准备抓人,先请全佑到尹宅门前走了一趟,惠派兵跟随,尹太监得知全佑是惠宅教师,遂托人说情,愿赔礼道歉,因而在同兴楼饭庄设宴四十余桌,遍请有名望者和武术界人士,一时传闻颇盛。

全佑有一子,名爱绅,因满族老姓吴福氏,辛亥后顺应世风改随汉姓,“贯满族音译吴”,叫吴鉴泉。幼承庭训,随父练功,身得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