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吓人的“西方恐怖电影简史”(下:1960s-2010s)

1960s

我们见识过了吸血鬼,见识了人造怪物,还有外星侵略者与巨型蜘蛛。但从60年代开始,一种

全新的怪物出现了,这是最恐怖的怪物之一,是一种我们最熟悉、与我们的生活最紧密相关的怪物:

杀人的人。

1960年4月份上映的英国电影 Peeping Tom《偷窥狂》 ,讲述了一个因恐怖童年而性格扭曲的摄影师,暗地里是专杀女人的连环杀手,并且他喜欢用摄像机拍下受害者们死前惊恐的表情。

从《偷窥狂》开始诞生了一个新的恐怖子类型:Slasher Film (杀人狂电影)

虽然被抢了第一,但大神根本不屑一顾,反正他的电影不需要做第一也可以被人记住。两个月后,大神的杰作也上映了。

Psycho《惊魂记》 by Alfred Hitchcock(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60

变态杀手杀人是因为他/她喜欢,甚至享受。普通人无法理解变态杀手的心理,但是普通人,也是有可能会杀人的,而且还有可能变得杀人如麻。

看看战场上的情形便知道了。杀人狂电影的诞生与越战正好差不多同步。

除此之外,新闻通讯的愈发发达让世界变小,各地发生的连环杀人甚至吃人肉等恶性案件层出不穷,这些现实存在着的人性暗面是杀人狂电影经久不衰的基础。

不过随着越战让美国逐渐深陷泥潭,观众又开始希望在看电影的时候能忘记现实的恐怖,转移注意力到一些抽象的恐惧上。

比如恶魔。

60年代另一大杰作,是1968年Roman Polanski(罗曼·波兰斯基)的Rosemary's Baby 《魔鬼圣婴》。

这不是第一部有关撒旦的电影,但的确是对后面几十年的恶魔题材电影影响最深的一部。

波兰斯基的导演才华,我举一个小例子。

Visions of Light: The Art of Cinematography《光影的魅力》是一部关于电影摄影的纪录片,里面摄影师提到波兰老司机的时候,正好说的是《魔鬼圣婴》这部电影。

有一个镜头是要用第一视角来拍剧中角色在另一个房间里打电话。当摄影师找到完美的角度,架好灯光准备就绪后,老司机说:

再往左一点,再往左一点…

最后呈现的画面是这样的,脸被遮住,只能看到电话。

摄影师不理解为什么要破坏完美的角度,直到电影放映时。

当到了这一幕,影院里的八百多名观众全部都向右歪着脖子,充满好奇。

“这就是波兰斯基。” 摄影师说道。

除了杀人狂电影与恶魔题材电影的开端,六十年代还有一个开端便是1968年的Night of the Living Dead《活死人之夜》

11万美元成本斩获3000万美元票房,由George A. Romero(乔治·A·罗梅罗)执导。

从此恐怖片世界里多了一个新词:Zombie(丧尸)。

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在基督教背景的美国探究撒旦与尸体复活时,泛灵多神信仰的日本多以鬼魂与恶灵为题材。60年代比较经典的日本恐怖电影有

《鬼婆》 1964

影片时间背景是日本南北朝时期,内容其实是一个婆媳故事(笑),只不过多了一个被诅咒的面具。

日本的恐怖电影的确过目难忘,那种东方式的压抑与阴冷诡异实在太有特色,而且一脉相传。

看着《鬼婆》中去偷情的媳妇在雨夜的地里奔跑,影片散发出的含蓄克制与原始本性的彼此冲撞感,以及那一股氤氲之气,和90年代日本经典恐怖电影如出一辙。

社长看日本恐怖电影,总觉得90年代用胶片拍出来的那些要比后面用数码拍出来的诡异。如果大家有同感,那我推荐各位去感受这部黑白的《鬼婆》。

另外一部是1965年的《怪谈》。

由四个短篇鬼故事组成。这种日本恐怖电影常用的短篇形式由传统能剧继承而来,后续清水崇将《咒怨》的故事切成段的灵感也来源于此。

1970s-1980s

自60年代恐怖电影的类型大大拓宽,70年代与80年代便是

百花齐放正艳时

《魔鬼圣婴》的成功使恶魔神秘类题材的恐怖片在70年代继续发展。

1973年的Exorcist《驱魔人》被当时的很多人认为是史上最恐怖的电影。作为一部恶魔题材影片,“故事根据现实案件改编”这句话就显得格外恐怖了。

影片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据说电影发行之初,因太恐怖被英国很多地方禁止上映,于是热情的观众们会来一场“驱魔人之旅”,坐长途车到能放映这部电影的城市,去观看那些譬如“下腰爬行”等影史经典的恐怖镜头(就不放图了)。

1976年的The Omen《天魔》 也是类似题材,讲述主角发现自己领养的孩子是撒旦之子。1977年Audrey Rose《魔缘》同样是经常被拿来比较的一部,其男主角是年轻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不过《魔缘》的评价要差很多,它的特色在于讲述了“轮回”这一东方的概念。

除了轮回,鬼魂这一东方特色也开始出现在美国恐怖片中。1982年的Poltergeist《鬼驱人》,虽然仍然是美式的视觉恐怖,但片中作祟的是鬼魂而不再是恶魔。1988年的Child’s Play 《鬼娃回魂》也出现了灵魂附体的概念。

杀人狂电影这边,有1974年的神作The Texas Chainsaw Massacre《德州电锯杀人狂》。

同样改编于真实事件,原型是一个叫ED Gein(艾德·盖恩)的变态杀人狂。

《惊魂记》也同样受到此人事迹的影响,可想而知他的臭名昭著。不仅谋杀毁尸,还盗墓食人。

《德州电锯杀人狂》在后来又拍了很多新版本,但我认为没有一部超越1974年的最初版。

观影中,你仿佛可以闻到浓厚的血与骨的味道。

另外,从这部电影开始,后来出现了大量的“一群年轻人去一个偏僻的地方玩/找刺激然后被一个接一个地杀死”这一模式的青春恐怖片。

74年版杀人狂的人皮面具。人气面具这一装饰引导了杀人狂电影的潮流,之后非常多的恐怖片中人物,都有自己心爱的专属面具。

1975年的加拿大恐怖片Shivers 《毛骨悚然》,同样是一部重口味的变态杀人电影,它影响了一个新的子类叫做肢体恐怖片。切开的身体、断裂的手指等等,能让你在屏幕之外跟着攥揉手指,头皮发麻。

近年的肢体恐怖片有2013年的Contracted《神秘感染》,反映了人对疾病导致肢体病变的恐惧。

另外1975年还有Steven Spielberg(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Jaws 《大白鲨》, 开创了“自然界各种杀人的动物”这一恐怖流派。

从70年代开始还出现了Comedy Horror(喜剧恐怖电影),个人认为比较不错是1981年的An American Werewolf in London《美国狼人在伦敦》。

恐怖作家Stephen King(斯蒂芬·金)的小说也从70年代开始被搬上银幕,第一部是1976年的Carrie《魔女嘉莉》。

第二部便是为80年代完美开篇的The Shining《闪灵》。库布里克的片子感觉都需要一点点耐心来看进去,《闪灵》刚上映的时候票房和评论都不是很好,但后来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乔治·罗梅罗的僵尸世界也越来越受到追捧。1978年的Dawn of the Dead 《活死人黎明》再次大获成功,驻扎在购物商城里躲避丧尸的点子在今天看来都非常有意思。

当然,没有丧尸群攻陷不了的地方

1985年罗导又出一部 Day of the Dead《丧尸出笼》,完成了他的活死人三部曲。

科幻恐怖在这个年代登上高峰,分别有1979年Ridley Scott(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Alien《异形》和1987年的Predator《铁血战士》。两者在各自的一系列续集中对视前行,终于在2004年的Alien VS Predator《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中相遇。

80年代真的是一个出大IP的时期,引发续集狂潮的可不仅仅是《异形》和《铁血战士》这两部。

优秀的作品变成文化符号,在一个接一个的续集里流传。

1980的Friday the 13th《十三号星期五》后来居上压过了1978年开始的Halloween《月光光心慌慌》, 唯一能与之抗衡的是1984年的A Nightmare on Elm Street《猛鬼街》。同样的相爱相杀,一直到2003年的Freddy vs. Jason《弗莱迪大战杰森》 两位基友才终成眷属。

虽然《月光光心慌慌》被《十三号星期五》压过了风头,但导演John Carpenter (约翰·卡朋特)在1982年凭借新版The Thing《怪形》扳回了一城。

除此之外,低成本的Cult 经典系列Evil Dead 《鬼玩人》 也于1981年诞生并开始续集流。

意大利在七八十年代有一波恐怖片小高潮,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叫做Giallo,意思是黄色, 源于当时一系列廉价的悬疑小说通常印有黄色封皮。

Giallo往往是犯罪凶杀结合恐怖血腥再加上一点色情杂糅的风格,比较有名的有1977年的Suspiria 《阴风阵阵》。

显然右上角的芭蕾舞女会是倒霉的受害者

此外还有一件事对恐怖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7年,第一家家庭录像带出租店开张了。

从此以后,无法进入院线的那些恐怖片也有了能接触到大量观众的渠道与获得收入的可能。

录像带的出现为独立电影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世界各地的人能看到产生于截然不同的另一种文化的电影。

由此我们进入90年代。

1990s-2000s

本文作为西方恐怖电影的简史,为什么之前总会夹杂介绍一点日本恐怖片的原因在这里:90年代开始,日本恐怖片崛起。

作为东方文化中恐怖电影的高峰之地,日本恐怖电影的历史一点不比西方短。

早在1898年,日本就有了Bake Jizo 和Shinin no Sosei(大概是“尸体复活”的意思)这两部恐怖电影,不过影片应该是都已经失传,现在无法看到。

七八十年代日本恐怖电影多受西方影响,但从90年代开始逆袭。

有着录像带以及后来DVD的助攻,从1998年的《午夜凶铃》开始,日本恐怖电影开始风靡西方。

“鬼魂的复仇索命”这一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日式恐怖题材迅速流行,并掀起翻拍热潮,比如2002年的The Ring《午夜凶铃美版》和2004年的The Grudge《咒怨美版》,各有续集。

根据恐怖漫画家伊藤润二的漫画改编的《富江》的第一部电影于1998年底上映,其续集直接就不走院线了,以DVD发行,方便席卷国外市场。另外,三池崇史的杰作Audition《切肤之爱》也以电影节同DVD发行的途径在西方受到瞩目(“嘀哩嘀哩嘀哩嘀哩…”)。

可惜很快日本恐怖片就陷入了我们即将说到的续集陷阱,后期创新没跟上,这股日恐热潮在2010年前后便退散了。如今的日本恐怖电影又开始被西方影响,在2016年居然出现了《贞子大战伽椰子》这部完全西方思考模式的电影。

美国本土IP这边,《十三号星期五》和《猛鬼街》系列的一大串续集从80年代延续到了90年代,续集的评分都不高不过票房成绩都不错。有钱赚肯定要接着拍,然而总有看腻的时候。

到了90年代中期,这些大IP续集流终于暂停。在1996年,《猛鬼街》的创造者Wes Craven(韦斯·克雷文)拍了Scream《惊声尖叫》

又一个面具

讽刺了包括自己作品在内的这些大IP续作中的各种cliché。

《惊声尖叫》中的人物对现实世界的各大恐怖片以及他们的俗套路了如指掌,制片方以此逼迫自己去打破传统恐怖套路。

新鲜的套路当然获得了成功。然后,韦导再开始拍《惊声尖叫》的续集...

韦斯·克雷文基本是将一生献给了恐怖电影,他还有一部很棒的作品是The Hills Have Eyes《隔山有眼》,1977年的初版和2006年的重制版都由他所执导,个人认为06版的更好看,韦导是少见的炒冷饭能炒的好吃的导演。

2000年后,杀人狂电影除了大IP们又开始了变着花样的炒冷饭(比如之前提到的《弗莱迪大战杰森》),还有了一些新的系列比如2003年的House of 1000 Corpses《千尸屋》

用小丑妆代替面具也算是创新吧

和Turn《致命弯道》,再加上一个2005年的新版House of Wax《恐怖蜡像馆》。

此外,杀人狂电影还延伸出了新的子类Torture film, 这类会着重描写杀人者虐杀与折磨的细节,例子有Saw《电锯惊魂》(2004), Hostel《人皮客栈》(2005), Collector《夜魔》(2009)

也许只要人性的黑暗面没有消失,杀人狂电影就永远有市场。

但尽管90年代后有了更多发展,暴力与血腥的视觉恐怖,其实已经慢慢在过时。

从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恐怖电影的趋势是朝心理恐怖类型发展的,这个趋势一直到今天。

90年代后比较有名的心理恐惧电影有1991年的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沉默的羔羊》, 1999年的The Sixth Sense 《灵异第六感》和同一年的伪纪录片The Blair Witch Project《女巫布莱尔》,以6万美元成本搏得2亿4千万美元票房成为低成本独立电影的教科书。

2000年后有克苏鲁风格的The Mist 《迷雾》(2007),1408 《1408幻影凶间》 (2007), 还有让人过目难忘的Orphan 《孤儿怨》(2009)。

十二岁的女主演这个电影真的不会有心理阴影吗…估计跟俊雄会很有话聊。

优秀的心理恐惧电影仿佛更有艺术气息,而视觉恐怖类则好像更带有商业娱乐性,其实这么说当然是不公平的,但事实上,人们的确认为前者相对于后者更有高级感。

再看看别的。

丧尸此时已是恐怖界不可缺少的一环。1992 年Peter Jackson(彼得·杰克逊)居然拍了一部假血不要钱的Braindead 《群尸玩过界》(海报有点吓人就不放了)。完全看不出来这片子的导演居然和十年后的《指环王》能是同一个。

另外I Am Legend 《我是传奇》 (2007),Zombieland《僵尸之地》(2009) 也是不错的电影,丧尸的属性越来越细致,有快的有慢的,对声音敏感,会被嗅觉混淆等等。

乔治·罗梅罗趁着丧尸热也炒冷饭拍了新的“活死人三部曲”。

The Resident Evil 《生化危机》 在2002年上映,算是丧尸电影的大招牌,影片改编自同名游戏。同样改编自游戏的还有 Silent Hill《寂静岭》 (2006),票房都很成功。

科幻恐怖有Event Horizon 《黑洞表面》(1997),还有2008年开始的别具一格的“科洛弗”系列。

老前辈哥特恐怖有2003年的Underworld 《黑夜传说》和2004年的Van Helsing《范海辛》。 恶魔题材有05年的Constantine《地狱神探》和09年的Drag Me to Hell《堕入地狱》。

欧洲方面,英国在这个时段出了很多杰作,例如02年的28 Days Later《28天后》、04年的喜剧丧尸片Shaun of the Dead《僵尸肖恩》、05年的The Descent《黑暗侵袭》与09年同澳大利亚合拍的Triangle 《恐怖游轮》 。

此外比较出众的还有2001年的法国电影 Le Pacte des loups 《狼族盟约》、2007年的西班牙恐怖片REC《死亡录像》还有2008年的瑞典电影Let the Right One In《生人勿进》。

2010s

2010年以后,电视开始慢慢超越电影,很多好莱坞的人才都去做电视剧了。

恐怖类型的电视剧有The Walking Dead《行尸走肉》(2010年首播)和American Horror Story 《美国恐怖故事》(2011年首播)等。

此时的美国恐怖电影,没有了七八十年代的那种粗犷,变得更加精致起来,不过深度并没有丢失。

它们往往会基于社会问题的某一个点来进行表达,小而精。

比如表达贫富差距问题的 The Purge《人类清除计划》(2013),艾滋病恐惧症的It Follows《它在身后》(2014), 以及种族歧视的 Get Out 《逃出绝命镇》(2017)。

这个小点,或者也可以是一个前提。

“不能发出声音”

A Quiet Place《寂静之地》(2018)。2016年的Don’t Breathe《屏住呼吸》也基本是这个。

海报都差不多

“不能睡着”

Before I Wake 《梦醒之前》(2016)

“如果把所有怪物放在一起”

The Cabin in the Woods 《林间小屋》(2012)

之前介绍过的大部分经典作品,在近些年仍然都有重启或重制或衍生。

毕竟电影也是一门生意,有情怀和口碑在,总是保险一些。

但论创新,温子仁是21世纪当之无愧的恐怖大师,

自04年的《电锯惊魂》开始,经典作品有Dead Silence《死寂》(2007)、 Insidious《潜伏》还有The Conjuring《招魂》。

可以说是拿下了半壁江山。温子仁是马来西亚华裔,成长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的作品同时拥有东西方两种恐怖风格,相辅相成。

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有以假乱真的电影科技可以将所有的想象力在屏幕中展现出来,也有可能拿一部手机在小区里拍的作品就可以出现在全世界观众的眼前。

未来还会有哪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恐怖大作?街灯社将同大家一起期待与展望。

see you

参考资料:

Horror film Wikipedia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以及所述各部电影的海报同影片截图。

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