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绿色增产关键栽培技术,这些相关的知识,你掌握了吗?

摘 要: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每年消耗粮食总量位居世界首位,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在我国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农作物可以制作成酒、馒头、面包等食品,受到人们的高度欢迎与喜爱。种植户想要提升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应用绿色增产栽培技术,推动行业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1 选种及处理

选种以及种子处理是小麦种植前的基础性工作,其对提升种植产量和小麦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引起种植户的高度重视。首先,种植户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环境因素以及常见病虫害,因地制宜的选择品种,通常情况下选择抗逆性良好、抗病能力强、品质优、增产潜力高的品种;其次,在确定小麦品种后,由于种子在长期休眠下缺乏活力,为了激发其活力,种植户需要进行种子晾晒,不仅可以提升种子发芽率,还能够起到预防病虫害的作用,一般经过晾晒作业后,种子发芽率可以获得显著提升,进而提升种植产量;最后,在进行晾晒操作中,种植户要尽量在晴朗天气下进行,将种子摊铺到地面上,严禁置于阳光集中的地方,避免种子出现烫伤情况,在白天进行晾晒作业中,需要定期做好翻炒,经过8个小时晾晒后傍晚间收起种子,晾晒时间为三天左右,然后将有蛀虫、干瘪种子去除,拌种时要掌握药剂用量。

2 适期播种

播种时间与小麦种植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种植户在种子播种之前,需要合理选择播种时间,如果播种时间过早,容易导致小麦出现徙长情况,尤其在冬季前播种,播种时间过早会浪费土壤养分,形成“先旺后弱”的情况,不利于产量提升,如果小麦品种春性较强,会容易遭受冻害。同时,如果播种时间较晚,会导致外界温度较低而导致麦苗根系不发达、分布不均匀。因此,种植户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环境特征,合理选择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在每年的十月上旬进行播种,主要采用的播放方式包括机械播种和人工播种,在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大背景下,机械播种已经成为行业主要发展趋势,但是在一些地块条件复杂的地区,依然要通过人工播种,保证播种深度均衡,避免出现播种过深或者过浅的问题,对出苗的一致性带来负面影响。

3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提升小麦种植产量的重要举措,种植户需要提升思想认识,给予田间管理以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和改进。首先,在完成种子播种后,种植户要适当的对土壤进行镇压,促使土壤和麦种进行深度接触,防止出现死苗或者种子悬空等情况;其次,在完成镇压作业后,要结合土壤性质进行灌水处理,保证土壤踏实、透气性好,在播种一周后,要动态观察麦苗,避免出现缺苗断垅问题,保证幼苗均匀分布;最后,如果发现麦苗出现偏大情况,需要进行二次镇压,起到促进生长的作用。

4 除草与灌溉

灌溉与除草是保证麦苗健康发育的重要措施,种植户需要结合麦苗的生长情况,组织开展除草和灌溉工作,促进幼苗的健康生长。首先,灌溉是满足麦苗生长中所需水分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冬小麦种植前期,其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种植户要合理控制灌溉量,在满足其水分的同时,避免发生冻害,通常情况下,冬小麦在12月上旬完成;其次,除草,麦田杂草类型较多,其会与麦苗争夺养分,如果不及时进行除草,容易导致麦苗营养不足,进而降低其产量,当前较为常用的除草方式包括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其中化学除草应用较为普遍,种植户需要合理控制化学药剂用量,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小麦品质造成破坏和影响。

5 合理追肥

在小麦种植中,拔节期是其代谢最为旺盛的阶段,对水分和肥料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在这一阶段,种植户需要做好追肥工作,进而提升小麦种植的产量。首先,种植户在追肥过程中,要结合天气情况、土壤性质以及养分需求合理控制肥料用量,严禁施肥过量,不仅导致肥料资源浪费,还容易对附近环境造成污染;其次,在追肥中将有机肥和无机肥充分结合,尽量使用控释肥,在降低施肥次数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小麦的健康生长;最后,积极引入和应用测土配方施工技术,保证追肥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6 防治病虫害

在小麦种植中,病虫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需要引起种植户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在每年的3月上旬,可以使用己唑醇、阿维哒螨灵防治纹枯病;其次,在每年的四月到五月之间,可使用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铜可湿性粉剂防治吸浆虫、麦芽虫、白粉病以及锈病;最后,在小麦杨花时期,可以选用多铜可湿性粉剂或者多菌灵防治赤霉病。

7 结语

总而言之,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与社会稳定和粮食安全具有密切关系,种植户在开展生产活动中,需要结合地域特点,采取科学的栽培技术提升种植产量,避免种植对附近生态造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