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存在唯 一光电转化装置,不懂易近视、弱视、散光!

一、视网膜就是人体唯一光电转化装置


人能看到东西,是光照射到物体,反射到眼睛形成的图像。光进入眼睛,经屈光系统到达视网膜成像,再经视网膜转化为电信号,传送到视神经中枢处理,才看到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光电转化过程,视网膜就是人体唯一光电转化装置。

视网膜就是人体唯一光电转化装置


二、太阳光与人造光的差别


太阳光形成的视觉光环境,是人眼进化的外部环境,眼睛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千百万年来,眼睛形成了稳定的光电转化方式。

人造冷光源形成的视觉光环境,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太阳光的补充,但与太阳光的视觉光环境有很大差距,眼睛很多时候无法适应。也就是人造冷光源存在短短几十年,眼睛还未进化到能完全适应的功能。

太阳光是眼睛最佳光源


1、太阳光无频闪,人造光有频闪

太阳光波是一条直线,人造冷光源往往不是一条直线,我们称之为“频闪”,就是在单位时间里面不停地亮暗,一秒亮暗100次,就叫50HZ。这个频闪,往往不能被主观意识捕捉到,但是能被通过神经反射的瞳孔捕捉到,瞳孔无法合理调节忽大忽小进光量,疲劳由此产生。


忽大忽小的光线,被眼睛认定为非正常的光线,转化成的电信号也显示非正常,也就是非正常的光线转化成非正常电信号,这个电信号对大脑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很多居家光源会诱发癫痫和自闭症、抑郁症。学习环境如果存在这样的光线,效率会受到影响。长期在这样的光线下,近视、弱视、散光发生的概率就会显著增加。

频闪


2、人造光相比太阳光更容易产生眩光


太阳光是非常强大的光线,但经山川、河流、森林、土地反射后,就变成适宜眼睛看到的亮度反差不大的场景。


现代社会,为了延长白天的光线,制造了很多灯光,屋顶吊灯、壁灯、路灯、车灯、霓虹灯,往往容易形成高亮部分,我们称之为“眩光”。


眩光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很多妈妈托住婴儿后背抱孩子睡觉,孩子的眼睛就能直视屋顶的灯光,这种高强度的眩光会严重损害视网膜,容易导致视力问题。很多家庭孩子还没学会走路,眼睛就近视弱视散光了,严重的导致青光眼。

眩光的危害


3、人造光相比太阳光更容易产生有害蓝光影响生物钟


太阳光是由“红绿蓝”三原色调和成的,红加绿是黄,黄光中加入蓝光就变成白光,蓝光越多越白。这种颜色的变化我们用“色温”表示,色温越高蓝光越多。


早晨的色温一般是4000k左右,中午一般6000k以上。太阳光中蓝光非常多,但经大地、山川、森林反射到眼睛的蓝光是很少的。特殊场景如雪地,就要带墨镜,否则视网膜就会被蓝光灼伤。


眼睛是不能适应大面积白光的,居家墙壁、学习桌面就不能有大面积的白色,这种高反射率的白色会引起眼睛疲劳,也会让人烦躁,对眼睛及身心健康不利,对学习也很不利。

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昼夜行为的“开关”,这个开关就是眼睛视网膜上的第三种感光细胞——自主感光神经节细胞。“开关”为蓝光工作模式,也就是有白光(超过4000k)进入眼睛的时候,这个细胞就会告诉大脑,还在白天,不能睡觉;反之,就是晚上到来了,要进入睡眠状态,大脑就会分泌褪黑素,人就会想睡觉。


蓝光影响生物钟


早晨阳光透过窗帘进入眼睛,眼睛就会告诉大脑,白天到来了,褪黑素就会分解,人就会从睡眠中逐渐醒过来,进入工作状态。这种情况下,经过一定周期,人就会形成一个生物钟。


人体在进化中,这种生物钟构成了最主要的健康方式,《黄帝内经》就说要睡好子午觉,睡不好,健康就会出现问题。

夕阳西下黄昏,篝火燃起黄光,都是蓝光极少的暖光。


什么时候想睡、生物钟、睡眠质量,一般情况下,是由光线控制的,是经由眼睛发挥作用的。



三、总结:人造光污染是近视的罪魁祸首


人类进化历史就是一部饥荒史,因此营养不是眼睛近视的根本原因;现代几十年来近视率急速升高,因此遗传也不是根本原因。

太阳光形成的视觉光环境和人造冷光源形成的视觉光环境的差异,是近视、弱视、散光产生的根源,也是情绪和疾病产生的重大相关因素。

防控近视的最佳场所是户外阳光视觉光环境。


防控近视的最便捷方法就是治理光污染,优化室内视觉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