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事到《事实》之三——“群体免疫”争议在哪儿

面对蔓延全球的疫情,全球各国在协作之余也在自行寻找解决办法,什么“中国模式”、“韩国模式”、“意大利模式”……可以说各国有各国的招数,各有千秋。其中还属英国脑洞最大,当地时间3月13日公布英国应对疫情方案——“人类清除计划”……啊不是,是

“群体免疫(herb immunity)”计划。一时间引起众多关注。

什么是“群体免疫”?这里的“群体免疫”是指通过让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产生免疫力,这些有免疫力的人群可以阻断病毒传播。这也意味着英国政府在对待疫情上要采取无为而治,不像中国或意大利一样用“封城”的做法抑制病毒传播,而是以牺牲全民健康为代价,拖延疫情的蔓延,当然这意味着更多人的牺牲,对此,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也是直言不讳

>“60-70%的国民感染,更多的家庭将过早失去他们所爱的人”。


Herd immunity的实施逻辑:让更多人感染来获得群体免疫


或许是脑洞太大,“群体免疫”方案一公布就引发激烈争议。看好的赞赏这是“淡定的态度”,批评的指责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有人认为这策略无异于对病毒投降。世卫组织也出面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把无力回天当借口,自暴自弃。”虽然方案暂时被搁置,但却没有被放弃。一个月后的4月4日,英国政府高级顾问旧事重提,建议重新考虑“群体免疫”,而且据说在德国、法国、瑞典都有该政策的支持者。围绕“群体免疫”的博弈仍在进行,未来鹿死谁手还不好说。

这个方案从科学角度可不可行暂且不说,我们这里要搞明白的是,这个方案为什么激起如此广泛的争议,问题出在哪儿?

在《事实》这本书中,瑞典统计学家、公共卫生专家汉斯·罗斯林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对解释“群体免疫”引发的争议颇有启发。


《事实》[瑞典] 汉斯·罗斯林


作者认为,我们人类总会低估事情的复杂程度,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取代现实,造成对事实的疏忽,最后酿成灾难。作者把这种倾向于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单一的原因和单一的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称为单一视角本能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简单的想法或简单的原因呢?因为我们发现用一个简单的想法可以解释大量事物时,我们会很开心,认为世界变简单了。这样做也可以给我们的大脑节省大量的时间,不用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或真相就可以得出结论或形成自己的观点。可如果你想要了解事情真相的话,这么做不但是无用的,而且容易让人自动忽视不符合你想法的信息,掉进先入为主的陷阱。

甚至很多专家在这一点上做的也不比普通人好。就像谚语说的:你给你的孩子一把锤子,他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看作钉子。当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的时候,总会倾向于用自己所擅长的知识去解释事情,而忽略了事实具有复杂性,需要从多个维度、用多种视角看待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解决方案产生局限性。

这次疫情中英国卫生专家提出的“群体免疫”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且不说这个方案行不行得通,就算方案从医学角度出发是可行的。但从社会角度呢?这个方案不是故意让更多的人牺牲吗?更何况从全球抗疫的角度来说,少数几个国家的人群通过实行群体免疫获得抵抗力,自己日子是好过了,但对其他没实行群体免疫的国家来说,这些人群的流动造成了新的病毒传播,实际上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行为。这些公共卫生专家错就错在仅仅把疫情看做一个医学问题,把自己医学知识当成锤子,去敲疫情这根钉子。而忽视问题本身还包含了伦理、道德和公共安全等多个层面。

这时候就要重视不同意见发出的声音,因为我们在提出一种解决方案的时候往往会去寻找那些能够证明自己正确的案例,而忽略现实中存在着的反例。与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交流,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处。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不同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注意到自身经验的局限性,提醒自己在面对未知领域时保持谦逊。就像前面说的,手里拿着锤子就总想把所有东西看成钉子,当我们从某个专业角度出发,专注于分析某个问题时,可能会夸大问题和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这就是专业对我们视角的限制,真的只有锤子这一种解决方案吗?或许存在的解决方案不限于一把锤子,而是有一个工具箱。

总结一下,在认识事物过程中,我们往往偏爱寻找单一的原因和单一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单一视角本能。这种本能能够帮我们大脑节省大量时间,快速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单一视角在认识上不但容易让我们掉入先入为主的陷阱,而且容易让我们夸大某一专业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解决问题的不同层面。要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必须要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重视不同意见发出的声音,也要注意经验的局限性,学会兼收并蓄以及妥协。我们应当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