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透《中庸之道》-全译全注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事物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

见解: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性也)称之为性,事物顺着这个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性也)运行称之为道,修炼自己遵循这个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去做事称之为学习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见解:事物是顺着其规律(性也)反复运行的,是不可以片刻离开或者偏离其规律的。所以君子在看不到道的时候乃能够心存戒心和谨慎,在听不到道的时候也会保持恐惧之心。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见解:道在最隐蔽的时候是最清楚地,在最细微的时候是最明显的,因此道是有隐蔽和细微的特征的,其不同于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的事物本身,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见解:1:当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显露(发:表现)出来的时候称之为中,当显露出来(供给)满足了大众心理所期望渴望的(需求)时候称之为和,就是自己要在大众需求出现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供给应和相随来解决矛盾,如果影子应和光一样形影不离,这就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就是在大众心理建立一条道能够满足其心理需求,大众心理需求是大众的利之所在,就是要建立一条让大众能够实现利的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对于大众的需求来说,大众有规律的都反复走这条道来满足心理需求。中是天下的根本,就是没有大众心理需求出现时候,不要妄动,保持静,和是供给和大众心理需求要去相应相随,防止需求矛盾升级,导致爆发冲突,出现秩序混乱来暴力解决矛盾。 能够用供给来满足大众心理所期望渴望的需求就是达到了有道,修道了。

见解2:当自己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发:表现)出来的时候,感情就是处于不偏不倚,各方力量势均力敌不会出现某一个力量失控导致均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感情向着这个失控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感情处于中立,当大众心理盼望渴望而产生的形势需求使得自己提供供给正好射中了这个大众心理需求(形势),就是两者相合,即感情供给和相应需求(形势)是相合的,没有脱离形势,这就是和。一静一动,既为中和,静为中,动为和,当形势(大道)没有出现的时候,中是天下万物必须顺应的根本,保持静,不动;当形势(大道)出来的时候,和就是要天下万物必须去顺应大道,必须去跟它配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见解:做到中和和,天地的位置,不会错乱,就是用中和之道顺应自然规律就不会出现换位的无常的现象;万物的生育,也不会错乱,就是用中和之道去顺应规律就能达到生生不息不会出现无育这种无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