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真實版《楚門的世界》,年度最瘋狂的電影,真刺激

雨落敢說,這部電影是今年最有爭議性的電影。

理由實在是,太過於現實,真實到讓人難以相信。它首次亮相於柏林電影節,頓時之間引起巨大的浪花。

一方面,對於傑出的影評人而言,稱其為,這個世界最偉大的電影,不能錯過的傑作。為此,評審團為其頒發了“傑出的藝術成就獎”。

另一方面,由於影片中的“反道德的人類實驗”“令人不寒而慄的懲罰”。

受到了俄羅斯媒體,甚至官方的”指控,因為,在影片中的情節實在是違背道德。

對於此,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將可能面臨牢獄之災。

隨著爭議不斷,國內也有了影片。

相信你也可能瞭解過這部電影,這部年度最具爭議的作品。

《列夫·朗道·娜塔莎》

影片豆瓣的評分並不高,只有6.4。很多網友怒斥其為垃圾,表示無法接受。背後,不僅僅是各種直白的場景,更是各種無法理解的現狀。

雨落倒覺得,這部電影就像一場藝術。

就是說,儘管讓人無法理解,但是卻過於真實。可以說,這是一場“斯大林式的楚門秀”

影片背後的製片計劃,可以說堪稱傳奇。起初,只是計劃拍攝一部平淡的個人傳記片。主人公就是“列夫·朗道”。

一位前蘇聯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的物理學家”。

因為,他的一生用天才衡量都不足為過。

四歲閱讀書籍,12歲掌握微分,13歲學會積分。在外人的眼中,簡直就是一個數學天才。

但對於這樣一個天才而言,卻依舊難逃政治的宿命。

1938年,在“大清洗運動”中,被抓進了監獄,儘管一年之後出獄,但飽受摧殘。

196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68年去世。

他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

關於他,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則是很在意。為此,電影籌備,規模巨大。

完整地複製了斯大林時期的成長,以及列夫·朗道在莫斯科的神秘研究機構。

面積就有12000平米。

從建築,到街道,以及生活習慣都能夠看到當時的影子。

導演越拍越瘋狂,真正地建立起了規模之後,便推翻了之前的計劃,決定創造一場史無前例的實驗。

他不是要拍電影,他是要超越電影。

當整個系列拍成的時候,一口氣拍成了14部電影,而且最長的就有9個小時。

統稱為《DUA》系列,因為列夫·朗道名字的最後三個單詞就是DUA。

而《娜塔莎》就是整個系列的第一部電影。

其中的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形象點比喻就是《黑寡婦》在漫威中的地位。

不過,對於整部電影,也是硬生生的從8個小時,剪成了145分鐘。

流傳到國內,又刪減了8分鐘。

即便如此,但它依舊的精彩。

《娜塔莎》究竟講述了怎樣的一個故事,又為何會被飽受爭議?

女主娜塔莎,是一位餐廳的服務員,人到中年,有著很多人一樣的焦慮。

年齡上的焦慮,使得她整日也只能以酒消愁。

同時,餐廳還有另外一名年輕的服務員,歐嘉。年輕貌美的她,還時常戳痛娜塔莎內心的傷疤。

兩人經常下班後喝酒,互相調侃。

終於,在一次派對上,遇見了機構的高層的法國科研人員,盧克。

彼此間,透過眼睛,有了慾望。

不僅在聚會上,有著大量的身體接觸,在結束之後,還留宿了一晚。

一次意外,也讓娜塔莎格外憧憬美好的未來。

但當他第二天來臨時,卻異常平靜,簡單吃了飯菜,臨走前只和歐嘉道了別。

完全無視了在一旁的娜塔莎。

忍受不住內心打擊的她,卻反過頭來折磨歐嘉,對她瘋狂的灌酒。

還不斷的咒罵她。

影片對於整個故事的敘述,前90分鐘就這樣平平淡淡的過去了。儘管描繪了一箇中年女人的日常,卻時不時的折射的所處的社會。

而令人真正意外的是,後50分鐘。

可以說,這完全是一場泯滅人性的審問,故事的緣由是因為,娜塔莎和盧克在一起了。

深夜裡,她被國家安全局的人帶走了,而審問她的人,是一名特種部隊的軍官·阿齊波。他的目的,就是從娜塔莎的嘴裡套出盧克反革命分子的身份。

對於此,當然都很清楚。

娜塔莎對於盧克不過只待了一夜,而且兩人彼此語言不通。

更不可能真正的知曉實情。

但對於此,阿齊波當然不會相信,於是就開始了關於,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

一會給她點菸,溫柔的勸他好好配合。

另一會又恐嚇她,讓他赤裸全身,扇耳光,甚至將瓶子侮辱她。

最終,娜塔莎不堪重負,在昏黃的燈光前,一筆一劃的開始了抹黑盧克的“莫須有”。對於這一切,最讓人難以置信的都透過影片,真實的發生了。

對於此,不得不佩服女主娜塔莎。

因為對於整部電影,對於每一個情節,作為演員都是有選擇停下的權力,但對於她而言,還是依舊堅持完成了這場表演。

這樣的一種態度,真的讓人很尊敬。

如果,用垃圾這樣的詞語來形容,這部電影真的可以說是“汙衊”。相比之下,它更像是一種藝術。

那這部電影的爭議,又在哪裡?

是影片中袒露的相愛,讓人毛骨悚然的虐待。都是真實的展現在觀眾面前。

其實,雨落覺得,正因此才讓整部電影顯得真實。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整個故事展現的是前蘇聯的歷史,這是一段60年代蘇聯的瑣碎日常。

時代的背景,早已決定了悲劇的基調。

《娜塔莎》展現的就是這樣一個慌亂的時代,從建築風格,到食物食物,再到流通貨幣。都細緻入微的充滿了時代感。

透過影片,能夠清晰的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狀態。

一方面是表面上的平淡快樂,高談闊論。享受著自己喝酒聊天的閒情雅趣。

另一方面,則是難以掩蓋的壓抑情緒。尤其是,影片中穿插的一段神秘機構的實驗,具體是幹什麼的,我們不清楚。

只能淺白的瞭解到,是改造更高效的戰爭機器。

對於這項實驗,具體如何操作,沒有交代。

真正讓我感到恐怖的是,人們早已對這一切,談笑風聲早就習以為常。

而這正是電影表達的“普通眼裡的變態,在這裡成為了常態”。

這是一種對於現實的扭曲。

而對於機構審問娜塔莎的場景,更是早就理所當然。正是這樣一個扭曲的社會,才有了這樣一群扭曲的人性。

對於他們而言,又何嘗不是這個時代的炮灰。

可以說,《娜塔莎》不僅僅是去大篇幅的描繪一個愛情故事,去表達一個普通人的生活。

更大程度上,是展現這樣一個人間失格的社會現狀。

一個對於美好,的摧毀和捏碎。

影片最後的50分鐘,可以說是一場對於現實的撕裂,對於強權猙獰的展現。

這也讓人真實到,頭破發麻。

雨落覺得,《娜塔莎》真的如同導演說的,它已經不再是一部電影,而是超越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