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黃亞萍:利己主義者會幸福嗎?



何謂利己主義者?

顧名思義,利己主義者,指的就是那些無論做什麼事情,目的都是讓自己獲得好處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常常不折手段。

從短期來看,他們行事果決,能夠快速達到自己的目標。可如果從長遠來看,事情就會不太一樣。畢竟,人都不是傻的,被坑一次之後,不會上趕著再去被欺負第二次。

因此,當利己主義者的真面目被周圍人看清,他們行事也會遇到更多的阻礙,未來的發展也會面臨窘境。

而在路遙的經典之作《人生》中的黃亞萍,就是個典型的利己主義者。從出生到成年,她都是要什麼有什麼。

家境殷實的她,從來沒吃過生活的苦。需要穩定的男友時,張克南就陪在她身邊,想要追求愛情時,高加林也是隨她驅使。

黃亞萍樂在其中,殊不知,命運所有的饋贈從一開始就標好了價碼。當她擁有的,一樣樣被命運收回,她又該何去何從呢?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走進黃亞萍的生活,一起看利己主義者是否真的能夠收穫幸福。


01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傷害別人

黃亞萍和張克南走到一起,源於張克南的執著追求。

兩人是高中同學,畢業後,黃亞萍在廣播站當播音員。張克南則是在副食公司當保管員。兩人工作地點隔得不遠。張克南也經常在空閒的時候,給黃亞萍送吃送喝獻殷勤。

一開始,黃亞萍不喜歡張克南纏著自己。可她本人性子傲,沒幾個朋友,常常會覺得孤單。因此,她也沒在明面上拒絕張克南的示好。

等到相處久了,黃亞萍也覺得張克南心地善良,做事靠譜,對自己也特別關心。甚至,在黃亞萍生病了怕父母擔心的時候,張克南也會主動去照顧黃亞萍,還會換著花樣做菜給黃亞萍吃。

出於感動,也出於沒有更好的選擇,黃亞萍半推半就地和張克南走到了一起。

幾年相處下來,兩人的戀情也很穩定。雙方父母也很支持他們的交往。甚至,黃亞萍的父親在確定要轉業回到老家江蘇時,也在幫張克南聯繫工作單位,要把張克南一起帶走。

就像路遙在小說裡寫的:“生活本來一切都是在平靜、正常和滿意中進行的。”


可殊不知高加林的出現,攪亂了這一切。彼時的高加林因為走後門,成了縣裡的通訊幹事。他文筆好,寫的報道深入人心。就連一向高傲的黃亞萍也不自覺淪陷了。

為了和高加林走到一起,黃亞萍寫信給男友張克南,提出分手。

她先是坦誠自己和高加林相愛的事實,再表示現在分手是為了快刀斬亂麻,讓自己和張克南都能趕緊整理情緒,走出情感的困境。

並且,她還指出之前自己和張克南交往,不是因為愛情,只是因為感動。

而在信的最後,黃亞萍還不忘誇讚張克南是個好人,甚至請張克南為她祝福。

這信字字懇切,像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在正視了自己的愛情後,和錯誤的人決裂。


但細想你會發現,這信看似真切,可字字句句都透著自私的痕跡。

黃亞萍是在沒和張克南分手時,就完全不顧張克南的感情,和高加林走到了一起;


黃亞萍接受了張克南多年的照顧,臨到最後卻只是一句淡淡的“我不愛你”就否定了別人的付出和感情;


黃亞萍把張克南打上“好人”的標籤,給人一種如果不為她祝福,張克南就妄為好人的感覺。

足以見得,黃亞萍是個十足的“利己主義者”的同時,還十分善於利用示弱的方式,對他人進行情感綁架,讓人無法對她進行指責。

這也難怪張克南在看完信後,只能自己在家痛苦,卻無法對黃亞萍有半句指責。

而除去對張克南的傷害之外,黃亞萍一心要和高加林在一起,還傷害了當時正在和高加林談戀愛的農村姑娘巧珍。

她在高加林搖擺不定的時候,對高加林說,如果高加林選擇和巧珍,這個不識字的農村女人在一起的話,就是自我毀滅。

她說:

“你一個有文化的高中生,又有滿身的才能,怎麼能和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女人結婚?我真不理解你當時是怎麼想的。”

雖然,黃亞萍的這句話只是推波助瀾,幫助高加林決定分手的一劑催化劑,但為了自己的情感,肆無忌憚否定另一個女性,這也著實顯示了黃亞萍作為利己主義者的醜陋嘴臉。



02

她最愛的,一直只是自己

表面看來,為了和高加林在一起,黃亞萍真的付出了很多。她頂下父母和前男友家的壓力,還拼命謀劃,要給高加林一片錦繡的前程。

她告訴高加林,自己全家很快會跟隨轉業的父親一起,回到大城市江蘇,並且以前途為籌碼,要求高加林和自己走到一起。

她如願以償了。但殊不知,在她寫給張克南的分手信寄出後不久,她的夢就碎了。


原來,雖然張克南決定隱忍,獨自消化悲傷。但張克南的母親卻咽不下這口氣。她拿到了高加林“走後門”當上通訊幹事的證據,向縣委告發了高加林。

縣委查實後,決定撤銷高加林的工作和城市戶口,並且把他遣返回農村。得知消息後的黃亞萍拼命找關係,但卻無濟於事。

她不得不認清現實,如果她要和高加林在一起,那她就要接受高加林不再是風光無限的記者,而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可黃亞萍怎麼能接受呢?

她非常痛苦,而她痛苦的焦點在於:

“她真誠地愛高加林,但她也真誠地不情願高加林是個農民!她正是為了這個矛盾而痛苦。”

黃亞萍找到高加林傾訴,高加林卻直接向她提出了分手。黃亞萍慌了,她使勁表白自己可以和高加林在一起。但高加林卻一針見血地指出,黃亞萍不會甘心當農民。而經過這次變故,高加林也明白,黃亞萍不是自己想要的那個人。

黃亞萍失落地離開了。她心有不甘,但這是她想要的結局。

雖然她做的所有決定都是在挽回,但從聽到高加林被趕回農村的事情之後,她的內心就在逐漸疏遠高加林了。

就像黃亞萍的父親告訴她的,“感情歸感情,現實歸現實。”

黃亞萍是可以和愛人比翼雙飛的,卻不是可以陪對方度過低谷的人。她享受得了光鮮幸福的生活,卻接受不了漫長歲月的蹉跎。

她愛高加林,卻更愛自己。

所以對黃亞萍來說,失去高加林,也是一種必然。



03

種下“利己”的因,也會自食“失去”的果

小說裡有個情節讓人印象深刻,黃亞萍向父親訴苦。她的父親卻說:“痛苦是你自己造成的。”

深以為然。

利己主義者是不斷在為自己的人生做減法。

但不同於之前我們提倡的“斷舍離”,是刪去生活中繁雜的、會擾亂我們思維的東西。利己主義者做減法則是不斷權衡手頭擁有的東西、不斷丟掉的過程。而丟掉的東西,很可能是她在若干年後回頭看時最重要的。


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故事:

蘇格拉底曾經帶著幾個弟子去到一塊麥地,要求弟子們去麥地裡摘一個最大的麥穗,一路上只許進,不許退。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有的弟子剛走進去,看到大的麥穗就直接摘下了,因為他怕錯過,可殊不知,前方路上還有更大的麥穗。

而有的弟子則遲遲下不了決心,只能在快要走到盡頭時,匆忙摘了一個麥穗。

還有的弟子在分析了麥田的長勢和分佈規律之後,去到麥穗長得最好的區域,找到了長勢最好的麥穗。


而回歸到我們身上,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走過麥田的過程呢?一路上只能前進,無法後退。我們都希望摘到最大的那顆,可誰又真的知道哪顆麥穗是最好的呢?

就像黃亞萍,她起初選擇張克南,因為她覺得張克南性格不錯,值得共度一生。可之後,她發現了更好看的“麥穗”——高加林。

黃亞萍抱著“愛自己,就要給自己最好的”的想法,扔掉了張克南,選擇了高加林。她以為自己抓到了最好的,但遺憾的是,這顆麥穗有自己的想法,黃亞萍也有。

他們終究不是同道中人,走不到一起。


黃亞萍繼續踏上自己的路。她還在往前走,但我想,如果她依舊堅持“利己”,想要事事都讓自己如意的話,那她必然很容易被“反噬”,最後一無所有。

畢竟,她不是世界的中心。

沒人會一直遷就、疼寵她。她因為想要得到什麼,而丟掉的東西,也終將會成為阻礙她走向幸福的障礙。

和我一起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