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里的六月,我的"趣莲“往事

小时候,六月有两个节日,“端午”和“忙罢”。

儿时的端午节是不放假的,那个时节三秦大地金黄一片,大人孩子都忙着抢收麦子,端午前夕母亲会带我去山上的舅舅家给外婆家送油糕粽子绿豆糕,贤惠的外婆给我们做了漂亮的香包,夏天的风吹过舅舅家门口的小山头,端午的味道香香甜甜。

然而,“忙罢”才是我这个乡村少年内心最不可割舍的带有时光印记的节日。

那时六月要放“忙假”。每年六七月份北方的麦子成熟了,九十年代那会很多地方还没有机械化收割“麦客”也没流行起来,为了保证粮食颗粒归仓,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都要集体放“忙假”回家收割麦子,大约放一周左右,还会布置作业-捡麦子。放假对孩子们来说自然是无比开心的。

收麦子的程序是是复杂的,提前磨好镰刀,规划好先收哪片地后收哪片地,我的任务总是在家烧水做饭,送茶送饭,母亲说我是左撇子用不了镰刀,至今我一直没明白左撇子的父亲是如何收麦的,割麦打捆装上架子车,麦子装的高了用绳子捆一圈,最后再让我爬上去压住,以免麦捆滑落,趴在又高又软的麦垛上面,车子像摇摇车一样晃晃荡荡的,刺激又好玩。

地里的麦子被收割完后,母亲会安排我和哥哥去地里捡麦子,把那些遗留的麦穗捡回家,镰刀割过的麦地麦茬还很高,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往往都要被扎,脚面脚背扎的起皮有点生疼,我和哥哥往往象征性的捡一下就跑回家了,母亲也不会责备。

把麦子割回家仅仅是整个收麦季活动的第一环,把麦子拉到提前打好的麦场里晾晒,晾干之后,在用碌碡碾,碾到麦粒脱落然后用大铁叉把麦枧全部挑起在旁边垛起一个金黄柔软圆滚滚的可爱麦垛,那可是孩子们玩耍的天堂,古朴的跳跳床。

然后大人们就把脱粒的麦子和麦皮全部收集在一起堆成一个小谷堆,等到起风的时候开始“扬场”,风吹走麦皮留下金黄的麦粒,麦皮在风中像黄色的小花打转飘洒然后轻盈落地,孩子们看见麦粒堆起来了,一脚就跳进去,把身体和四肢全部埋进去只露出一颗脑袋,嘴巴张着大笑开心的像个傻子,大人们看见麦粒饱满收成不错汗水和喜悦全部在脸上的褶皱里漾开一朵花儿来。

麦收时节最怕下雨,那全部露天敞放的麦子麦粒可是一家人全年的口粮经不得半点闪失,一旦听见打雷落雨点,全村人集体快跑赶紧急速拿大棚布把麦子收拢盖得严严实实,真的是如打仗一般,一旦淋了雨,那就会潮湿发霉,饭都吃不上的。

麦收完毕后,紧挨着各村就陆续开始过“忙罢“了。每个村忙罢的日子都不一样这样便于大家走亲访友,“忙罢会”是对辛苦劳作的犒赏,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庆祝美好生活,总结劳动成果,计划秋种适宜,品美食,唠家常,所谓劳逸结合,就是让辛苦的人们在节日里感受到知足和快乐。

“忙罢”一般都吃些什么呢?按照老家的传统,忙罢前嫁出去的女儿要烙15个油塔馍送给娘家亲人,舅舅给侄子侄女要送“屈原馍”(也叫趣莲馍),也就是各种样式的花馍。旧时候,乡里穷,天天玉米糁子、玉米面馍,平时吃个油塔馍只是奢想。屈原馍也叫子福馍,意思是希望外孙,外甥享福,健康幸福,无灾无难。

油塔馍

屈原馍(趣莲馍)

而今,随着大批年轻一代进城工作生活,这一古老的习俗逐渐被淡化,但是在乡间,大多数人还保留着过“忙罢”的传统,只不过日子好了,“屈原馍”是送不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级“洋货”。

等到真正“忙罢”那天,村口各种卖油糕油饼猪头肉牙签肉等的小摊贩没到天明就摆开一排了,大家去采买后就在家里准备各色好吃的招待亲戚,再用新麦子换几个大西瓜抱回家放到新打的渗凉的井水里冰着,早饭做传统的农家碱水臊子面,下午吃白面馍馍凉菜热菜做上七八个,幸福不外乎就是这么回事了嘛!

在外漂泊的年份里很久不曾过“忙罢”,孩子出生以后,每年六月忙罢前,母亲还是会问我,忙罢给孩子买点什么好呢,那根植于母亲记忆里的节日,早比而今的端午更令她欣喜。因为“忙罢”才是真正属于劳作人的节日,它有汗水的浸润,拼搏的力量,收获的喜悦,是活生生的带着生活气息的节日,让人不忘辛勤耕耘去换取美好生活。

今年忙罢前母亲又问我“忙罢”给孩子还送“趣莲”吗?我说来呀,别忘了带上“趣莲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