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我还是没有躲过套路!

今天带小一去妇幼保健院做入园体检,填表格的时候小护士问了一句:“你家宝宝测过钙吗?”,回答没有,小一自出生以来,身高体重等体格体征一直很正常,每天保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饮食方面也均衡健康,并无半点缺钙的症状。得到这个回答后,小护士头也没抬,竟火速开了单子:“再加测一下钙!”,我觉得奇怪,赶紧询问:“这有必要吗”?小护士没有再搭理我。后面还有家长排队,来不及与她理论,只好作罢。到了科室才知道,这所谓的“钙测试”竟然就是骨密度检查!看着护士拿着探头在孩子的胫骨上测来测去,心里又好气又好笑。

儿童常规体检中,骨密度测试与微量元素检测这两项检查很早就被多次报道叫停,没想到时至今日还是被我遇上了,觉得有必要写点啥。

什么是骨密度?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克/每立方厘米表示,是一个绝对值,主要用于了解骨骼强度、判断骨折风险以及检测相关疾病治疗等。如果不是体重过轻、营养不良、长期服用某些激素类药物、抗惊厥药物等,或者患有某些特定疾病(如:神经性厌食、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症等),一般不需要检测骨密度。通常建议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接受骨密度检查,防止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骨密度检测,不应该成为孩子常规检查项目

很多带孩子去做骨密度检查的家长都会得到这样的结果:骨密度底下,缺钙!赶紧补钙!

究竟,骨密度低是不是真的跟缺钙有关呢?

这里需要认识清楚:

成年人与孩子骨密度低下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成年人骨密度低下,代表缺钙,没错!如上所说,多发于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需要自行补钙;而儿童的骨密度低下,只能说明孩子生长得比较快!特别是婴幼儿处于生长旺盛期,骨密度自然会偏低。因为孩子在快速生长过程中会不停有钙质沉着,也就是说,骨头在生长过程中必然会有间隙,钙质才能被吸收进骨骼里,这是非常好的现象!跟缺钙完全没有关系!所以,用查骨密度来判断儿童是否缺钙是非常荒唐的行为!儿童骨密度的检测结果,并不能作为临床诊断的标准,更不能作为治疗用药的依据。

补钙要慎重,别再给孩子盲目补钙了!

平常我们说的缺钙实际上就是缺乏维生素D。保证孩子日常均衡饮食,每天补充400个国际单位维生素D与充足的奶量以及户外活动时间就基本不用担心孩子缺钙。

可是几乎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里都有一两个家长“患有”“缺钙焦虑症”,总觉得自家孩子缺钙。其实,宝宝的很多症状都与缺钙无关,例如出牙晚、枕秃、夜里多汗等,家长们不可盲目将此都归因于缺钙而去补钙,如果孩子体内钙含量过度造成堆积,反而会引发很多负面影响,比如:补钙过多容易导致前卤门过早闭合、形成小头畸形,会制约宝宝大脑的空间发育;骨骼容易早钙化,骨骼线提前闭合,影响长骨发育,甚至抑制长高;肠道中钙过量的话,会抑制铁、锌等二价离子的吸收,造成继发性缺锌和缺铁,从而导致厌食、贫血、疲乏、生长发育缓慢、免疫力下降等。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缺钙

既然骨密度检测意义不大,那么我们如何初步判断孩子是否缺钙?如果以下症状明显,应引起重视:

3~6个月的宝宝:用手指轻压其枕骨或顶骨,犹如乒乓球有弹性感(颅骨软化);

8~9个月的宝宝:头颅呈方形(方颅),前囟门也偏大,至18个月前囟门尚不能闭合;

1岁左右的宝宝:肋串珠(胸部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四肢和背部肌肉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摔跤;

1-2岁的宝宝:走路时可能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即“O”型腿或“X”型腿;

3岁以上的孩子:孩子在3岁以后可能没有上述表现,仅有腿部疼痛的表现或仅留下骨骼改变的后遗症。

其实,只要饮食均衡,保证奶制品的摄入量与户外时间活动量,正常孩子是不会缺钙的(病理性除外)!希望这篇文章能让“焦虑的父母们”安心。

祝愿每个小宝贝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