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卑微的中国文盲,让美国人尊敬不已,失踪后在全世界找了百年


201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发布了一则不平常的寻人启事,启事的标题是寻找"百年前的一个中国劳工",声称任何一位能提供具体线索的人,不但可以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还能帮助他取得美国绿卡。

这则非常的寻人启事发出之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一时间美国多家主流媒体都加入到寻人行列中去,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也参与其中,委托他的中国友人帮助寻找。

不久之后,国内的电视台得知了这个消息,也做了专题报道,一时间街谈巷议都是这则寻人启事。

哥伦比亚大学寻找的这位中国劳工是个什么人,他的身份有何特殊之处,值得美国这所全球顶尖大学费劲周折去寻找?

他生前真的是一名普通的中国劳工,还是个目不识丁的文盲。

他叫丁龙,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他出生在咸丰七年即1857年。在那个国家多难,民族多灾,民不聊生的年代,东南沿海地区有很多人,为了摆脱困境,养家糊口,听信人贩子的花言巧语,漂洋过海到异国它乡去"镀金"。

在体面的欧美人眼里,这些劳工卑微、下贱、不堪,没有做人的资格,被他们称为"猪仔",丁龙就是千千万万"猪仔"中的一员。

这样一个不堪入目、卑微得到尘土里的华工,怎么跟高贵无比的一流学府哥伦比亚大学成扯上关系了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循着丁龙的足迹,翻开那一段尘封的往事。

丁龙当年漂洋过海到达美国之后,经过中介,到了一个美国人家里当佣人。

这个美国人名字叫——卡朋蒂埃,很多中国人不知道这个名字,甚至现在的美国人知道他的也不多,但是在当时的美国,卡朋蒂埃这个名字可是如雷贯耳,就像今天的比尔盖茨、扎克伯格那样是个传奇人物。

卡朋蒂埃勤奋聪明,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高材生,获得过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加入了十九世纪的淘金大潮中,取得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以及超常的组织能力,积累了数以亿计的财富,并且在美国的处女地亲手建造了一座叫做"奥克兰"的全新的城市。

不久之后他又牵头开始修建一条贯穿全美的铁路,需要大批的苦力,吃苦耐劳又廉价的华工,就成为他们的首选。

丁龙就是在此刻,走进了卡朋蒂埃的视线,到他家里当了一名仆人。


当时,华工在美国人的眼里非常脏笨和粗鲁,也是缺乏教养的代名词,一般美国人躲避还来不及,根本不会让他们做自己的仆人。

卡朋蒂埃同样对中国人抱有成见,接受中国人当仆人的事实纯属无奈。

原来在八年前,卡朋蒂埃的妻子和孩子被人绑架索要大额赎金,卡朋蒂埃嫉恶如仇不向绑匪妥协,他立刻报警,他的同学就是当地的警察局长,让他也增加了跟绑匪斗争的底气,警方制定了一个完全的解救人质计划,但在营救人质的时候,出了意外,妻子和孩子被警察击中身亡。

失去亲人的打击,让卡朋蒂埃精神几近崩溃,虽经治疗有所好转,但性格变得孤僻暴躁,对仆人非打即骂,百般虐待。其中一个仆人还被打致残,把他告上法庭,轰动全美。

八年里,他找了无数仆人,但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尤其是当他因为虐待仆人吃了官司之后,更没有人愿意跳进他这个火坑。

但是华工不知道这些,卡朋蒂埃就从华工中找到了丁龙。

其实卡朋蒂埃是个善良的人,每次发脾气之后,都会为自己的行为懊悔,会向仆人道歉。

可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每隔一两天就会故态复萌,对仆人非打即骂,百般羞辱。而且不久后,卡朋蒂埃还学会了几句中文,用中国话斥责丁龙。

丁龙是个非常能隐忍的人,不会跟主人计较,何况主人给的薪水高,就一直忍着主人的语言和肢体暴力。

如果就这样下去,故事就会很平淡,丁龙也就不会出名。后来发生的事,让丁龙忍无可忍,终于离开。

忽然有一天,卡朋蒂埃家里被盗,竟然说是丁龙偷了他的东西,还到警察局报案。

警察没有证据证明丁龙是小偷,也就没有对他采取什么措施。主人也连连道歉,说要他继续留在这里,但丁龙拒绝了。

身体上的伤害,丁龙都可以忍,人格的蔑视让丁龙忍无可忍,如果他继续待下去,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小偷。

就这样,丁龙不辞而别,离开了卡朋蒂埃的家,发誓再也不会回来。

如果就这样结束,故事依旧平淡的像一碗凉水。

不久之后卡朋蒂埃家里忽然发生大火,当地的报纸都刊登了消息,丁龙不认得英文,但新闻图片上的环境和人物却似曾相识,他马上就得知,卡朋蒂埃家里遭了火灾。

就在卡朋蒂埃面对断壁残垣,狼藉一片一筹莫展的时候,丁龙却出现在他面前,正在帮忙收拾整理,他不相信眼前的一切,揉揉眼睛之后,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卡朋蒂埃很不解,他不知道这个让自己长期无礼对待,不堪忍受而出走的中国人,为什么会此时出现并帮助他。

丁龙只是淡淡一笑说:这有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

我们中国有个孔夫子,跟美国的华盛顿一样伟大,他老人家教育我们,要以德报怨,要包容,要救人危难。

卡朋蒂埃非常吃惊:你是读书人吗?

丁龙摇了摇头说:我不认字,从我爷爷那一辈,就没有人上过学,我是地道的文盲,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连男女厕所都不认得。但是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母亲就教我们背诵孔夫子教习的《三字经》,教我们如何做人,父亲也是张口孔夫子、闭口孔圣人如何用《论语》教导弟子,所以我就牢记在心了。

卡朋蒂埃被深深震撼了,原来中国是个如此文明的国度,有个伟大的孔夫子,能教育出如此知理的人民。从此后,卡朋蒂埃对中国的看法改变了,对丁龙的态度也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他的心理疾病也好了。

丁龙一生省吃俭用,薪水都积攒下来,因为家里父母已经去世,他又是单身汉。

多年之后,年迈体弱的丁龙向主人告辞,卡朋蒂埃心里一万个舍不得,但还是点了点头。

临别的时候,卡朋蒂埃说,为了感谢丁龙的陪伴,可以满足他任何一个愿望。

丁龙思忖良久,突然提出一个要求:

"卡朋蒂埃先生,能不能在你们美国的名牌大学设立一个学中国文化的学科,让美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纠正对中国的偏见,让中美两国人民消除隔阂和误解,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工资都拿出来。"

一个卑微普通的仆人,却有如此远大的理想,如此高尚的情操,如此美好的愿景,卡朋蒂埃被彻底震撼了,他的眼眶湿润了。

卡朋蒂埃知道,丁龙的愿望固然美好,丁龙一辈子的积蓄也达到了1.2万美元,在那个年代的确是一笔巨款,但老实说但这不是钱能搞定的事,需要能力,还需要资源和影响,这正是自己具备的,自己可以帮忙,能够成全这个善良的中国人。

他斩钉截铁地对丁龙说:老丁大哥,放心吧。这件事交给我了,您就等着瞧好吧。卡朋蒂埃为此断断续续投入了近50万美元,搞到最后自己也濒临破产。

这是一封卡朋蒂埃在1901年6月8日写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书信:

“50多年来,我是从喝威士忌和抽烟草的账单里一点一点地省出钱来。这笔钱随此信奉上。我以诚悦之心情将此献予您去筹建一个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汉学讲座教授’为之命名。这笔捐赠是无条件的,唯一的条件是不必提及我的名字。但是我还想保留今后再追加赠款的权利……”

二十天后的1901年6月28日,校长也收到了来自于丁龙的信,不知道是谁人代写:

“谨此奉上12000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落款是“一个中国人”。

两年后,哥伦比亚大学一个新的学科诞生了,起初它的名字叫设"丁龙汉学讲座",这也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哥大东亚系的前身。

大清政府在大洋彼岸得知这个消息,自然喜出望外,动员全国士大夫向美国这所大学发起捐赠藏书活动,胡适、梁实秋、徐志摩、陶行知、闻一多、吴文藻等一大批中国学者也先后到那里去参观访问,哥大汉学研究自此引领国际风潮,至今未衰。

时至今日,它还是美国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但本文的主人公丁龙的下落不知所踪,没有人知道他流落何方,是已经叶落归根,还是把年迈的尸骨留在了异国他乡。

丁龙在美国所推广的孔夫子的理念,代表的是最具有影响力且悠久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心目中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楼上方有一尊石刻雕像,就是孔子的形象。

在孔子雕像的旁边还有两位大神,分别是摩西和梭伦,他们三位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孔子代表教育,摩西则代表宗教,而梭伦代表法律。这座联邦最高法院建筑建于1935年,没有丁龙的矢志推广,孔夫子的形象或许不会这样熠熠生辉。

丁龙一个小人物搞出了这样大的文化工程,并非偶然。因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无论是什么职业,都会无时无刻在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正是来自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仁政爱民思想,在西方国家,至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和价值,剑桥大学早已把孔子著作《论语》的部分章节作为中国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对儒家思想尊崇的最好解释,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说:

“孔子高贵的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学说世代相传,提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

“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句话则是来自于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评价。

好的思想主张,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国人对这种文化经典的传承显得并不太自信,另一方面,把少年们的精力从手机平板上挪开又很难做到。

其实家长不需要报太多的国学习教班,只要能让孩子们在学习和玩乐的间隙,能给《论语》等国学经典留一些时间,每天接触得到,学上一点,念上几句,耳濡目染之下,孩子未来的道德操守,则一定可期。

因为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礼为道德规范,仁为道德标准。有了道德,这才是一个大写的、堂堂正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