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清军的武器竟然比侵华的八国联军还先进

由于清政府签订无数卖国条约的影响,及教科书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描绘,我们往往以为清军的武器和装备十分落后,然而这和历史事实向去甚远。的确,鸦片战争之初,清军的武器确实稍逊于英国,枪炮大多为乾隆时旧货。甚者,如清将海龄发现清军装备的年龄最长的一把火枪竟然为169年前的武器,是明朝遗物,火枪年龄短于50年者竟然不到20%。

八国联军士兵

但是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主导的洋务运动,使清军的武器装备飞速发展。举个明显的例子,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的北洋水师在世界海军排名第七位。清政府通过购买和仿造,基本将现代化武器装配到了一线清军部队。毕竟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每年数以亿计的财政收入,虽然有赔款,但是挤一挤购买武器的费用还是要比众多小国要强很多。

清军大炮

由于清政府聘请众多西洋教官训练清军,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惊讶的发现,列强侵华部队所配备的武器,清军基本上也都有,清军使用的德国机关枪甚至一度压制了日军的万岁冲锋。而那时的日军整个部队才有几把机枪。清军中的毅军、神机营及袁世凯的新军,甚至配备了速射机枪和最新式的大炮。淮军聂士成部配备了最先进的毛瑟快枪,甘军董福祥部装备有后膛枪,披肩子弹。

清军新式大炮

战后的意大利军官西蒙这样回忆道:我们在天津附近发现了一座几乎无人值守的清军仓库,这里存放的武器和战争物资令我们感到惊讶。包括最新式的曼利彻式卡宾枪的型号,比联军中的奥匈部队装备的卡宾枪都更为先进,似乎是刚出厂的新品,而克虏伯大炮比德军现役的所有大炮口径更大、瞄准更精。射程更远、更为新式。

清军

西蒙列出将清军武器库的武器清单公布如下:87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36门,70毫米口径克虏伯跑60门,劳登菲尔德速射机关炮126门,三万支最新款毛瑟枪和来复枪、三万八枪刺,堆积如山、品种繁多的军需品,价值约250万英镑。西蒙最后写道,清军的这些武器都联军配备到全副武装还绰绰有余。

听起来多么讽刺和可笑,清军放在仓库睡大觉的武器,装配全部入侵中国的八国联军还绰绰有余。为什么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清军还是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呢?有最先进的武器不假,但是其命中率和战斗力却不敢恭维。大量清军士兵甚至不会瞄准和正确操作,只能按照以前操作火枪的习惯进行射击,于是拥有狼牙的清军士兵却成了绵羊。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汉族绝大多数百姓根本就不想为清政府卖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满汉分治、旗民分治,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就税收来说,除去粮税外,清廷在各地设置了常关里卡,卖布有布税,卖盐有盐税,只要是商品都有税。有这样一个例子,八国联军侵华前,陕西西安发现了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丹麦商人花了千金准备运走,结果被清廷发现,清政府要求陕西截留该碑,并拨了白银100两修建碑亭,但是震惊的是,下发的100两银子经过层层盘剥,最后只剩下5两,无奈盖了个草亭了事。

中国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改朝换代习以为常,只要不触动他们的眼前利益,逆来顺受成为一种传统,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满清的皇帝也未必比浮海东来的洋人更可亲可爱。最明显的例子是,在鸦片战争之初,英军曾统治浙江舟山长达半年,舟山百姓绝大多数做了顺民甚至良民。清廷的第一次对外战争尚且如此,八国联军时期更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