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适逢建国七十周年,又赶上一带一路峰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交流大会胜利召开;国际上,贸易摩擦正式升级为贸易战,并且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其结果将影响未来至少三十年的国际格局。
看着这些盛会如火如荼的开展,舞台效果美轮美奂,流光溢彩,在令人拍掌叫好的同时我们也能时不时发现主旋律之外的声音:这得浪费多少钱。更有甚者直接出言嘲讽,其言论不堪入目,这里就不举例子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换一种角度看待这些盛会和演出,就能想通了。我们可以把这当做一种投资,投资这件事当然是投入越多,回报越多。实际意义上的投资是有一定风险的,而这种投资是完全没有风险,甚至可以说是稳赚不赔的。那么这种形式的投资是为了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有多重要呢?以法国为例,提起法国你会想起什么?估计绝大多数人脑海里会直接蹦出来的词就是浪漫,罗曼蒂克,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葡萄酒,苏菲玛索;法国首都巴黎更是被称为浪漫之都。不仅中国人是这样,世界人民基本都是这样。
时至今日,即使我们知道了巴黎很多地方不仅脏乱差,而且治安状况堪忧,尤其是针对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的专门针对亚裔的抢劫案件高发;查理周刊恐袭案等系列惨案的惨状还历历在目,难民危机以来这些情况更为严重,但是人们仍然对巴黎趋之若鹜。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人了。“脱亚入欧”的口号日本人从十九世纪喊到二十一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他们看来,西方是文明的象征;他们身处的亚洲是落后的代名词,亚洲已经配不上日之本了。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腾飞,出国游非常热门,首选目的地就是巴黎。然而由于巴黎实际情况和他们想象中的有着太大的落差,部分人回国后甚至患上了轻微的抑郁症,但是你若问现在的日本人想不想去巴黎,回答绝对是肯定的。巴黎已然成为了大多数人心目中浪漫圣地。
再联系到前段时间的巴黎圣母院因为人祸被烧,马克龙恬不知耻的发起全球捐款,竟然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十亿欧元的捐款,不得不令人称奇。还是因为这件事,国内的主流媒体们挥舞着乱七八糟一大堆主义的大棒逼着全国网友如丧考妣式致哀的闹剧引起了头条上的群嘲。
这些良好的印象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旅游收益。
提起法国人民,很多人调侃他们是一三五上班,二四六罢工,那么就有人会问了,这样的工作态度是怎么可能支撑他们过上高福利的舒适生活?这时候文化形象带来的旅游收益就该发挥作用了。据统计,仅2017年,法国入境游人数达8690万人次;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间,法国旅游收入已达到560亿欧元,约合4400亿元人民币。对比同期的中国,入境游人数不过两千万人次,这个数字放在北京奥运以前更是少得可怜。这与中国的国土面积,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严重不匹配的。
凭什么法国以不足中国一个省大的面积能吸引这么多游客而中国却做不到?这和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形象被妖魔化有关。近代以来,西方全面崛起,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全方位碾压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方文明,当然他们也无法忘记曾经对东方的敬畏和恐惧,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让他们又回想起了那段又敬又畏的日子,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不遗余力的抹黑,污蔑,典型代表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流行的“傅满洲”系列。ps:傅满洲的演员是伊恩·麦克莱恩,甘道夫的扮演者。
这种污蔑的后果是什么,再举个大家喜闻乐见的例子:印度。提起印度,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是“那就是个垃圾堆,印度人都是奇葩”,在这种想法的作用下你会去印度旅游消费吗?
所以,这些盛会不是毫无意义的烧钱,在可预见的未来是有很大效果的,以上所说的旅游收益只是一个方面。
说个题外话,当初高铁初建时,某文人在网路奔走呼告:“祖国啊,慢一点,等一等你的人民”。不得不说文化人说话就是好听,完全让你感觉不到他的阴阳怪气,也确实忽悠到了一批人。现在看来这完全就是毫无事实依据的无病呻吟。就拿我自己来说,前段时间去广州办事,早上八点从武汉出发,当天晚上就赶回来了,完全不影响次日的行程安排,每到这时,我就想说:“祖国啊,你还是快一点吧,你的人民等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