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成语中都藏着古建筑的影子,你能找出来吗?

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词语搭配形式,有些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典故,有些成语的来源则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说以下这几个成语,它们的诞生都与古人的“住房”有关系。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的文化瑰宝,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思想意识、文化形态等。古建筑虽然不会说话,方寸间却演绎着千古华章。甚至有很多成语的诞生都与中国古建筑有关。

两面三刀

两面三刀这个成语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耍两面手段的人,是个贬义词。而最初,它是用来指瓦工砌墙的基本功的,是瓦工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

“两面”是指砖的两个粘结面,瓦工拿起一块砖时首先要确定两个合适的粘结面;“三刀”是指瓦工砌一块砖时,用瓦刀从灰泥桶中掘出一些泥浆后,分三次抹在砖的粘结面(正面、顶面及侧面)。技术水平高的瓦工,只需这“两面”与“三刀”便能快捷高效地砌出平整美观墙体,而技术较差的瓦工,要么是两个粘结面选得不好,要么就是瓦刀掘的灰泥量多少不合适,要么是抹灰泥埂子时,不是三刀而是四刀甚至五刀。

两面三刀最初是用来指瓦工砌墙的基本功的

钩心斗角

钩心斗角也写作勾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是个褒义词。出自杜牧《阿房宫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钩”是钩连、钩住,指屋顶建筑构件之间相互牵引;“心”是建筑的中心;“斗”是碰撞、接触;“角”是指房屋的檐角。古人常用钩心斗角来形容宫室建筑纵横交错、榫榫相咬、互为关联又相互制约的建筑之美。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

现在,钩心斗角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了,我们常用它来形容用尽心机、明争暗斗、互相排挤倾轧的权利之争。

门当户对

现在,人们常用门当户对来形容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适合婚配。而在古代,“门当”与“户对”指的是宅院大门外面相互配套的两个建筑构件。

古代建筑的大门除了实用外,同时也是主人地位、财富、文化品位的象征。古时家宅大门两边门础之上一般要有一对石鼓,石鼓分圆形与方形两种。圆形石鼓象征战鼓,为武官家宅所有;方形石鼓形为砚台,是文官家宅标志。石鼓又叫抱鼓石,其上多雕鸟兽花饰。雕饰瑞兽的,宅第主人多半为官宦世家,雕饰花卉的,宅第主人多半是商人。瑞兽是小石狮子的为武官家宅,不雕小石狮子的是文官家宅,大门两边不置石鼓而直接蹲踞大狮子,那是皇家宅院。在民间看来,石鼓硕大威严,声如雷霆,能驱邪避鬼,有“门神”的作用,因此称作“门当”。

“户对”就是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顶部,是装饰门框的构件。它通常成对出现,所以称“户对”。家宅户对的多少、大小与官职高低成正比。三品以下人家的门上有两个户对,三品有四个,二品有六个,一品是八个,只有皇宫才能有九个户对,取九鼎至尊之意。

古建筑中的“门当”与“户对”

了解了原意后,我们仔细品味,会觉得用“门当户对”来形容两个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当倒是挺合适的。因为门当的形制和户对的多少本来就是反映家庭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

祸起萧墙

萧墙,是照壁的一种,指位于大门里面的内照壁,也叫塞门、屏等。“萧”古通肃,古代臣子要见到君王,必须要绕过这道萧墙,走到萧墙处,意味着马上要见到君王了,所以臣子便肃然起敬,故得名“萧墙”。

萧墙的作用主要是阻挡视线,使大门外的人看不到宅院内的场景,保护屋主人的隐私及安全。由此而引申出一个典故叫“祸起萧墙”,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孙氏是鲁国的一位贵族,他专横跋扈,把持国政,肆意扩张自己的势力。一次,季孙氏竟然打算去攻打小国颛臾,以将其收入囊中,作为自己的地盘。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想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宫室之内。”

现在我们常用祸起萧墙来形容祸患就发生在内部。

古建筑中的“萧墙”

其实,除了这几个成语外,还有许多成语与古建筑有关,比如说分庭抗礼、大相径庭、登堂入室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多找几个,了解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