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0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學文言文?

文|書生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吐槽,都2020年了,為什麼還要讓孩子學文言文和古詩?又用不上,還不如多學英語。

看到這位媽媽的吐槽,我的內心是震驚。

更讓我感到震驚的是,評論區裡支持這位媽媽,認為“文言文和古詩”應該被剔除語文課本的竟然大有人在。

對此,我覺得我有必要說些什麼。

文言文和古詩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凝練的語言,同樣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意思也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說同樣一個“好”字,在“秦氏有好女”中表示的是“美”的意思,而在“好讀書,不求甚解”中則是“喜歡”的意思。

平日大家交流的時候,用到文言文和古詩的地方越來越少,那我們為什麼還要堅持學習文言文呢?

我記得有位網友說的特別好,他說,我堅持讓我的孩子每天朗讀古詩和文言文,並不是為了讓他明白什麼大道理,而是想讓他以後在江邊看著野鴨在落日餘暉中撲騰翅膀的時候可以吟誦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隻會一句“WC”。

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氣質是裝不出來,也是藏不住的。

中華文明能夠傳承五千餘年,文言文功不可沒。

世界上沒有比文言文更凝練的語言了,三五個字就可以概括一件事,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

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才能夠記錄歷史。西方國家缺少歷史文獻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文言文這麼凝練的語言,他們記一件事需要大量的羊皮、紙張,這在物質匱乏的古代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言文?

因為這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我們瞭解古代歷史的主要途徑。

試想,如果大家都不學文言文,改學英語,若干年後就沒人看得懂古籍,華夏文明還如何傳承?

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

文言文和古詩就是華夏文化的魂,沒了魂了的華夏文化,還是華夏文化嗎?

沒了華夏文化的華夏,還是華夏嗎?

因此,我很震驚有人會吐槽“文言文和古詩無用,不如學英語”,更加震驚的是這些人吐槽的理由竟然是他們覺得文言文太難了,學起來太費勁。

按照這個邏輯,有人覺得英語太難,是不是就應該取消英語?有人覺得高數難,那麼幹脆也別學了?反正這些東西大多數人一輩子都用不上。

當然不行的。

對於我們認為很難或者完全不懂的東西,可以不喜歡,但應當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而不是一杆子打死。

固然,文言文對一些人來說可能很難,但這並不是放棄的理由,學習本就是逆水行舟,知難而上,若是因為難就放棄,那麼註定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