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街日记》:治愈系影片下日本美学的“物哀”之美

2015年上映的治愈系影片《海街日记》,由是枝裕和导演,改编自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畅销漫画,同年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在豆瓣也获得8.8的高分。是枝裕和依然不出所料地在八点档的情节背景下,举重若轻将现实的沉重一一化解,狗血剧情和美好情愫是如此巧妙地融合,慎密自然,当一个个秘密被揭开,一个个伤口被暴露,没有愤怒失控,没有道德评价,只有时光流逝中生命的包容和接纳,樱花开了又谢,梅子绿了又黄,一年又一年,光阴不在,回忆里的温暖会永存。

影片的开头,是三姐妹到山形县参加失联多年的父亲的葬礼。父亲因为婚外情抛妻弃子,十五年没有再见三个女儿一面,并且有了另外的家和女儿。母亲也因此一蹶不振,逃离了家庭,而大姐幸承担起了照顾两个妹妹的责任。葬礼上三姐妹遇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小玲,小玲的早熟懂事让大姐幸心生怜惜,邀请无依无靠的小玲来到镰仓共同生活。

小玲的到来,让三姐妹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些许变化。因为小玲,她们需要重新面对被父亲抛弃的残酷事实,揭开伤疤会有疼痛,但也只有去掉痂疤,伤口才算是愈合。从小玲的口中,三姐妹找到父亲陪伴成长的温暖,她们了解到“父亲是个温柔的人”,而小玲也在姐姐们的呵护下,逐渐敞开心扉,放下了压得透不过气的负罪感。生活在继续,所有的不平、不甘和不能都沉淀,和他人和解,也和自己和解,“生活也还是美好的啊”。


整部影片色彩淡雅,画面唯美,因此也被许多人诟病,觉得是枝裕和失去了以往的深刻和凝重,将生活过度美化,遮掩了人性的阴暗和现实的残酷,使影片缺乏深度。但影片作为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加工和提炼,需要经历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而《海街日记》已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境界,散文式的叙事手法,真实地将生活的琐碎和平淡呈现在观众眼前,家常的一日三餐,姐妹们坐在一起的絮絮叨叨,悲伤和难过在食物和陪伴中被慢慢治愈。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曾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观点,“现代生活正在消弭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生活越来越像艺术转化,审美性也在不断增强”。将美味的食物、身边的景色、温暖的物件,放入不断变换的场景,淡化了影片故事的矛盾,没有一般电影的戏剧张力,成为影片中治愈心灵的重要元素,这也是治愈系影片的重要手法。

但《海街日记》区别于其他治愈系电影的还有一个因素,也是是枝裕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那就是长镜头之下的“物哀”之美,死亡、分离、背叛淹没在平静缓慢的生活中,如川端康成所说:悲与美是相通的。

下面我们将从叙事手法、视觉画面和现实意义来解读《海街日记》治愈元素,理解“物哀”美学,领略是枝裕和“哀而不伤”的悲悯之心。

治愈系影片的散文式的叙事风格。

《海街日记》具有治愈系影片的特点:格调清新、剧情温暖、节奏舒缓,不批判社会现实,没有大的悬念和冲突,弱化矛盾,用细节的平淡来诠释生活的美好,为人们的心灵搭建了一个治愈的平台。

影片采用散文式的叙事手法,没有主要的情节主线,也没有冲突矛盾,一个个生活的场景,看似散漫,却是形散而神不散。

一、季节的变换和叙事情节的相互联结

在影片中,大部分四季景色取材于原作漫画的剧情,而作者吉田秋生对导演的改编要求只有一句:“请好好呈现镰仓的四季。”是枝裕和也完美地把镰仓的四季美景带给了观众。

小玲来到镰仓,还是早春时节,穿着薄呢大衣和姐姐一起等着单行列车,姐姐让她改口叫自己“小乃“,善意让小玲忘记了初春的寒意。不久后的镰仓迎来了樱花烂漫的日子,同龄的少年载着小玲疾驰在樱花隧道上,车道上盛开的樱花,车后座闭着双眼的少女脸庞,微风吹拂的发梢,一切美得如诗如画。

樱花开过,春天渐渐远离,到了五六月潮热的梅雨季,雨气里绣球花遍开,老屋前一丛一丛清翠的叶子上开着雪球似的,梅子已经结果了。

进入盛夏,院子里应该是蝉声不断,又开始摘梅子做梅酒了。这次因为有灵活敏捷的小玲,摘梅子变成一件轻松的活儿,梅子摘下,处理好泡酒,散发着清香的梅酒可以留存很多年。


时间是虚幻的概念,只有附着在人和事物上,才会有存在感。在季节的变换中,四姐妹忙碌着生活中每一件琐碎小事,彼此的依赖、相互的给予将她们紧紧联结,

影片在时间的推进中将不同的场景串联在了一起。


二、老屋封闭的空间与大自然的开放空间的转换。

四姐妹居住的老屋是影片中重要的拍摄场景,老旧宽敞的祖屋承载着大姐幸对家庭的坚守,在父亲离开,母亲逃离的困境下,幸担起家长的责任,将年幼的两个妹妹带大。只有当屋子变得老旧,酒酿变得甘醇,我们才会发现,事物也会被时间留下印记,厨房里不再崭新的炊具,外婆留下的梅子酒,需要修修补补的屏风,标着女孩们身高刻度的木柱子,女孩们在这老屋里吃饭、睡觉、嬉闹,回忆着父亲和母亲,感受着孤独和温暖。


影片在展现每一个老屋的生活场景时,会穿插许多户外的镜头。从老屋宅院,到海街小镇,再到镰仓的大海,春天的落樱,夏季的烟火,秋日的梅酒,古老的镰仓每一处都充满韵味。最后四姐妹参加葬礼后在海边散步,平静的海面,淡褐色的沙滩,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空间的自然转换,屋内封闭空间的老旧衬托出屋外大自然的开阔和生机,

将过去和未来,回忆与重生紧紧结合,不会让人感觉跳跃,反而觉得更为流畅,让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在不同的空间得到寄托和释放。


视觉画面呈现的”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民族特有的美学理念。“物哀”的“哀”字在日语里本来没有任何意思,就像“唉”一样,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叹。“物哀”的产生,是因为日本的天灾多且资源贫乏,使得日本人的不安全感留在了基因里,即对万事万物都有种即将告别的感觉。万物的“物”,加上“不安全感”的哀,就变成了“物哀”,表现出对周遭的万事万物有着敏锐的包容心与体察力。


“物哀”思想的精髓在于:并非悲观,而是寻回了事物的初心,看到万事万物的轮回,把握不了变化,也抓不住瞬间,不如就此放手,安心去欣赏。

一、食物是“物哀”美学里最具象的物品。

当人类在解决饥饿的需求后,食物不再是填饱肚子的必需品,而是承载着满足视觉味觉的艺术品。美食的制作需要有颗匠人之心,匠人精神为日本料理提供肥沃的土壤,新鲜的食材,严谨的制作过程,一丝不苟的进食流程,将美食的艺术性发挥到极致。

在《海街日记》里,美食不但是精心烹饪的食物,也是家人留下的回忆。影片中一共六顿家常便饭,家的文化也是餐桌的文化。小玲来到家中的第一餐饭,是大姐幸用老旧的锅具制作天妇罗,吱吱作响的油锅,冒着热气的炸物,充满了烟火气,也预示着家里生活将更为热闹。在常去的食堂,小玲发现父亲生前常给自己做的新鲜鱼生吐司,原来是食堂大叔独创的手艺;大姐幸常做的海鲜咖喱饭,是不爱做饭的妈妈教会的唯一一道菜;三姐千佳得心应手的是外婆做的鱼排海鲜饭;所有的食物将回忆的片段联系在一起,映照的是四姐妹的成长时光。


“物哀”美学体现对事物的敏锐的体验和安然欣赏的过程,而美食恰好完全符合这一特性。制作好的美食在展现的同时会消失,但却能带给人们极大的安慰和享受。《海街日记》中的家常美食,都留着亲人的印记,是传承和回忆,每次进餐中,人物的平淡对白都流露出对亲人的怀念。一道道美食诠释了“哀而不伤”的“物哀”美学:专心地享受着食物,平静接纳失去的时光。


二、温暖、清新的色彩体现了“物哀”美学。

电影的画面色彩具有独特的视觉语言表意功能,可以传达出故事情节本身不能传达的内容,给观众带来视觉情感信息,引起心理共鸣。

相对于是枝裕和的另一部影片《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的色彩更为清新明亮些,毕竟主角是青春少女,但整体的色彩是淡雅的,饱和度不高,仿佛有一层温柔的滤镜,给人很舒服的感觉。


老屋的家具是木质的原色,被磨得泛着微光,厨房的锅具上面残留着洗不掉的锅垢,青梅酒时间越长琥珀色越深,被时间打上印记的物件颜色是深暗的,但是敞开的门廊带来充足的的亮光,所以画面并不灰暗和压抑,而女孩们青春的面孔是老屋里亮丽的风景,整体给人和谐的感觉。户外美景的色彩是清雅唯美的,樱花淡淡的粉色,天空悠远的蓝色,树木隐隐的嫩绿色,让我们感受到时光暂停在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整部影片的色彩体现了“物哀”的审美意识,是沉静、优美和恬淡的,向观众传递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寂寥,也有着对生命的释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的共情体验带来的现实意义。

能让观众获得共情体验是一部影片是否获得认可的重要品质之一。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的概念是:“个体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如同体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的能力。”

《海街日记》给予了观众强烈的共情能力,带给大家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大家的认可。

影片开头用失联15年的父亲的葬礼作为悲剧性的引入,引发观众对电影人物命运的关注,主角的遭遇也激发观众的“共情”能力,产生“代入感”,随着平淡松散的叙事和剧情逐渐走向明朗温暖,观众的伤感情绪得到释放和疏导。

在《海街日记》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简单浅层次的心灵鸡汤,它叙述的是普通百姓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生命力,但它有又避免了那种用力过猛的鸡汤励志,也就是说它既有“物哀”文化中淡然和超脱,也有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依然透露着努力向上、追求理想的普世价值观,这也是这部影片最为可贵之处。

“生活中的人来来又去去,自己的日子还是要一步一步走”,当我们处于困境中,该如何与自己和解,与他人沟通,如何去理解这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又如何做到原谅他人,放过自己.....

影片最后,幸的一段话也许告诉了我们答案:“爸爸虽然真的不靠谱,但他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吧,因为他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妹妹啊。” 爱和亲情能够缓解所有的苦痛,背负着痛苦我们也能好好活下去。


———— 感 谢 阅 读 ————

我是sandy,喜欢码字和画画,更喜欢看电影,每个人“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让我陪你一起找到你的热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