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第三十二篇:“第二八达岭”,您知道在哪吗?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条《河北滦平县发现“第二八达岭”》的消息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仿佛一夜之间,地处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就名满天下。

一波雨水过后,早晨的金山岭被云海包围,长城蜿蜒其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座座敌楼沿着山脉起伏,此时站在金山岭长城之上,犹如站在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之中。

今年55岁的周万萍是长城脚下滦平县二道梁村的村民,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自打他把相机对准了金山岭长城,就再也停不下快门的按动,这一拍就是33年。1998年,他拍摄的一张金山岭晨雾照获得了联合国举办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摄影比赛二等奖。他还因拍摄金山岭获得中国摄影大奖——十七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

河北台记者孙立宏采访周万萍 记者屈冠华/摄

除了周万萍,每年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在金山岭长驻,或者是一年来这里十多次拍摄长城。滦平县政府办副主任、时任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主任周新利说,在摄影爱好者眼中,金山岭就像是“万里长城的摄影棚”。

周新利:咱们现在看到的优美的长城风景片,绝大多数都是在金山岭长城拍的。在金山岭长城,你能既能感受到历史、文化,有自然生态,还有传统建筑。而且,金山岭长城就在潮河流域旁边,前一天下了雨,第二天你就可以看到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蜿蜒在云海当中。

金山岭长城地处河北、北京交界,距北京市区120公里,承德市区80公里。因其修筑于燕山第一峰雾灵山与古北口卧虎岭之间的大、小金山之上,故得此名。上世纪80年代之前,金山岭长城并不像八达岭、山海关长城那样名声大噪。而是作为一段“无名长城”,静卧燕山丛中,过了一年又一年。

今年年底就要退休的谭树义,是最早一批加入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的专家。他说,提起金山岭长城的修复、开发,一定绕不开一个人和一个会议。

谭树义:197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长城保护会议。在这之前,滦平文保所所长苗济田写了一份长城报告。苗济田在呼和浩特会议上就把金山岭长城的所有特点都讲出来了,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正因为有了金山岭长城的发现,1983年第二届全国长城保护会议就选择在滦平召开。

谭树义向承德台记者冯华讲述金山岭长城发现过程

第二届全国长城保护工作座谈会后,金山岭长城启动修复工程,并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金山岭长城一经亮相就备受长城专家和中外游客的推崇,很快被赋予“万里长城,金山独秀”、“明长城最精华的地段”等独有名片。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副主任刘天禄如数家珍。

保存完好。金山岭长城是现存明长城当中保存较完整的一段,同时也是保持原始风貌较好、修缮较轻的一段。

视野开阔。站在金山岭长城每一个区域的制高点或者总的制高点上,往外看,群山之上的金山岭长城都是蜿蜒曲折的。

敌楼密集。金山岭长城每隔50到100米就有一个敌楼,而且敌楼各式各样,样态不一。

建筑艺术精美。以金山岭长城的通风口为例,上面都雕着很多花纹,特别精细,而且每一个通风口的花纹都不一样。

军事防御体系健全。金山岭一带是京畿要地,也曾是战争前线。明朝对金山岭不惜成本,悉心营建。目前我们看到的金山岭长城,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有关隘9处,敌楼67座,烽燧3座。同时,除了长城常见的垛墙、女儿墙、射孔、瞭望孔等以外,这里还有独特的障墙、挡马墙、支墙,体系完备,攻守兼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走进金山岭就是走进了古代军事防御的博物馆。

金山岭长城军事防御中的障墙 记者屈冠华/摄

行走在金山岭长城,除了长城本体带来的视觉冲击之外,这段长城的魅力还体现在丰厚的文化内涵。从去年年初开始,金山岭长城先后打造了“国歌中的长城”、“普通话之乡的长城”、“外国人眼中的最美长城”、“徒步者的乐园”和“摄影者的天堂”五张金山岭长城文化名片。

滦平县政府办副主任、时任金山岭长城文物管理处主任周新利:我们推出国歌中的长城,因为当时田汉到金山岭长城这一带抗战慰问采风,他回到上海以后为电影《风云儿女》作主题曲的时候,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今年,田汉的长孙田刚先生也给金山岭长城授予了“田汉基金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并且把整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历程的馆藏照片,全部捐献给了金山岭长城。

田汉基金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


2018年,金山岭长城游客接待量65万人次,综合收入5000万元。预计今年的游客量将突破7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8000万元以上。而在周新利看来,金山岭长城的五张文化名片带来的社会效益要远大于经济效益。

周新利:我们针对金山岭长城游客做了群体分析,既要把原有的游客留住,又要再吸引广大的外国友人、徒步爱好者、摄影爱好者到金山岭长城上来,这将大大提升金山岭长城的社会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