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圍攻天京,洪秀全寧願吃“雜草”,也不願突圍而出

1853年3月,太平軍殺入南京,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首都。從金田起義到定都天京,洪秀全只用了2年2月,這速度非常快,也表明清朝兩大軍事支柱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無法阻擋太平軍走向勝利。此時,咸豐下詔,鼓勵各地辦理團練武裝,一起剿滅太平軍,其中曾國藩湘軍最強悍,是太平軍勁敵。

與八旗、綠營不一樣,湘軍不是正規軍,而是私人武裝,在豐厚餉銀刺激下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要知道,八旗馬隊一個月的餉銀也就2.5兩,而湘軍普通士兵多達6兩,殺敵立功另有賞賜,還可以任意劫掠。相對於太平軍,湘軍最明顯的優勢就是擁有專業化水師,且配置有洋炮,從而牢牢控制長江運輸線,確保湘軍立於不敗之地。


1862年5月,湘軍主力抵達天京城下,在雨花臺修築大營,開始圍困天京。10月,李秀成等13位王爺率20萬大軍前來決戰,因後勤補給跟不上,大戰44天后被迫撤兵。隨後,李秀成執行洪秀全那糟糕透頂的“進北攻南”作戰方案,10萬精兵在江北挑戰“野外生存極限”,渡江返回時恰逢暴雨,被湘軍水師截殺,損失殆盡。

李秀成主力兵團損失慘重,湘軍乘機奪取南路雨花臺,北路九洑洲,天京主要糧道被截斷。蘇南、浙江戰場,李鴻章、左宗棠勾結列強軍隊,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太平軍被分割包圍,處境不妙。如此,天京已經註定無法解圍,因為沒有機動兵力。對此,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建議:“內少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

李秀成建議突圍而出,洪秀全拒絕,他寧願吃“雜草”,也不願意離開。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合城俱食甜露,可以養生”,並帶頭食用。


那麼,什麼是“甜露”呢?就是雜草、野草,“二三年之間,早經出令各多備甜露,每家要呈繳十擔,收入倉中”。可以說,洪秀全早已預料到城池有被合圍之危險,提前準備好大量“雜草”食用,以應對局勢。雜草,自然無法食用,更談不上養生,困守城內是個巨大錯誤,但洪秀全就是這麼幹。

從內外局勢上看,守住天京的概率幾乎是零。不談其他因素,就太平軍缺乏水師這點,就註定城內會斷糧,就算湘軍不攻堅,自己都會餓死。突圍呢?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建議是在1863年底,此時湘軍幾乎合圍天京,但天保城、地保城、神策門等依然由太平軍控制,突圍而出並非難事。

蘇南、浙江戰場,李世賢、楊輔清、汪海洋、黃文金等悍將已經撤出兵力,主力聚集在江西、江浙邊境,擁兵多達30餘萬。洪秀全突圍而出,自然會有部隊前來接應,不會淪為流寇。所以,洪秀全若想突圍,難度不大,只是不願意罷了。


戰爭,就是最大限度的保存自己力量,消滅對手有生力量,從而奪取勝利。內外交困之下,死守天京已經沒啥意義,洪秀全卻非要反其道而行之,代價自然十分慘重。那麼,為何洪秀全不願意突圍而出呢?主要願意兩點。首先,洪秀全將希望寄託在各路援軍上,希望能重現兩次摧毀“江南大營”之輝煌。

陳得才,陳玉成麾下大將,在西北一帶活動,聚集兵馬20餘萬,已經分三路南下,準備救援天京。李世賢、黃文金、楊輔清、汪海洋等主力尚存,洪秀全早已讓洪仁玕外出“催兵”,讓諸侯王火速進京,與湘軍作戰。依靠“外兵”解除京師之圍,是太平軍傳統戰術,但此時註定行不通。

陳得才南下,遭遇八旗馬隊攔截,連湖北都出不了。李世賢、黃文金等則更加不用說,本身就被湘軍圍攻,哪裡還能抽調兵馬增援天京。此外,天京沒有足夠糧食,“勤王之師”溫飽解決不了,沒人願意作戰。洪仁玕外出“借兵”,結果是沒人響應。


天王洪秀全死守“傳統經驗”,認為藉助諸侯王軍隊就可以解圍,絕對是一個大錯誤。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一直呆在宮中,未曾邁出大門半步,對太平天國軍事局勢不瞭解,不知道今非昔比,這注定他會失敗。當然,天王洪秀全不願意突圍而出,而是留在城內吃“雜草”度日,主要原因還是喪失鬥志,沒了進取心。

熟悉太平天國史的朋友都知道,洪秀全性格剛烈如火,脾氣暴躁,卻沒有頑強的意志力。創建拜上帝教之初,洪秀全在賜谷村傳教受挫,直接回到廣東,不願意堅持。此時,若不是馮雲山拒絕“教主”聖令,單槍匹馬深入紫荊山傳教,太平天國註定玩不起來。蓑衣渡慘敗後,洪秀全打算退回兩廣打游擊,若非楊秀清表演“天父下凡”,強制推行“道州決策”,太平天國將提前結束。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過著紙醉金迷之生活,江南溫柔之鄉讓他本就不堅定的鬥志喪失殆盡。享受了幸福生活,再突圍而出,過著顛沛流離之日子,洪秀全自然受不了。


綜上所述,湘軍圍攻天京,城內外聯繫通道被截斷,天京彈盡糧絕。此時,享受美好生活的洪秀全已經沒了往日鬥志,又寄希望於“外兵”前來解圍 ,重現兩次摧毀“江南大營”之輝煌。所以,洪秀全寧願吃“雜草”度日,也不願意突圍而出,東山再起。

結果呢?“雜草”無法解決溫飽,各路諸侯因京城沒糧食,也不願意帶兵前來作戰。1864年6月,洪秀全吃“雜草”過度,又拒絕服藥,病逝。7月,湘軍攻破天京,滅亡太平天國。


參考書目:《太平天國戰爭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