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玄武门之变,看李渊与李建成、李世民之间父子关系变化怎么了?

引言:

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挟持唐高祖,夺得皇储地位,史称此事为“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作为一代杰出封建政治家、开创大唐帝国新气象的创业之君 ,又干了弑兄逼父为礼法所不容之事。这样一位集君子 与小人与一身的复杂历史人物,他必然不会疏忽身后之事,他也肯定惧怕自己的痕迹被记录史册,传之后世。

贞观十三年,李世民问褚遂良: “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 否?遂良曰:庶己人 主不为非法,闻帝 王躬 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 ,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

这段颇为精彩且意味深长的对话,真实的再现了李世民内心的担忧。后来,李世民又向房玄龄表达了相同的愿望,在含蓄的解释了自己想要观史的堂皇理由之后,不容分说的要房玄龄 “撰录进来”,房不敢怠慢,诚惶诚恐之余。急忙与其他史官 “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 《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

01李世民的夺权阴谋

李世民是玄武门之变的胜利者 ,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且又经营出一番贞观之治的泱泱大气象,那么是唐太宗事实真的是这样完美的一个人杰吗?恐怕不然,在这个玄武门之变一事上便暴露出其政治阴谋家的一面来。其实李世民谋夺皇位继承权的图谋早已有之,在唐朝建立和统一的过程中,李世民作为主帅之一 ,不仅拥有众多的谋臣猛将,而且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随着其权势的增长,夺取皇位继承权的野心也不断膨胀,其有预谋的夺权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网罗人才,图谋皇位。唐朝建立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尚书令,随着唐政权的稳固,李世民在平灭薛举集团后又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拥有军政大权,势力庞大,开始为夺取皇位做准备,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当时,唐王朝初建,人才缺乏,秦王府许多文武官员被调到别处为官,这使李世民感到很不安。如果李世民只想当一个藩王,那么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确实没什么大的用处 ,但是,想要夺取皇位,统领天下,缺乏杜如晦这样的人才是不行的。

第二,加强地方经营,树立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并争取王公大臣的支持。第三,接受文武 臣僚建议,加紧政变准备。李世民的文武臣僚是深知其心意的,他们的言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对于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李世民知道,直接向李建成的东富进攻 ,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上朝的时机 ,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可一举成功,况且把守玄武门的是已经被他买通的常何等人。精良的武装是李世民准备活动的另一方面,政变前,尉迟敬德精心挑选了八百人的武装力量 。

02李渊的尴尬中立

李渊世袭唐国公,任太原留守,执掌军政大权 。他见隋朝已无可挽救,便率部从太原起兵,南下占据长安及渭水一带。其实李渊决不是庸碌之辈,而是一个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开国君 主。唐 高祖李渊雄才大略,多谋善断 。

按理说,精明有为如李渊,在处理皇位传继之事上也该表现出惯有的作风和特点。事实上李渊对诸子交恶的觉察是很早的,同时也是很清楚的。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恶之缘由便是争夺皇位。从实际情况看,建成 、世民两人均具备继承皇位的资格和能力,建成是嫡长子,而世民军功卓越 ,两人都有立为太子的道理。问题之棘手便在于此 。

再说,经过为时不断的酝酿和力量积蓄,双方都已羽毛丰满,形成气候 :一是出现了秦王 、宫府两个强大的军政集团及私人武装 ;二是因为双方在朝廷各树党友,朝臣各附一方,牵一发而动全身。由于建成、世民的水火之势,李渊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暖昧中立,静观其变,伺既成事实发生后予以认可。

实践证明,李渊在解决这一棘手而又敏感问题上的态度是高明的,选择是明智 的。这样做虽属不得已,但却是唯一的和明智的。不管哪方作为胜利者,坚持中立的李渊晚年都会有个理想归宿,他稍偏建成,建成必然尽心待父,即使李世民胜利 了,以其举世无匹的勋绩以及平日的声望地位 ,朝臣也易接受。事实上,李世民即位后,对待太上皇李渊的生活确实很是关心,使其虽无大权 ,却可以安度晚年。

03李建成的无奈收场

对李建成其人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历来史书所载之建成,阴险狡诈,好色贪功,与襟怀磊落 、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 一起 ,不得不让人庆幸登上帝位开创 大唐盛世没有所托匪人。然而透 过历史的重重黑幕,我们可以隐约看到,李建成与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离的。

李渊晋阳起兵之后,李建成西渡黄河,攻克长安,又与窦建德相持,没有让当时气势正盛的夏军逼近太原,军功与李世民相比,毫不逊色。即便说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战的经典战例,也不 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 比李世民差多少。因为在历史上,在宫闱之战中败北的人即使有再经典的战例,大多也不会被详尽地记入史书,顶多说上一句 “建成纳计 ,乃克长安”。

李建成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稗史小说中,均以阴谋家身份出现,然而其阴谋却屡屡失败,让人怀疑他究竟是否窝里斗的料。难道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野 心勃勃的弟弟 ,兄长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这大概不是偶然,身为嫡长子 ,总有 “居 安不能思危 ” 的倾 向。

相反,李世民却 因一句 “居安思危 ”而突然动容。那么,谁会在这场权力斗争中纵横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再来看李世民其人,正史 中的李世民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谓一忍再忍,直至忍无可忍,是忠义孝悌的道德典范,俨然内圣外王。

总结:

李世民并非像唐史 中所 书那样至圣至贤 ,而是也曾做过不少见不得人的事 的,而且他也有劳民伤财,征高丽而无功而返的败笔。至于唐高祖,开创有唐一朝,却未能将皇位坐到底,没能将家事处理的完美,不过幸而能在儿子李世民发动政变之后仍可度过一个安然的晚年,也足见他之前 作为之精明。玄武门之变中最大 的失败者是李建成,不但本来属于自己的皇位继承权被夺,连自身也被敌人所杀。虽然他自身也有相当的才干,却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在皇储争夺战中被判出局 。